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原文15~16条详解

 鉴益堂 2018-08-15

第15条原文解读

太阳病,项背强紧紧,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者”,桂枝汤方症。“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者”,麻黄汤主症。“发热而渴,不恶寒,但恶热者”,太阳温热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症。今太阳病,“头项强痛”,延续到了背部强硬而紧束的症状,“不汗出而恶寒者”,麻黄汤加葛根汤主治。本“不汗出”,今却反而出现了“汗出恶风”的症状,头项部的强痛的部位增加到了背部,使“头项部强痛”延伸到了“背部亦强硬而痛”的临床症状出现,这里也省了“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及咳嗽喘息”之症状。因为这是外邪的入侵,更况麻葛者均是宣发通透表阳中之所用。试想头项颈背痛,难道腰腿就不痛了吗?我们临床中真正遇到的病邪之气入侵到项颈背时,无由不涉及腰腿肩部的疼痛的。

    如果“脉浮紧,头项背部强痛”或引发腰部肌肉紧张而出现“无汗恶风寒”者,表寒郁滞,当与麻黄汤加葛根汤法主之。宣而发之,升而透之,三阳中的太阳得开,津液得敷,阴寒之邪气得驱,局部的经脉血气得以滋养而愈。更况论中也有“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湒然汗出而解”之原文作支持。

    今上症已备,条文中却出现了个“反”字,即“反”汗出恶风者,说明是本“不当汗出”的,今“反”而出现了“汗出”之症,这很有可能是经过了一个治疗的阶段,是麻黄汤加葛根方症,因为汗法,导致了“汗出恶风”的“桂枝葛根汤”方症的出现。

这说明太阳的阳气者,已经过了麻黄汤加葛汤法的表散,使表阳处于释而不收,阳气因为前期麻黄汤加葛根汤法的透泄,表阳中的太阳之卫阳者,既不足以温经散邪气,也不足以引表阳去穿胸透背温腰腿。又因背部的强硬,反过来又郁滞了表阳的敷布。

因为“背为诸阳之表”,也说明了在太阳中风症的表阳症未解的前提下,或者在麻黄汤的表汗法后,出现了以太阳病中风的表阳症型。表阳对气、津、阳的敷润,不能通透到背的表阳部,是属于太阳阳释津伤的一个过程。也是导致柔痉病状的一个前趋症与后期症的一个因果关系。如《金匮要略》云:“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此津从汗伤,阳从汗释,阴与阳的载体失滋失养失柔。筋骨失养,表阳呈强硬状,失去血脉滋养而致的柔痉病态。这里的“柔”与“刚”也是相对而言,与表阳虚实相对而言之理是相同等的,均是表阳中的太阳用阳处于悍的太过所致的病态观。

 “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紧紧然,脉反沉迟者,此为痉,括蒌桂枝汤主之”。此乃三阳中的太阳症状俱备。“脉沉迟,身体强紧紧”者,此表阳症中的津液失滋失养,表阳中的太阳之邪气处于冰伏的状态。此脉之“沉”与“迟”呢?是正阳受邪气的冰伏,正气因为伏而待出的概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脉沉迟”处于“寒实”之症状。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此为三阳中的太阳不能开发宣透,寒气收敛过甚,郁滞气津,津血不能敷润之刚痉者,汗津受束,临床则见“无汗”与“小便反少”的反常状态。

“汗尿反少”者,阴寒之气滞而不能通降透发宣泄是也,是邪气无去路所致是也。

    以上三条佐正了三(个)阳中的表阳症有以下几种情况是:

“汗出”损耗到了阴与阳中的载体“津液”。“反汗出”者,是属于桂枝汤法加减中的柔痉,“无汗”则属于麻黄汤法加减中的刚痉。柔痉加“栝蒌根”,刚痉加“葛根”。“栝蒌”苦寒,直接起到清热消肿,滋生津液,清热则津液不受灼伤,津液生有利于热气消退,达到“津液生而热消,热消散而津液生”的良性循环,实乃一药一举两得之用。

    这里省了“发热”二字者,“汗出”而表不固,从“反”字中暗示着用“麻黄”的临床意义。因为“汗出”,麻黄汤是发汗之峻药,是以犯麻黄九忌之一,“反汗出”者。有先用麻黄汤之嫌,也因为汗后,不可以再与麻黄汤,“无汗之表症”,出现了“有汗之表症”,所以这里是以桂枝汤为主。

