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吴正宪老师的三次“遇见”

 书写自我 2018-08-13


宋代儒学大家朱熹关于读书有这样一番见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把这段话用到一个教师的成长中,我想也是恰当的:教学,始教,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遇到一位解疑的引路人,释疑的过程会更短,前行的方向会更明确。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我很幸运,遇到了吴正宪老师,她不仅有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更有热情高雅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

第一次“遇见”:走进教师之门


一切似乎都是充满了巧合,2005年暑假,我刚刚参加工作,还没有见到学生,就被派往昌平参加为期近一个月的培训。培训伊始,我们每个学员都收到了一本书——《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吴正宪是谁?为什么要向她学习?伴着疑惑,我正式走进了教师之门。也是在这一年,吴正宪老师到学校听课,我第一次见到吴老师,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吴老师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对她有了更多的崇拜和向往。于是,我再次拜读了吴老师的著作。阅读中,我被吴老师那深厚的学养和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精神气质所深深折服。当时,我便下定决心,也要去创造这种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

于是,我从网上找到了大量吴老师的教学视频、著作,开启了研修之旅。无论是吴老师的课还是文章,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有吸引力,我也不断尝试着吴老师的一些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总有学不精、参不透的地方。令我惊喜的是,一年后,吴老师和她的团队,再次来到了燕山,我的学生和吴老师同上了《估算》一课。这堂课令我受益良多,在当天的反思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学生依然是这三十三名学生,课程依然是一节常规数学课。然而,老师变了,数学课变了,学生也变了。作为这群孩子的数学老师,吴老师精彩的四十分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原来我有这么一群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孩子;原来数学课可以如此宽松、高兴地‘玩’;原来一名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能够决定课堂的精彩程度。”正是吴正宪老师这样一节精彩的数学课,解开了我教学中的很多困惑,我开始明白,教师必须要有儿童教育观。之后,我向吴老师学习,在教学中展开了一系列尝试。

在一次解决关于实际问题的日常数学教学中,我学着吴老师的样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来说一说。当时,我想到的方法有四种,结果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他们竟然想出了七种方法。看着黑板上的七种方法和学生们自信的神情,我不禁感慨:“你们比老师强,老师就想到了四种方法。”要知道,作为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我平时是怎么也说不出这样的话的,因为怕影响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然而,学生竟站起来说:“老师,您是一个人想的,我们是三十几个人想,想法当然要多了。”多么朴素的道理,滴水汇成海,学生们的理解,使我看到了集体的智慧和他们激扬的思维。对!就应该像吴老师那样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下迸发出自己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们在点滴的数学思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第二次“遇见”:走进数学教育之门


吴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成了我追赶的方向,在前行中,我不断成长。非常荣幸的是,在从教第五年时,我进入了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燕山分站,成为了吴老师团队中的一份子。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学数学老师,可当我走进吴正宪数学教师团队,吴老师创立的N+1培训机制让我变得不再平凡。“这种机制就是通过创新工作室成员组成的‘1’,带动远郊区县的5个小学数学团队,从而影响成千上万的小学数学教师,乃至众多的其他学科教师。”吴正宪老师当时是这样解释的,而我就是受这个影响并不断成长的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

在分站学习的过程中,我总能得到吴老师的点拨,更有幸和市级骨干教师同课异构,从而得到吴老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使我的教学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回想起和吴老师做的同课异构,我至今都异常兴奋,不仅仅是因为能在吴老师面前展示自己,更多的是能够得到吴老师的亲自指导,吴老师说:“因势而导,以学定教,达到了我们的目标。我想,我们心中要有学生,关注全体学生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我们要顺势而教,关注学生。另外,我们要好好地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吴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还针对我的课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真知灼见,让我的课更加符合学生的胃口,也让我在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赛课中获得了特等奖。

在随后几年的分站学习中,吴老师每一次来燕山,都会走进我的课堂,课上投入聆听,课后悉心指导,不像一个别人眼中的高高在上的专家,完全像一个在自家小院里指导徒弟的师傅,让我垂手而学。正是这样“遥远”又“亲切”的吴老师让我不断成长。

第三次“遇见”:走进心灵之门


吴老师于我,是师,引领我前行;更是挚友,督促我成长。2016年,我被吸收进入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总站学习,成为了一名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观的追随者。一路走来,与名师为伴,让我不断思考、成长。2013年和2016年,我连续两届成为北京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2015年,我更有幸成为北京市名师成长工程学员,一次次成长,让我心怀感念。

转眼到了2017年,我有幸进入了北京市教学设计大赛复赛,进行说课答辩,这一赛事是北京市教学设计水平规格最高的大赛,能够进入复赛,我激动不已。于是,我精心准备,在赛前的一个月里,无数次在学校录课室模拟教学,想象着自己站在说课的讲台上,向专家展示自己的数学教学。然而不巧的是,我们学校被抽中在同一天进行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这一通知让我措手不及。作为学校的教学副校长,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学校,全程跟进当天的工作。做出这个决定时,我流泪了。然而,就在比赛这一天的上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是吴老师!她询问我的情况,那份关心、那份惋惜、那份安慰让我难以自控。

就是这样一位名师,她带领的教师何止上千人,但是,她却关注着像我这样的平凡的教师。再想想每次和我交流时,除了工作,吴老师对我的生活也非常关心,这种人格魅力让我像很多人一样凝聚在她周围,在她的引领下不断成长。

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感恩成长路上与吴老师的三次“遇见”,让我成为一个走进学生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人。



田学奇 _ 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副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文中所用图片均已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发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