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学伤寒

 大山里的蜻蜓 2018-08-14
重新学伤寒
‌太阳篇
‌手小肠、足膀胱
1.太阳
邪气初犯表,则正气不畅,屈而为恶寒,
激为发热,使血脉动惕逆行,
故显:脉浮、头痛、项强、恶寒等症。
此病有二:
一则腠理开疏,邪气不内迫,徒泛滥肌肉、故汗出,脉浮缓,是为中风。
一则腠理紧闭,邪气怫郁,遂迫筋骨,故骨节烦疼,无汗,脉浮紧,是为伤寒。

中风为散漫之邪,阳浮而阴弱;
伤寒为紧缩之邪,脉阴阳俱紧。

二者轻重有别,此既表病之大纲,桂枝、麻黄之分野。
桂枝之轻,自有阴阳之变化;
麻黄之重,亦有阴阳之机变。
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朴杏汤、桂枝去芍加苓术汤,则在桂枝之部位,而因项背强、或喘、或小便不利而加减。

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则失汗数日,热郁不解,致寒热偏胜如疟,桂枝之力不能及,故借麻黄、越婢以逞其势。

因证有剧易,而方有紧慢之别也。
若多汗、或误汗,邪气不解,大烦渴,脉洪大,及胃气不和谵语者,则入阳明,为白虎、调胃承气之所主,是为阳浮之极也。

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则过汗伤津,小便难,四肢微急,或气虚上追胸满,将陷于阴位也。
若误汗,烦躁吐逆、冷者,为甘草干姜四逆之所主,是为阴弱之极也。

麻黄汤亦然。

若邪气郁遏大筋,项背强急者,为葛根汤。
若势稍及里,呕逆者,为葛根加半夏汤。
若内臃下利,脉促、喘,而汗出者,为葛根芩连汤;

邪气迫筋骨,疼痛而喘者,为麻黄汤。
若其势剧一等,表热郁极而烦躁者,及邪气不迫筋骨,而沉于肌肉,不能宣达,但身重者,为大青龙汤;
若其势逊一筹,夹水饮而不解,咳喘者,为小青龙汤。

若表即解,而饮热迫肺,汗出,而喘者,为麻杏石甘汤。
若表不解,而热更入里,与水相得烦渴,或下滞为小便不利,上逆为水,入则吐者,为五苓散。
其不渴者,为茯苓甘草汤。

若外已解,而胸满胁痛者,及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为小柴胡汤。
但热灼膈间,虚烦不得眠,或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者,为栀豉ci汤。
少气者,为甘豉汤。
呕者,为姜豉汤。
腹满卧起不安者,为栀朴汤。
微烦者,为栀干汤。
此皆少阳也。

若表邪入里,不恶寒但恶热者,及蒸蒸发热者,为调胃承气汤。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为大小承气汤。
若里热散漫,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为白虎人参汤。
若里热壅郁血中如狂,少腹急结者,为桃仁承气汤。
若蓄血甚,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为抵当汤丸。以上皆属阳明也,
是为脉浮紧,进于阳位之极矣。

若表证兼湿邪,两邪相合,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为桂枝附子汤。
若热少湿多,大便硬,小便自利者,为桂附去桂加术汤。
若两邪迫于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者,为甘草附子汤。
若既无表证、虚寒,昼日烦躁,不得眠者,为干姜附子汤。
主恶寒者,为芍甘附子汤。
主烦躁者,为茯苓四逆汤。
主下利,清谷者,为四逆汤。
以上皆属三阴,是为脉紧,陷于阴位之极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