方中仍以桂枝汤法,以立阴阳之位,布营卫之源,畅血气之道。减“桂枝”一两者,就是要让“芍药”三两去遏制麻黄法的劫发之性,寓意和为重,轻于宣。和者,调和营卫,气血,津液。使“麻黄”三两,持有炳之源,载津液以还表阳;由“葛根”畅达表阳之气,化津液之柔性,从容以缓,以济用阳之所悍,使太阳在表之阳,得以通透发挥其既悍且柔之性。虽曰“麻黄”持有本之源于汗津(胃与谷气),不如说是表阳持有津液之源者。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当重新审视方中重新组合后产生的功能性味。桂枝汤法中的“芍药”与“甘草、生姜与红枣”,是重在用阴和阳;“麻黄”三两载津液之源以济表阳,“葛根”四两以升发津液之量。“麻葛”二味,均是在“桂枝”的静态中以求动。静者,以重视津液阴血的滋养;动者,以求功能性质的完全发挥。

临床则有正汗止,邪汗出的双向功能调节作用。所以《内经》上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即此理是也。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方解:桂枝加葛根汤法者,即“桂枝”原三两,减至二两,与“甘草”二两平等相遇,更在“生姜、红枣”化生的卫阳、营阴之气味相济,以总调和诸阴阳之功能。使阳气者,从柔以养筋。更有“芍药”三两,合“桂枝、生姜、红枣、甘草”者,调阴以和阳,使阳气者,精则养神。

桂枝汤法,减“桂枝”一两后,乃不失桂枝汤法中的调和阴阳、气血、营卫的功能。使“汗出”中的用阳之悍,以得到阴柔之供给;使以“麻黄、葛根”者,以宣而透之,升而发之。“麻黄”所满载之津液,从容出表;得“葛根”之气,升而举之,直达病所,以完成对汗出津伤气耗阴损的供给与滋运之正能量。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之,桂枝汤法所酿发的汗血水汗,由“麻黄葛根”辛甘发散之法,引而领之,从里达表,由内到外,由血到气,由营到卫,形成浩浩荡荡之气,从表阳以化柔,“正汗止,邪汗出”乃愈。

所以古人曰:“治外如将,雷厉风行,汗之不以偶,下之不以奇”是也。《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如果“麻黄”量大于“桂枝”时,是“麻黄”借“桂枝”的辛温之气。“桂枝”扶助三(个)阳,“麻黄”透发太阳,三(个)阳得助,释放中的表阳得收;“麻黄”透发太阳,使太阳的阳热得宣,局部的强硬得解;“葛根”布津其中,表阳得滋。全方合用,三(个)阳之气得以布达,太阳之气得以温开,阴寒之邪气得既驱且散而愈。在相对中的太阴得桂枝汤法的和调,谷气与胃气游溢其中,以资后天之本,营卫之源,以资万全之策。

方后说是:服药后“微微似汗出”者,说明太阳和于三(个)阳之气。“不须啜粥”者,仍当是因为有表阳之邪气为重,也因为“头项强痛”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背部。余如桂枝汤法者,禁忌是一样的。

歌曰:

