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7条原文解读

 鉴益堂 2018-08-15

第7条原文: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chìzò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温病,发热而渴”,当属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石甘汤,桃仁承气汤,柴胡汤,葛根汤,当归苦参贝母丸,栝蒌桂枝汤,抵当汤等方症治疗的范畴,因为这些方药,皆归于表阳症的治疗范畴,表阳症呢?虽属于合一分三的总概念,但是可分而不可以强分的,是症有的处于前趋症,在的处于后期症,即前文我们讲的“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为,为不传,颇欲吐,若烦燥,脉急数者,为欲传也”,此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与太阳病的后期症,脉若静者,为于太阳病前趋症。后期症呢?就是邪气欲专递给阳明。前期症呢?是太阳病处于伤寒一日的病症范畴。又如“伤寒二三日,少阳阳明症不见者,为不传,”属太阳病的前期症,少阳阳明者,又从另一个角度阐述太阳病,后期症是处于不受邪气的状态。

太阳病症者,是可以出现郁瘀,湿热,蓄水,中风,伤寒,以及刚柔痉等等,更重要的是论中出现的“阳气重”三个字,就是对太阳出现“温热病”中的汗血水津之阴正处于加临中的后期表现是最好的说明。

大家看看,这类的方药吧,不正是为“宣发疏透”而设的吧,这不正是太阳受了温热病后,表阳处于不能“宣发疏透”吗?

表阳得以宣开透达,太阳得以宣泄,汗血水津等有形之体阴才得以加临,郁瘀的所用之阳,乃得以敷润而解散,是以阴来济阳,阳只有处于柔和的状态,以养筋,静的状态养神呀!

津液充沛,所郁瘀之阳火,得水阴之滋而化解者,即属于正阳之气,持有本之炳,即体阴的充沛,用阳的敷润则愈,即《内经》曰:“阳加以阴,谓之汗,”

阳得通透,用热得敷,气得流行,空间得畅,表阳得以周济,太阳持有本之炳(体阴),津液以济阳火之气热者,是以阴气的加临,阳气的柔和,以平表阳之悍。

以体现出阴与阳的载体“津液”的柔和性,阴阳处于邪气的状态下,以平其在太过与不及出现的波频时,津液呢?有时化为阳的悍性,有时化为阴的柔性,又皆是根据邪气所处之域,需求的多少而供济之,这个供济呢?虽以津液的状态供济,但也正是体现伤寒是在诸病邪气中,只是一个代名词,或者称为狭义的太阳之为病,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中湿,太阳中热,太阳中温等均是属于的狭义性太阳病。

伤藏则不同,是属于广义性的杂病范畴,风寒暑湿燥火,皆可以把体内深藏中的元阳之气,调出于受邪之域,所以寒能调,热同样能调,六淫邪气呢?均是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调谴这个深藏中的元阳之气处于受邪域,产生三部六病概念。

伤寒可以调出人体所藏的元阳之气处于邪之域,那么这个阳性的热邪气呢?不也是可以把邪气调到表阳之中,处于太阳恙、病的范畴吗?即然邪气处于表阳之部呢?又皆属于阳性的邪气,是属于太过性的“脉症病治”范畴。从本质上来说,是与相对中的三阴呢?处于不及是相对而论的,是在比较中进行虚实寒热中的归属,这个归属呢?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的派对。

六淫邪气处于表阳时,皆为阳性的邪气,所以上条我们讲的有前趋症,后期限症,“正邪”之气产生的“寒热”是可分而不可以强分的,所以我们后世医家所说的热去则湿孤,那么湿去呢?热腾,论中有:“此水不胜气,脉紧则愈”的记录。是给邪气以去路而愈,也代表着正邪双方的势力,这个也是可分与不可以强分的,还是我们上条讲的,热是寒邪之气的约缩下,处于蓄积的能量,这个能量是由发热而表现出来,寒与热邪气者,代表着温与凉之性,寒与热在两极的转化下,天先有病,人尔后发病,在天为温凉之异,在人为寒热之极,邪气处于表阳中的频率较高,处于里阴中的频率较低,即是要相对而论之。

表阳中的太阳,秉阳乘火遇热而病,气热伤津耗液,“发热而渴”,用阳宣而透之者,属于麻黄汤法的治疗范畴,体阴滋而用阳敷之则愈者。

汗乃得法,表阳得开,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表阳化为似汗非汗的状态下,邪气得以透发,乾阳离火得以敷养,使用阳处于柔的状态

论中的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千然汗出而解。”这个上焦得通者,呕吐已,

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大便得滋,胁下硬满则消,邪气有去路,则身得千然之汗出解。柴胡汤法的宣透之域,也属于麻黄汤法的宣疏之所。原因呢?均是用阳处于有余的总概念。

