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光:如何编撰《资治通鉴》?利用怎样的方法?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7-20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从表面看来,《资治通鉴》也是奉诏编纂,设局修成,似乎也是一部官修的史书。其实不然。自唐代确立史馆制度以后,修史分成二途:官修与私撰。官修史书成书快,卷铁大,但质最差,缺乏创新精神。私撰作品便于发挥个人的创见,成一家之言,常有较高的质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丰窜复杂,个人要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又是越来越难以胜任。

司马光的置局修《资治通鉴》,是把私人修史和史馆修史结合起来了,取其所长而去其所短。

司马光

第一,他是在皇帝的支持之下,“自选辟官属”设局修史的。他得以利用国家的人力、物力和图书资料来作修史之用,具备了史馆修史的种种方便条件,但却没有监修之类的人物来牵制和干涉他。他可以自己物色人员,在史局人事安排上不受干涉。他组织的修史局里有“编集”‘(主编),有“同修”(编辑),有“检阅文字”(校对),有书吏等等。主编就是司马光自己,他又挑选刘教、刘恕、范祖禹来任同修,作为他的主要助手。这三人的政治观点都同司马光一样,又都笃好史学,有很高的史学造诣。《宋史》记载,刘恕(1032一10了8)字道原,摘州(今江西高安)人,举进士,官至秘书垂。“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巨微之事,如指诸掌。

《宋史》

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英宗命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光对日:‘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即召为局僚,遇史率纷错难治者,辄以诱恕‘恕于魏晋以后事,参证差谬,最为精详。”刘放(1023一1089)字贡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举进士,为州县官二十年,迁国子监直讲,官至中书舍人。“效所著书百卷,尤邃史学。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这是一位汉史专家。范祖禹(104粤‘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人。举进士,任知县事,“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先荐为秘书省正字.”后曾兼国史院修撰,又为礼部侍郎,官至翰林学士。著有《唐鉴》等书,“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云。”这是一位公认的唐史专家。可见,司马光的修书局同一般的史馆不同,这是一个志同道合的集体,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著史班子。

《唐鉴》

第二,这个著史班子又制定有一套良好的编纂方法,分工明确,人尽其长,充分发挥了集体修史的作用。.南宋李点说:“臣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僚属采披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当时祖禹所修长编盖六百余卷,光细删之止十卷,今《资治通鉴·唐纪》自一百八十五卷至二百六十五卷是也.”可见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步默,是先由助手们收集各种资料,按年、月、日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傲“丛目”,然后再对这些史料进行整理考订,写成初步的稿本叫做“长编”。司马光要求“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以便进一步修改,做到由粗到精,由繁到简地组织材料。这是一种科学的编篆方法。丛目和长编的制作,“汉Mll刘分父,三国讫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之选也。”所以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认为:“《资治通鉴》之成书,盖得人焉。”

第三,和史馆中一般监修者往往是徒挂虚名不同,司马光在修书局中充分发挥了主编者、定稿人的重要作用。他踏实认其地、一丝不苟地对助手们制成的长编进行考异、删削,润色、加工,并在他认为适当的地方,以“臣光日”的形式加进评论,说明他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这就使来源于各种不同时代、不同人手的史料,能够熔铸于一炉,贯穿在一起,成为一家之书。刘忽的儿子刘羲仲在《通鉴问疑》中曾说:“先人在书局,止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可见司马光确是名副其实的主编者、定稿人。

《通鉴问疑》

这就是司马光的编撰《资治通鉴》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