桂枝减后二两称,芍麻葛根皆和阴。

葛根升津在阳明,鼓舞胃气四两均。

麻黄三两和汗津,芍药和阴三两准。

阳中之阳以见阴,阴中之阴津血润。

表中之阳表阳症,开表发表三阳并。

合一分三要记清,桂二麻三量不轻。

三阳释火营卫馨,乾中离火得虚临。

姜枣甘草中枢令,味归阴性以充形。 

李锐    男   3岁半   2014年4月9日星期三

诊断:少阳太阳合病。

脉象:弦紧兼滑。

舌:白滑苔

症状:发热,咳嗽有痰,流鼻涕。咽喉痛。食欲不振。疲惫。

分析:太阳为病,风寒袭表,表阳不开,地顿时不降,一阳不疏,三阳合病,源于表阳不能宣发通透,邪气无去路,乾阳不虚,离火不发,太阳与太阴相对时,太阳不宣,太阴不化,聚痰湿于瞬时而乏营血之源,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顾及到与之相表里的少阴,因为风寒外束,总是以伤阳气为主,在伤阳气的基础上,是因为阳不能宣发通透的情下,又产生了乾阳离火不虚之态时,就出现了西医上所谓的诸多炎症与基础病的出现,这一点我在临床时,一定要主注的是主要矛盾点位是在三阳中的太阳,同时太阳病也是属于里阳病出现的阶段的病态,因为里阳是可以概栝任何一阳之为病,但任保一阳是不能包括里阳之为病的,这样我们就会更加明白太阳主表阳者处于悍而卫外作用下,正是里阳与外邪的搏击所致。太阳中风汗出者,邪气有退路,太阳中寒呢?邪气是属于无退路。当然太阳温热病是要恶热与渴欲饮水的,以及与阳明热病,阳明腹实证进行鉴别诊断时,当三阳为病时,出与趋证,后期症,并病合病者,均是属于阴与阳者,是合一分三之势。

治则:外开内枢法。

方药:柴胡麻黄汤加减拚成服之。

桔梗片12克,炙麻黄10克,杏仁泥12克,黑柴胡22克,野黄芩12克,北细辛6克,五味子6克,鲜生姜12克,川木瓜6克,嫩桂枝12克,木蝴蝶6克,败酱草25克,生甘草4克。

三剂量。

二诊时出现手足疹点与疱疹点,西查为手足口疫病。所以上方中加入加大青叶,淡竹叶,青连翘,金银花各12克。

第十五条原文总结:

太阳病,项背强紧紧,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者,项背强紧紧,这里省略“头痛,发热,腰腿疼痛及麻黄汤方症的症候群”,项背腰腿者,言其部位,这些部位者,均是表阳病的范畴,“强”表示程度,用阳强悍而不柔和,“紧”表示风寒之气的加临,有畏寒怕冷的淅淅恶风寒主观意思,第二个“紧”名词转化为动词,指疼痛带来的症状,如汉时韩信谓刘帮曰:“君善将将者是也”,所以这里的“紧紧”二字重迭呢?第一个“紧”是代表风寒之性,第二个“紧”名词转化为动词,表示疼痛的急迫性。

项背强紧紧,后世有的书上有“然”字,即“项背强紧紧然,“然”指外  状,痛而不忍之状态,也是语气的助词。

论中曰:“反汗出恶风”者,这里的“反汗出”的“汗出”已递属为桂枝汤方症的主治范畴,“反汗出者”,是不当汗出而汗出者,是属于前趋症中,已用过了表汗之剂,如麻黄汤,大青龙汤等等,论中曰:“发汗后,脉浮弱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无汗虽然是麻黄汤,青龙汤方症,但是经过过了汗出的过程后,已递转为桂枝汤的方症。

项背强紧紧者,仍当属于麻黄汤的治疗范畴,汗出而营卫不和,即营和或卫不和,或卫和而营不和,论中即曰:“复发汗,先共时发汗而愈”是也。

汗虽出而不能透彻,表示表阳不能通透惯彻,即论中所曰:“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此虽然汗出,但表邪未退,凝滞局部(项背腰腿部)的邪气仍不能温运,大有六分汗出四分不汗出的概念,不得通身之汗出而解,此时再与麻黄汤与青龙汤剂者,则属于劫伐之剂,故先用桂枝汤调营和卫的情况下,加麻黄即宣而散之,也载阳还表以解凝结之寒。

项背强而紧束疼痛,本不发汗出,今反而汗出恶风者,说明是太阳伤寒之症,用麻黄汤后,是麻黄汤法导致了汗出,汗出当表邪解散,营卫和调则愈,但是服用发汗剂,虽汗出而邪气未退,汗出者,即释放阳气,也损耗阴液,背为诸阳之表,失去阳气的温运,津血的滋养,表阳处于项背强硬紧束疼痛的悍性状态。

这里仍用桂枝汤法者,是以调和营卫,气血,阴阳之大局,虽然汗出而表阳未得完全的宣发通透,更不能引桂枝汤法所调来的津液之源来敷温周身,这就是不得通身之汗出,邪气不能退尽的后果。这里的反汗出恶风寒者,是以邪气导致太阳脉症病的结果,并不是生理上的太阳经及经络中的太阳经系之为病。因为经络与生理中的太阳系呢?是局部性质的,并不是全身性的阳笥之为病患,如论中所曰:“脉阴阳俱紧,一身手足尽热,”均是指的表阳病中的太阳病,是指的有具体邪气的作用下产生的太阳病,这个太最病是具有全身性质的,并不是局部的太阳膀胱府病与经络之为患。

