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生煎不接受批评?如此小器的讲法,也去追捧?

 好办法 2018-08-12

上海生煎 来自畸笔叟 10:24

 

这两天,有一篇文章刷了我的屏。标题叫《对不起,上海生煎不接受批评!》。

我也弄不懂,如此小家败气的标题,而且极像那种“软文”,何以得到如此追捧,以至于很快就超过100000

很多我自以为我很了解的朋友也都转发了,相信他们拿不到一分钱。

 

我向来不欢喜做驳论。今天倒有点骨鲠在喉了。

啥叫啥“上海生煎不接受批评”?

海纳百川的“纳”就是接受的意思。不纳不成海啊。漫说小小生煎,上海一百样事情都是因为接受批评而继续存在的。

 

上海人讲规则,再好的朋友,能帮忙则帮,不能帮就明讲。这样做,也许有人看不大明白,批评啊,一批就是几十年。总好过你吃仔老酒讲啥都行,到时候人影也看不见。

上海人怕老婆,处处事事为家庭老婆小孩着想,很多该上的场面都不上了。这样做,也许又有人看不大明白,批评啊,也是一批几十年。总好过你一味治国平天下,不顾修身齐家,等到成为了“十大感动”,上了央视,再痛哭流涕地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男人,亏欠家庭亏欠妻子亏欠小孩吧。早干嘛去了。

讲得倒也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确实不是好男人。

 

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一直是接受各方批评的。1950年代以前,接受全世界批评。后来,接受的范围小了,这可不是上海之过。

批评又怎样?

批评了几十年,上海还是上海。

可悲的是,上海已经如此堕落(真的),上海居然还在被批评。而批评上海的,始终也超不过上海,只好继续批评。

 

最近听说,有人讲,杭州以前是上海的后花园,现在,上海已经是杭州的后花园了。

上海人听了,睏梦头里也要笑醒。昨日还在“苟且”,突然之间,就已经身处“诗与远方”了。独不知,如果真的“民工潮”改道,隔壁人家准备好了没有?吃得消吗?

我觉得,有些专家的见识真的不如“101小姐姐”。杨超越小姐姐就讲,我就是要到上海去。我觉得在上海呆得越长,就越有本事。没本事才逃回去。

 

既然是讲上海生煎,那我们就来讲讲上海生煎。

无论如何,现在的上海生煎也算不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只能说,没吃过老上海生煎的,吃吃还可以。要讲接受批评,倒此其时也。

 

上海最早成名的生煎,出于“萝春阁”。原址在浙江中路486号。现在被鹊巢鸠占了。为什么要占?我不知道。我只是因此验证了历史真相。那个号头没有意义,也没人会去占。

 

据说,上海老早有个生煎摊在宁波路的一个弄堂口。

曾经开办上海大世界的黄楚九也是萝春阁茶楼、裕德池混堂的老板。每天一早,他从不远的裕德池混堂出来,先到那个弄堂口买一客生煎,再去萝春阁茶楼去吃茶。据说,有一天,他看到弄堂口在吵架,原来那生煎摊的老板嫌避做生煎的师傅肉摆得太多了,影响他利润,要回头他生意。黄楚九见状,就叫那师傅别再为那摊主做了,来萝春阁做生煎。萝春阁生煎从此一炮炸响上海滩。

后来,那生煎师傅想独立单做,那也是人之常情。但他对黄楚九立誓,他出去单做,做出来的生煎绝对不会与萝春阁生煎相同。萝春阁生煎是包肉皮冻露的,有一口汤。他出去做,绝对不再是这个口味。后来,那师傅做的生煎,就叫“大壶春”,大壶春的生煎是讲肉香的。

 

从此,上海生煎分两路,各有千秋。

1980年代在电台,下半日肚皮饿了,就到汉口路26路电车终点站那里的“大壶春”去买一客生煎吃吃。那时的生煎,还是大壶春特色。


没想到,八九十年过去,现在又混为一谈了。一讲到上海生煎,就是一咬一口汤。我听了只好“横耷头”。

西安的贾三灌汤包子里的汤更多,你怎么不叫它“上海生煎”。

最近这二三十年,上海生煎最大的“创新”,恐怕就是翻过来煎。皮子打褶,已经太厚,还要揿扁,煎硬,收干。据说唯一的好处,是不会“撑船”。真不晓得是怎么想的。

 

顺便再来讲讲当年上海生煎里的“上海精神”。

“大壶春”的诞生,说明了一个上海人都懂的道理:再要好的朋友,也不必捆绑一辈子。不过,要独立,要分家,就要有自己的特色。

再来看一百年后,各行各业都是东抄西抄,山寨万岁。抄到碰鼻头了,还大骂人家不上路。

 

既然是讲“上海生煎”,我们索性就来讲讲透。

上海生煎本身,就是在小笼和锅贴的夹缝里生长出来的物事。

上海人170多年的生存之道,就是夹缝里求生存”。

 

老实讲,生煎与锅贴、小笼在口感上的不同是极其细微的。上海话叫做“真真推扳一眼眼”。不过,一眼眼也是推扳。所谓特色,就是要保住这“推扳一眼眼”,否则就难以生存。

武功高手之间,功夫也只“推扳一眼眼”。

同理,上海生煎要生存下去,也要各家人家生煎与生煎之间侪“推扳一眼眼”,形成各种特色。

像现在这样千篇一律,还不接受批评,我看是大告而不妙。

 

另一方面,上海生煎要生存下去,还要有更多真正懂吃生煎的吃客捧场。

不接受批评的生煎绝不是好生煎,不接受批评的吃客也绝不是好吃客。靠他们捧场,不牢靠。

再斗胆说一句,那些热衷于撸串、麻辣烫的,味蕾容易退化,再吃生煎怕是也吃不出什么感觉来了,更不要说去分辨那些细微的差别了。靠他们捧场,也不牢靠。

他们去吃上海生煎,我只好为他们到庙里去烧香。阿弥陀佛。

 

从这种意义上说,不懂生煎,就是不懂夹缝。不懂夹缝,就是不懂生存。

既然是生存,上海还怕什么批评。坦然接受就是。

你不接受?哈哈,暴露了,你不是上海人。


(完)


我最近还写过:


是开火仓、开伙仓、开火舱还是开伙舱?

“云雀”闹了一整夜(音频版来了)

歇夏,试试有所不为

又雅又糯又嗲又娇的“女人腔”到哪里去了?

沪上敬语的式微

上海言话里“寻开心”的“寻”

菜馒头引出三虾面  新相识原是老听众

上海人家的揩布都是分三六九等的吗?

上海人的英文语感覅忒好

我爱油条如初恋

“娘冬菜”和“娘希匹”到底啥意思?

吹口哨、骂戳那,老早都算流氓腔的哦

天热了,想起“木拖爿”以及1960年代才有的那些新产品

红烧肉,其实是不上台面的家常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