这个有余的用阳呢?递属于寒热的总概念,又是可分而不可强分的概念。

临床上的正波动法是:“汗出絷絷,手足俱周,似汗非汗,微似汗出”,是“寒温之为病”者,均得以阳敷氨气柔的状态下而和敷。何以知之?邪气得以宣透是也。

故“凉”与“温”之邪气者,皆喜汗之(水),但非劫伐之汗,所以论中多以“汗出”不得法为例,表现诸多变症者,这个变症呢?不正是体现“寒温”病态下的“虚寒与温热”病变过程的延续与发展吧?这个发展中的延续,不也正是六淫邪气的加临吗?太阳温病,热病,风温等病因病机者,不就是症状体现其中吗?

桂枝汤法中的阳气处于释放,麻黄汤法中的阳气处于蓄敛,皆是以耗损阴与阳的载体“津液”为代价。津液的耗损呢?在表阳中是以化热为基础,这样就形成了太阳温热病的总概念。阳气的损耗呢?在表阳中化寒为基础,这样文治武功有成了太阳寒门派病的总概念。

试论中,因为“汗出”是释放阳热的能量,“无汗”是蓄敛阳热中的能量,“阳气伤以致虚寒症,阴气伤以致虚热症”,化“阳虚”者,归属于真武汤的方症,化“阴虚”者,以归属黄连阿胶汤的方症,这个中间的递增递减的过程,就是六(淫)病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整个伤寒论的高度完整统一性。

太阳温热病,是属阳热耗津,津伤热耗的过程,“发热而渴”者,当宣发通透表阳中的太阳,太阳得以开发,水津得以充沛,开发表阳为目的,“汗出”与“不汗出”,邪气皆可以得到驱散。

今设“汗不如法”,开宣通透表阳法,变为劫伐表阳为汗法,化辛凉为辛温之法,是以强责其汗,论中在少阴病是属于重病的阶段,是属于上上竭的病机,临床就会有出现血从窍门壅越之危。

今“发汗已”,津液即伤,津伤热炽,皮肤干燥且热,以手试之甚烫,论中称为“身灼热”,从太阳病温,发展到太阳风温之为病,太阳风温病者,即太阳中风病中的表阳在释放中,伤津化热,或者是表阳在计划经济积过程中麻黄汤法中的汗不如汗,损伤了表阳中的阴液,就是发展为太阳风温之为病原由。

所以“若发汗已,身灼热,名曰风温”者,亦属十一字诀,凡后文言及“风温之为病”时,均是指此脉此症而言,具有提纲挚领之要,后面是述说“风温之为病”者,即属于广义的里阳病的症状范畴,即“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病机是由太阳病递增中发展而来的,已经不在太阳风温病的治疗范畴,故不能例为提纲之内的。

这里用了“若”字,虽曰假设,但太阳处于用阳有余时,不及时的宣发通透之,如果说化辛凉为辛温时,就是指汗出在伤津的过程中,就是指强责其汗的副作用,“汗出”并非“微似汗出”,“絷絷汗出”,或“似汗非汗”的津液调和之“汗”者,均是属于非法之“汗”,导致的太阳病化热伤津的温热病范畴。

太阳病风温病,“风者”,正是“太阳中风”之症候。其一由于汗出津伤化热,“热乃温之极,温乃热之渐”。《内经》也称为:“先夏之时为温,后夏之时为暑,暑当与汗出勿止”,“汗出”者,即散热,也代表着的水阴之充沛,但汗出过多伤津而化热,使太阳病递增为温热性质的病变,则是由量变发生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呢?是由太阳风温发展而来的,太阳风温病在过渡中递增为“里阳病”治疗范畴。其二也由于“风”与“温”者,皆秉厥阴风阳疏泄之性,使秉有余之阳,表阳在不断的在释放中,损伤津后化热而渴的过程,本身所用之阳呢?具有开宣透泄的悍性,是可以从中化热伤津,转为太阳温病的,“发热而渴,汗出恶热”。有因为汗不得法,有因为蓄阳化热,使表阳在开泄中内耗其津,津失热炽,形成风温之为病,言外之意呢?如果汗出得法,汗出津敷,表阳得滋而用阳不悍,表阳处柔何以得太阳温病与太阳风温病呢?

