分享

【解读】菩萨的衣着(上)

 沉湘捉月 2018-08-08

  

另外,本文只讨论服饰不讨论头部,做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分析工作,除了花一点时间总结之外并无其他出色之处,但愿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菩萨本行经》曰:“庄严自身,令极殊绝”。

本义是藉由各种珍宝、宝盖、幢幡,和璎珞等物来装饰诸佛菩萨的国土或道场,在这里则表现以众宝、璎珞等严饰其身的菩萨。




      中国佛造像中,菩萨具有女性柔美的一面,是仅次于佛陀的第二等果位,她是来世间渡人为主,故菩萨具有世俗化,生活化特征的形象,相对主尊佛陀像而言更有人情味和更生动的表现形式,在庄严肃穆的佛教氛围里起到了温婉的调和作用。唐代以前的菩萨有一些具有男性面貌特征,留有胡须,宋以后便完全女性化了,同时很多佛陀也有女性的恬美的一面,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关于不同朝代里菩萨造像的服饰演变以及各种配饰的简单研究,由于篇幅有限,将集中在唐以前,北魏以后这个佛造像最为辉煌的时间段(南朝不提)。

由于皇家的威仪根深蒂固,华美的服饰往往用来表达最尊贵的地位,故菩萨的衣着穿戴和当时社会的皇家贵族名流等服饰有共通之处,特别是最早期的菩萨配饰具有明显的印度服饰配饰特征,有的直接就是搬来挪用,比如璎珞,手钏,臂钏之类。总体来看,菩萨服饰非常繁复精巧,雍容华贵,各朝各代又总是不断的加入了自己的审美喜好,比如北魏时期由于崇尚南朝汉族文化,那个时期的菩萨造像其实就是模仿魏晋名流的服饰来塑造,具有清逸俊秀之美。服饰在相似的同时又具有细节的差异,这其中还有地域性的差别,所以笔者认为 按年代统筹来归纳造型风格显得比较直观。

(有一个规律是这样的,越是分裂割据的时代,佛造像的地域性特征越明显,差异越大。)


造像中菩萨最常见的为六类,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地藏,大势至。各个朝代对不同的菩萨信奉热度不一,比如供奉文殊菩萨在唐代前后非常盛行,南北朝时期鲜有耳闻,而观音菩萨在北魏时期就开始供奉了,至唐代以后才开始盛行,故此篇不针对性的讨论具体菩萨的名称。


虽然各个时代的菩萨服饰风格多变,但是都有可规律可循,主要的穿着方式,配饰,等都在一直延续。

以下是菩萨穿戴配饰等的名称。


看起来挺复杂,其实分解开来还是挺简单,历朝历代都是以这种模式为基础,同时笔者认为把菩萨的穿着方式前前后后来龙去脉理清楚了,将对造像整体的气韵以及古人的造像法度会有所认识。


[千百年来,天衣与璎珞一直都是菩萨的经典搭配。

天衣:既天界之衣,大智度论(第三十四卷)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见一切佛世界义第五十一之余(卷...兜率天衣重十二铢。化乐天衣重六铢。他化自在天衣重三铢。色界天衣无重相。

天衣不是用布裁出来的,而是如意树上长出来的,所以无织无裁减,自然也无缝,这就是天衣无缝的来历。这种天衣的重量也是由有重量到无重量的递减,由此可以想像,那种无无重力状态的天衣自由随心的自在境界。

璎珞:广意的璎珞是指用贵重金属,宝石,珍珠等串联而成的用来装饰身体显示身份的佩戴物。来源于古代南亚次大陆的贵族服饰]

下面是各个朝代的菩萨服饰演变历程

除去地域性的特殊因素,同一时代不同地区的菩萨造像基本的时代特征还是一致的。


一:北魏

北魏最早期的菩萨造像受印度地区的犍陀罗风格影响,体型浑圆,与西秦的菩萨一样,身上的装饰具有浓烈的异域特征,至北魏中期开始,特别是迁都洛阳以后佛造像的汉化特征就很明显了,其中受南朝的影响非常大,菩萨逐渐体型清瘦,服饰也也具有汉族人的特色,天衣,披巾等,飘逸俊秀,体现了北魏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那种高洁精神。

1:天衣的肩部如翅膀一般展开,幅度较大,并绝大多数有卷曲扬起感,显得洒脱俊秀,这一点是北魏至东魏早期菩萨的独特细节,东魏中晚期至北齐便上收,并紧贴肩膀了。天衣大多不饰璎珞,从肩部后背围绕至前面交叉垂下至膝盖间,交叉处或有圆环,然后上扬绕至手臂并垂下,经过腰部的明显细,达到腿部的明显粗。