今汗出恶寒者,表阳症中的桂枝汤方症,项背强痛者,是太阳病中的邪气不能随汗出而彻,所以加入麻黄,葛根升发宣通透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桂枝汤法是总调阴与阳,也就是说能调和三阴与阳三之气,所以我们前文讲过桂枝汤法,狭义 的讲是调和营卫,局部的讲是调的血气,广义的讲是调的阴阳,加入麻黄者,以载桂枝汤所调和的阴血水津之气,以从阳达表,葛根升而发之,以复有形之津血的即滋且养殖的动态性,使表阳得宣,津液得敷,则正汗出,邪汗出乃愈。

 第十六条原文解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里就在说明三阳合一分的概念,因为太阳为表阳,阳明为里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

太阳病者,三阳中的表阳病,即表阳症,本当以桂枝汤,麻黄汤等表散之法,以协助正阳之悍,驱散邪气,表阳开邪气退则愈。

太阳病者,表阳症,是邪气把元阳之气调至受邪之域,三阳者,是合一分三之势,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少阳主枢,太阳病者,以开太阳为目的,这里并非单指麻桂剂,凡具有开发功能的表散药均是允许的。

太阳为病,邪气把元阳之气调至受邪之域,正邪之气相搏结,开太阳的目的,是以布发正阳之气,是用阳产生的悍性,是属于以阳胜阴的正治之法则。

发汗则是属于驱散表邪气的一种方法,是邪气处于表阳中的太阳之域。全身的正阳之气均处于表阳,产生太阳之为病,所以我们临床上治疗外感时,注意休息,不喝茶饮酒,服药后,吃以稀粥,使正阳之气不受牵肘,全力一捕,一直对外,使邪气去而正气复则愈。

论中也有视其邪气所在而调之,如“伤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此小便清者,虽不大便五六之日久,是属表阳约束了里阴的运转功能,这正是太阳与太阴相对而存在的表里关系。表不开里不和,太阳不开发,太阴不升运,表不开,里不和,相对表解里通则愈。

太阳病,不以开发通透表阳法,却与攻下之剂,徒伐无故之里阳,舍邪气之域,攻无故之里,导致里阳不足,邪气内陷,或为结胸,或为痞症等等者,因为论中有“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今下后不作结胸与痞症,其太阳病中的表阳不随攻下而内陷,其太阳气仍能扶助元阳,以载邪气上升外达而作气机上冲之势者,可再与桂枝汤法,方用前法之禁忌,使桂枝汤调的阴阳,气血,营卫,以复还表阳中的太阳之气则愈。

如果攻下后,其太阳气已不能借三阳(元阳)之气,以复载还表阳者,就不能形成太阳之气的上冲之势(这个上冲者,即呃逆),知邪气已从表阳中的太阳病内陷,即中所曰“知犯何逆,随症治之”,是不可以再与桂枝汤法,以增加不必要的壅滞之碍。

本太阳病,不以汗法,却与攻下法,攻下后,里阳不虚,太阳邪气,不能下陷,正阳之气复载阳还表者,再与桂枝汤法,调而和之,使太阳持有本之元气,即复阳还表,也驱散邪气。

本条说明三阳中的太阳病处于一个动态观,其气上冲与不上冲者,表示了太阳是否能载阳还表,或随邪气内陷的一个临床表现。

其气者,是指三阳中的太阳之气。

若不上冲者,即是指的太阳之气。

   病虽在三阳中的太阳,但是太阳的背后有阳明,少阳,阳明是合阳火气热之盛大,少阳枢发风阳火热之势态,这个三阳同处的空间结构,均是支持着三阳中的太阳,并不是孤军奋战,是属于阴与阳者,合一分三的概念。

   如果攻下后,邪气内陷,当与邪气所处的域区而随症以法求治之,也即内经所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定其血气,各守其乡”之论。

   今天晚上要学习的是原文第十六条,总结第十五条,这里医圣会告诉我们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概念,以及其气的动态观,临床上严肃的告诉我们,其气在病态中的质与量的变化,这个变化为论中展开后即作辅甸的作用,也有伏笔的奥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