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条文浅释5

 鉴益堂 2018-08-14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有的学者在伤寒论坛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来解释一下。我虽然给予解释,但是有的还是不懂。以此在此解释一下。

    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是白虎汤方证,这是阳明实热迫津外出的表现,但是此时肾气的固涩是充足的,所以脉紧。

但浮者,必盗汗出,是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这个脉象是肾气虚弱了,固涩作用减弱了,所以脉但浮而盗汗出。这就是为什么加人参的道理。

    明白这个条文,对于白虎汤以及加参汤之间的病机与用药上,就会很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阳明病脉浮,与太阳病脉浮是不一样的,阳明的部位在里,阳明实热内盛,上灼于肺,肺气开宣而脉浮。如果肾气充足,肾的封藏之性很好,那么他能固涩者脉内的津液不致溢出脉外,所以脉浮紧,但是阳明实热上冲,却迫津外出,因而出现阵阵的发潮热。如果肾气不足了,固涩作用减弱了,所以脉但浮而不紧。为什么会盗汗出,因为张仲景说的很明白,少阴病,但欲寐。也就是说,凡是涉及到少阴病的肾阴,肾阳,肾气者,都会出现但欲寐的表现。也就是想睡觉。而阳明病实热伤及气阴,也会出现昏昏欲睡的表现。所以合目则汗出,称之为盗汗。

所以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张仲景让我们理解阳明实热引起的两种不同的病机。所以发潮热汗出是热迫,盗汗出是热迫兼气虚。从脉上来区别.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白虎汤证为什么有大汗出,高热,那是因为在阳明的胃肠道中,气分邪热是如何产生的,从张仲景提出的疾病的传变来看,那是由于感受外邪后,郁束经脉之腠理,导致脉内的心阳之热不能从经脉的腠理处透散于外,反而内行于里,从阳明的胃肠道的腠理处来透散,因而形成了阳明气分实热证。这时形成的病机,但是病情的发展则是随后的继续发展。因为心阳之热从胃肠道透散按照正常的规律来看,是正常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心阳之热的持续透散,把胃肠道的腠理给灼伤,导致心阳之热也不能正常的从胃肠道来透散。那如何来看出,从舌苔上,舌苔黄燥,如果阳气能正常的透散是不会出现黄燥苔的,只有脉内的邪热持续透散,把胃肠道表面的腠理给烤黄了。

   既然阳气与津液不能从胃肠道来透散,那么,脉内的阳气与津液会另外选择途径,那就是从胃肠道的血脉内,反冲于上交的心肺中,再通过经脉来通行脉内的阳气与津液,所以这时候,心阳之热就会向外透散,破门而出形成了大汗出,心阳得透而高热。这时病机,主要的病机,是重点中的重点。

  接下来就要结合营卫学说了。这里的营指的是营气,也就是肾精之气,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但是肾气具有封藏之性,能固涩者脉内的津液不致溢出脉外。但是脉内的心阳之热太盛了,迫津外出。如果肾气充盛,能够固涩,那么津液外出的少,就会出现条文中的“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脉浮者邪热外迫而脉浮,紧者,肾气固涩的原因。所以邪热一迫则发潮热而汗出,邪热少退而复返,所以发作有时。这时早期的病机表现。如果肾气不固了,邪热上冲则会“脉但浮”。你为什么会是必盗汗出?张仲景说过,少阴病,但欲寐,也就是说,凡是涉及到少阴病的肾气,肾阳,肾阴等都会出现但欲寐。本条文就是这个意思,肾气不固了,所以也会出现 但欲寐,合目则汗出,因而称之为“必盗汗出”。

   这样,不知道会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指出是白虎汤以及加参汤的区别。从中还能否明白阳明病的病机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