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札记39: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助手们

 木土泉大福富 2018-08-12

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更有情怀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助手们

     

      刘恕、刘于治平三年进入书局,熙宁三年(1070)六月,司马光奏请范祖禹同修。而熙宁六年(1073)进入书局的温公养子司马康,则是负责检校文字,尤如现在报社的校对工人,与文笔无涉,应该说对《通鉴》的贡献不是很大。后期参于文字检校的还有黄庭坚,司马光于元元年(1086)奏请同校,是时《通鉴》全书已完稿。黄庭坚曾在洛阳看到《通鉴》手稿塞满二间屋子,其尝阅数百卷,无一笔作草,可见温公编书的严谨与督责的仔细。

      黄庭坚自是北宋一名家,然根据史料记载,司马康当年于文笔尚欠功力。温公居洛,范祖禹俨然是他的秘书,应用文字,一出范祖禹之手。一日,范祖禹对司马康说:“此弟子职,岂可不习。”司马康辞以不能,范祖禹答应帮他改窜。经过磨练,“一再撰”,司马康的文笔才稍稍过得去,然也只是“可用”而矣。(《司马光年谱》259页)

      范祖禹与司马康的交情,似也可以看作是他对温公的报答。书局三人中,刘恕、刘早已卓然有成,独范祖禹进入书局时还是无名。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人。幼孤,育于从祖范镇。而范镇与温公,那是铁哥们,据说议论如出一口,范镇在《东斋记事》中尝说:“君实与余,莫逆交也。”(《司马光年谱》元丰五年记载)但这并不等于说温公就乱搞裙带关系。范祖禹早年闭门读书,嘉中进士甲科,所结交皆一时闻人,遂为温公所赏识。温公尝论范祖禹为人,“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君子人也。尽管坯子很好,但范祖禹初入书局时,还是生手。于是温公手把手教他如何收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如何写长篇,考据文章应该怎么着笔,如此等等,俱见温公《贻范梦得书》。此封书札重要之极,不但成功带出了范祖禹,也使后人赖此而识得温公编书的整个流程,真是善莫大焉。

      而刘恕、刘二人,入书局之前,对史书俨然有心得。

      刘恕,字道原,筠州高安人(江西省)。少颖悟,八岁时,有客人说孔子没有兄弟,刘恕应声道:“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坐惊异。作为全局的副手,刘恕与温公配合最为默契,《通鉴》的很多重要义例,温公多与刘恕商榷敲定。元元年(1086),温公在《乞官刘恕一子》上札中说:“臣受敕编修《资治通鉴》,首先举恕同修。恕博闻强记,尤精史学,举世少及。臣修上件书,其讨论编次,多出于恕。至于十国、五代之际,群雄竞逐,九土分裂,传记讹谬,简编缺落,岁月交互,事迹差舛,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通鉴学》35页)是以修书数年,凡史事之纷错难治者,皆以诿之,温公自谓,光但仰成而矣(张须)。而温公与刘恕的相知,则在皇元年(1049)。仁宗诏进士有能讲经义者,听奏别名。刘恕所对最精详,最具章法: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最后得出自己的论断。凡二十问,所对皆如此。主司惊异,擢为第一。温公时为贡院属官,以是重之。温公后来写考异文章,多用此法。是时温公31岁,刘恕18岁。

      治平三年,温公受诏编撰历代君臣事迹。英宗授权司马光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温公对曰:“馆阁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未得而知。所识者惟和川令刘恕一人而已。”关于刘恕的官职,有二个说法,俱出温公之口。上文所引和川令是温公后来的追述,而治平三年,温公在奏札中称刘恕是翁源县令。《四库全书》之“刘恕《通鉴外纪》提要”则折衷之,称刘恕“初授巨鹿主簿,迁和川翁源二县。”余同意《四库全书》的说法。黄庭坚评价说:“道原天机迅疾,览天下记籍,文无美恶,过目成诵。书契以来治乱成败,人才之贤不肖,天文地理氏族之所自出,口谈手画,贯穿百家之记,皆可覆而不谬。”黄庭坚这个评价确实不谬。《宋史》载,刘恕一日同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时一列将,人所不知名者,而刘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因此,大才如温公亦曰:“前世史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之末,简策极博,而于科举非所急,故近岁学者多不读,鲜有能道之者,独道原笃好之,坐听其谈,衮衮不穷。上下数千载间,细大之事如指掌,皆有稽据可考验,令人不觉心服。”

      《宋元学案》将刘恕列入涑水门生,而刘则系欧阳修门人。刘字贡父,临江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与兄刘敞同登庆历进士第。刘专精汉史,与刘敞及兄子刘奉世并称三刘,著有《三刘汉书标注》六卷,多所辨正发明。然据后人考证,《汉书标注》虽署以三刘,实贡父之用力最多。贡父为人疏隽,不修威仪,喜谐谑,数用以招怨悔,终不能改。

      以上三人,实温公编修《通鉴》之得力助手。温公依据三人平素专长,具体分工如下:

      刘恕负责五代,刘负责两汉至隋,范祖禹则唐代。

      温公《与范祖禹书》曰:“从唐高祖初起兵修《长编》,至哀帝禅位止。其起兵以前、禅位以后事,于今来所看书中见者,亦请令书吏别用草纸录出,每一事中间空一行许,以备剪粘,隋以前与贡父,梁以后与道原,令各修入《长编》中。盖缘二君更不看此书,若足下止修武德以后,天以前,则此等事尽成遗弃也。”观是言,则书局三人之分工可谓明确矣。然后人对书局诸人之分修,亦有不同的看法,其原因起于司马康的一句话。司马康尝对友人说:“此书之成,盖得人焉,《史记》前后汉则刘贡父,三国历九朝而隋,则刘道原,唐迄五代则范淳甫。”由此而形成了三派观点,清人全望祖作《通鉴分修诸人考》,专主以手贴所云为信。《四库全书》之“《通鉴问疑》提要”,主信司马康所说。而张须折衷之,认为书局三人先是按第一种方案分修,后调整为第二种方案。余通过诸种材料分析,主意是第一种分修方案最为妥当。

      只要我们论证得刘恕确实分修五代史,那么第二种观点也就不成立了。《通鉴》一书修成后,温公在《乞官刘恕一子》上札中就明确说刘恕专职五代史,并不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相涉,这应该是最有力的第一手资料。其次,温公《与刘道原信》云:“近因修《南北朝通鉴》,得细观李延寿书,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朝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词。窃谓可亚陈寿,恨不作志,使数代制度沿革,皆没不见。道原五代长编若不费功,计不日既成。若与沈约、萧子显、魏收三志,依《隋志》篇目删次补葺,别为一书,与《南北史》、《隋志》并行,则虽正史遗逸,不足患矣。”此信载《司马光年谱》治平四年“夏四月辛丑,诏编历代君臣事迹”下。具体写信日期不可考,然根据现有资料,我们亦不难推考出,温公写是信的大体年代。

      根据《通鉴各卷写作时间》一文,虽然南北朝66卷的具体完成时间不可考,但隋之前的完成时间却可以断定,即完成于元丰元年(1078)之前。温公写是信时,南北朝史尚在编著中,其写信时间理应在元丰元年之前,中间隔了一个完整的隋朝。而温公说“道原五代长编若不费功,计不日既成。”这句话很重要了,编撰隋朝史,少说也得一二年吧,而“不日”,是短时的称谓,时间不会过长,这是基本的语感。而刘恕自治平三年(1066)入局,即已着手写作五代长编,温公称为“广本”。温公《与范祖禹书》中说:“今寄道原所修广本两卷去,恐要见式样故也。”范祖禹初入局,刘恕的“广本”就成了他的范本。而“广本”作为五代长编,在温公的《通鉴考异》中亦得到证实。《通鉴考异》中关于五代十国一段,保留了许多刘恕考核史实的记录,特别是“广本”一词多次出现,如《通鉴考异》卷二十八梁纪上:“(开平)三年四月,保大节度使李彦博”条下曰:“《编遗录》、《五代史》作彦容,今从刘恕广本”。至元丰元年九月病逝,刘恕前后有十二年的写作时间,理应把五代长编作成。

      道原晚年身体不行,疾病缠身。张须引述温公《十国纪年序》(《十国纪年》,刘恕撰)里的话,“每呻吟之际,辄取书修之”,认为是修五代长编;“病益笃,乃束书归之书局”,认为是以未完之五代长编归书局。然后引“道原五代长编若不费功,计不日既成”一句为证,认为刘恕未能如期编完五代长编,其意当是范祖禹续成之。我认为,张须的所谓“确证”不是确证。《资治通鉴》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讫五代,之前之后事,《通鉴》均无记载。刘恕感觉有些缺憾,因发心要写《通鉴前后纪》,自“包牺至未命三晋为诸侯”为《通鉴前纪》,“本朝一祖四宗一百八年”为《通鉴后纪》。可是熙宁九年,刘恕遭母丧,悲哀愤郁,遂中瘫痹,右肢既废,不能执笔,只得口述让儿子刘羲仲书之。“卧病六百日”,才了得《前纪》,遂绝意《后纪》,乃更《前纪》为《外纪》。(刘恕《通鉴外纪自序》)他在给温公的信中说:“他日书成,公为前后纪,则可删削《外纪》之烦冗而为《前纪》,以备古今一家之言;恕虽不及见,亦平生之志也。”余读刘恕是信,亦是心生凄凉。由此可证,刘恕束书归局,最有可能的就是《通鉴外纪》而不是五代长编。

      我认为,司马康的话当作他的误会可也,因为他并不实际参与修书的工作,而身在书局,备闻温公与刘恕讨论最多的便是三国至隋之事,遂生歧义。刘羲仲便依据他所听到的温公与刘恕之间的商谈,撰成《通鉴问疑》一卷,所记载亦皆三国至隋之事。然这不足以成为刘恕分修三国至隋的证据。刘恕作为全局的副手,而三国与南北朝之乱局,不亚于五代十国,其间的义例问题弄清楚了,五代十国的义例也就不难解决了。因此,他们才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商谈。刘羲仲也说:“君实寓局秘阁,先人实预讨论。君实与先人皆以史自负,同心协力,共成此书,曰:光之得道原,犹瞽师之得相者也。”实为有力之证据。温公亦尝说:“凡史事之纷错难治者,皆以诿之,光但仰成而矣。”

      刘恕病逝元丰元年,温公《五代纪》尚未动手,之后得范祖禹协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以为这也是司马康之所以致歧的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