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恩国|介入呼吸病学的跨界崛起:从外科到内科

 秋月无边1030 2018-08-11

陈恩国

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呼吸内镜联盟主席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呼吸内镜介入技术的兴起与蓬勃发展,许多原先常规由外科处理的疾病或并发症有了新的选择,介入呼吸病学已成为呼吸病学未来发展的一大分支学科,但其临床应用和研究还在路上,也希望大家能从如下病例分享中有所收获。




1

因病施治


病例简介

男患,68岁,1月前因肺癌于外院行电视胸腔镜下左全肺切除术。术后患者出现咳嗽、活动后气急,伴有发热。术后胸部CT提示左主支气管胸膜瘘;气管镜提示左主远端瘘口直达胸腔,大小约1cm,左主瘘口距隆突距离约1cm。


治  则

目前支气管残段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的处理手段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治疗策略制定的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瘘口大小、瘘口形态、发病时间及合并感染情况等。

总体的治疗原则是消灭瘘口、封堵脓腔。通常来讲,若患者BPF发生时间较早(2~4周),胸腔感染轻,肺功能能耐受,无明确手术禁忌,可建议患者再次外科手术封堵残段,具体可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包埋封堵,如大网膜、血运丰富的肋间肌瓣、心包和膈肌等。但外科手术风险大,该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再次手术。


呼吸内镜介入治疗

呼吸内镜下植入支架或封堵器也是目前处理BPF较常见的方法之一。近来研究认为,全肺切除是术后BPF发生的高危因素,原因可能与全肺切除术后残端局部承受压力大、缺乏周围组织保护且分泌物更易蓄积等因素相关。对于全肺切除后发生的BPF,呼吸内镜下植入支架或封堵器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

硅酮支架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支架之一(目前可选用的支架及优缺点见附件),具有诸多优点,包括可及性、可现场自由加工适合不同瘘口、瘘口愈合后可取出、组织相容性好,选择Y型硅酮支架使得移位风险也大大降低。

但其也有缺点,即放置较困难,需联合硬镜,若患者有颈椎疾病、张口受限或各种原因不能耐受肌松剂或深度镇静等情况则无法放置,对麻醉团队要求较高。


麻醉方式

麻醉及通气方式的选择对经硬镜下植入Y型硅酮支架来讲至关重要。当患者麻醉且硬镜插入后,主要依靠硬镜连接呼吸机进行通气。而由于气道介入的特殊性,术者需频繁借助硬镜通道进行操作,此时会对患者的氧合产生较大影响,可导致严重缺氧甚至引起相应并发症,尤其是当患者有单肺通气、中央气道梗阻、严重肺部感染或合并肺气肿等情况。

本例患者单肺通气,唯一右肺合并感染,插管后因左侧残端胸膜瘘,使得患者存在相对通气不足,此麻醉风险极高,最终选择静脉麻醉加高频喷射通气模式。




2

介入性手术实施


术前对Y型硅酮支架进行加工,支架型号为16-13-13,左主留1cm后封闭,右主留2cm,气管端留4cm(图1)。


患者麻醉诱导后,插入全腔硬镜,植入加工后的Y型硅酮支架(图2)。整个操作过程需快速准确、尽快封堵瘘口,避免操作拖沓引起患者氧合下降,甚至错失手术时机。



图1  加工后的硅酮支架


图2  Y型支架植入后(左臂封堵)




3

疗效评估


  • 术后第2天评估患者情况,活动后气急情况已有改善,经积极有效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呼吸道症状及一般情况亦有改善。术后第4天患者体温已完全恢复正常,予拔出胸引管后出院。术后1月复查胸部CT提示患者左主瘘口已封堵(图3)。

图3  术后1mo胸部CT复查


  • 术后4月,患者再次来院评估。体重较前增加2.5kg,登梯3~4层有气急,少量咳嗽咳痰,无发热,精神及胃纳较前明显改善。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评估后再次全麻下经硬镜取出Y型硅酮支架,术中见瘘口已完全封堵,少量分泌物蓄积,吸除(图4)。术后嘱患者定期随访,3月后再次来院复诊。



图4  Y型支架取出后




4

面临的挑战


201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成立了介入呼吸病学学组,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已开展了一些培训项目,旨在使呼吸内镜技术能够更为规范、普及、提高。

笔者认为,呼吸内镜介入技术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基于技术和技巧的要求,支气管镜操作人员必须做到眼明手快;其次,是科学的层面,在保证患者最大限度受益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更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即文中所谓的介入治疗策略的制定。

介入呼吸病学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还在路上。



附件1:目前可选用的支架

除外文中所用的硅酮支架,目前可选用的支架包括自膨胀覆膜金属支架、远端封闭的部分覆膜镍钛合金支架、蘑菇伞形双碟封堵器、支气管腔内单向活瓣(endobronchial valves,EBV)、Y型硅酮支架加工等,各有其利弊。


  • 自膨胀覆膜金属支架目前在呼吸介入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具有放置方便、价格合理、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缺点是不符合正常解剖结构,支气管端支架偏大,气管端支架偏小,瘘口处贴壁性差,可能导致封堵不全。直筒型支架还有移位风险,且取出有一定困难。


  • 远端封闭的部分覆膜镍钛合金支架可定制,适合不同瘘口,效果确切;缺点是定制所需时间较长,同样存在取出困难的问题。


  • 蘑菇伞形双碟封堵器最初应用于心脏室间隔缺损,为镍钛记忆合金,两头呈碟状,中间连接在一起,增加封堵成功率;缺点:瘘口大小应小于管腔,周围应有正常黏膜,且局部黏膜无明显感染,对BPF的局部要求较高,一旦放置,无法取出。


  • EBV常用于治疗重度肺气肿患者,以达到肺减容的目的。由于EBV的单向阀门特点,因此也被用于治疗BPF。其优势为放置简单,可有效封堵瘘口,吻合口愈合后可取出;缺点是对BPF残端要求高,需有足够长的支气管残端以固定EBV,否则脱落风险较高。


※此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