2:项圈比较简单化,只是一个圈状,在胸部中间有突出的尖角,项圈上面的装饰极少,普遍是竖条格,尖角处有简单的吊坠。

3:有璎珞装饰的则璎珞粗大笨拙,穿戴方式与天衣一样,不过交叉之处在腹部靠下一点,大多系一大圆钮或圆环(严身轮),上或有宝珠等简单的装饰。


地域性特点

a:西部敦煌,甘肃,陕西,包括山西地区最早期受印度造像非常明显。其中有些菩萨的肩披部分出现分缕式头发覆盖,这个细节在邺城北齐偶有,山东未有一例,这种样式一直发展到隋唐,才开始兴盛。

b:陕西地区的造像服饰衣纹密集如面条般,菩萨的天衣与裙裳都呈现出稠密的流线型。

c:甘肃炳灵寺几乎未见璎珞式菩萨。

d:青州系菩萨胸部则出现了以摩尼法珠和忍冬纹组成的精美胸花。





-------图例-------



二:东魏,西魏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时期的菩萨造像身上璎珞开始多见,东魏以后至北齐,璎珞逐渐精巧细腻,其中原因可能是受印度笈多王朝的影响,注重肌体的美感,注重菩萨华丽的珠链装饰。

而没有璎珞只有天衣披帛与羊肠裙的菩萨则更加注重整体的比例与线条的流畅,与北魏那种朴拙粗笨截然不同。

1:天衣的肩部覆盖面积逐渐变小,末端的卷曲度与张扬感已明显变弱,线条变柔和细腻了许多。

2:项圈与吊坠的变化不明显,基本上延续了北魏时期的形制,不过有些已经开始变精致了,不仅仅是北魏时期竖条格,吊坠的细节也同样多了起来。

3:璎珞开始变细,不如北魏那么粗大,与身体的贴合也非常协调,腹部的圆钮也变小了许多。


地域性特点

a:东魏开始,山东地区的裙裳上出现了一条束腰裙带,这条束腰裙带北魏时期未见,东魏开始出现,一直发展到后来北齐,隋唐多见(个见其他地区略晚于青州)。

-------图例-------



三:北齐,北周

北齐与北周的菩萨以单尊立像占大多数,且抛弃了北魏东魏以来那种背屏式形制,走向了圆雕化。北齐无疑为佛造像史揭开了辉煌的篇章,这个时期对形体的完美塑造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比例协调而简练,与后来唐代所追求的写实化风格不同,北齐的身形具有提炼与概括性,透露出神圣的美感。菩萨造像的肌体起伏自然,身上的璎珞精巧华丽,配饰也较之前朝丰富多样。

1:天衣的肩膀部分已经完全紧贴,不再上扬飘逸,仅仅在末端处微微上翘卷曲一点,完全是收敛之态。这个时期无璎珞着装菩萨开始出现上半身大面积袒露之美,胸部两侧至肩膀位置用披巾或天衣遮盖,腹部圆润隆起,这种风格天衣不再交叉,而是垂直与地面自然落下,有的绕到腕间下垂,有的自肩部腋下,气韵肃穆宁静,这种袒露的风格为以后的唐代的菩萨大面积袒胸露乳奠定了基础。

2:璎珞变得复杂多样,有交叉的,有单边斜跨的,也有增加璎珞条数的,总体来看,璎珞变得更精致了,部分地区出现了相当细的璎珞,交叉处的钮也不仅仅是圆形,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形式。

3:项圈胸花和吊坠也较之东魏,西魏更加多样化,有的用璎珞项链替代的,甚至增加了条数,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兽头吊坠,这是前所未有的。

4:裙裳的形制也开始有很多变化,北魏东魏时期的裙子用腰带简单打结系紧,而北齐的裙沿出现了花边,并出现了两层裙,一层翻出向外的形制。


地域性特点

a:北周甘肃,陕西,河北地区出现了双排璎珞,山东未见。

b:甘肃,陕西还有双双分别从肩部环绕下垂到膝盖的天衣,交叉处在腰部侧面,北齐地区罕见。直到隋唐这种形式大流行。

c:诸城地区的北齐菩萨造各种璎珞配饰密集缠绕,极尽华美之姿。


-------图例-------





作者:阳新,网名“太阳很大”,古代造像艺术研究与收藏者,专注于佛像艺术鉴定与辨伪。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内容略有删改。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