今太阳温病,汗不如法,既损津也化热,二者交剧相加,转化为“太阳风温”,病位就在太阳病的概念中。

“太阳温病”者,蓄阳化热状。“太阳风温”者,化热伤津,津伤热炽状,互相递增加重临床表现的症状者,即“发热而渴”是也。

“太阳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言外之意呢?即“恶热”是也,这里不过是省文笔法。

“太阳风温”呢?汗出身上灼热,又少津液的供养与滋润,化热以迅,伤津以速,病人出现“脉阴阳俱浮”于表阳之中,这个“脉阴阳俱浮”呢?是从阳化热所系,温热具有阳性的浮松疏散,是由里向外浮越。

“脉阴阳俱紧”呢?是从阴寒邪气所约束,是属于压缩紧迫而至,病邪气不同,来路各异。

这个“脉阴阳俱浮”呢?热灼津而“渴欲饮水”,所饮之水,又被用阳之热所消耗,却不能敷润,使表阳不宣,气热不透,虽“汗出”而发热不退。论中是以汗出而发热不退,发热又伤津中,以加速太阳风温病的的转化为里阳症,顺传阳明与逆传入心胞的两条顺逆路线图渐趋现出来。

所以热困三阳时,即扰动了五脏六腑之大主。这个大主也有两个概念,一是五脏六腑所主宰心神,一是五脏六腑所赖以后天之本的胃气(谷气)。

这时“病人身重如山,多睡眠”。这个“多睡眠”呢?神识被蒙,处于迷迷糊糊的睡眠状的。“鼻息必鼾”,昼夜的昏睡,还打着呼噜,声音很粗,但这不是现在医学的一个名词:“呼吸暂停症综合征”,是指昏睡得也很深,有邪气处于递增加重的前趋症。大家看看,邪气已滞心窍,睚以逆传心胸的过程中,或称为过渡中,所以后世在治疗大法中有“扭转截断”之论者,即是此意。则语言难出,话也说不出来了。舌为心苗窍,这时正是热入心胞的时刻,当清心醒脑,兼加泻热通腑法。

这里的脉由“阴阳俱浮”而转归还“脉沉大而滑”,是指脉力处于邪气在动态下,弛张程度处于血气均实有总概念中。

此正应了《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所说的: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自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又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这里的脉脱呢?就是指的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的总概念,试想这个脉沉大而滑呢?不正是处于脱的状态,为何呢?血气俱实,邪无去路,所以在阴时,属于脉处沉微时,沉微极而虚阳浮越,论中就会出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咽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这个利止脉不中出者的后期限脉呢?不正是以蓄积着暴出的概念吧?这个暴出的脉大家看看是不是气血俱实有沉大而之脉象吧?只是有归属于又处两个极端,即入愈即死,入腑即愈的概念,入脏唇口青,身冷(凉),入腑则身和,汗自出者,邪有去路,正阳不虚衰而愈。

这个自和汗出呢?邪气就会拼并三阳中的二阳(阳明),临床就会出现,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症有五的概念,那就应当选择温病条辨中的五承气汤法,如: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以及张镜人家传的碧雪丹等等,给以顺传阳明之邪气以去路则愈。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不和且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当以急下存阴救液法,论中所曰:“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一服利,则止后服,”如果未止后服之药呢?就属于误用攻下法,汗出而热不退,加重内耗阴津,水源遭劫,则小便不利,津液失养。进一步呢?液竭热耗,阴神外露,“目直视呆滞”,眼珠子不会转动了,“失溲”者,元气下绝,即“撒手遗尿”之省文。也是少阴病在急下在中出现的死绝症,只不过在这里提前出现而已。所以在少阴急下三症中没有这些险恶的重症,就是有此条已进行提前省略。

  如果是“被火”者,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火热针疗法,这里包括“蒸,熨,艾灸,火针,炕烤”等疗法。也是迫汗的一种方法与破坏局部病灶的一些火疗之方法,就样就会加重亡阴失水的程度。津血失养失营,皮肤上就会出现“微发黄色”,按细胞学来说就是“红细胞”的丢失较为严重了,缺氧性的贫血,肤色就会出现萎黄色。   

 如果阴虚热炽进一步加剧时,一阴不能合(潜敛),风阳火热外越,就会象受惊吓一样,魂不附体了,或者出现昏倒在地,如同癫痫一样。但是这个“如”字呢?限制了此病是一次性的发作性病症,有厥阳独行之险,并不是巅痫病的突发病症,这是要分清楚的。这是在误治的情况下发生的,按脏腑辨症呢?肝是主筋的。精血失养于肝肾,风阳内动,则致手足不停的抽筋,这叫“瘛从”。   

 如果说再用火熏法,《内经》运气篇上说的:“少阳,阳明加临,致水泉枯,物焦槁,蛰虫早见”,也就是说竭泽而鱼的见证,这皆是逆治法。

如果上症失治一次,则需多日的救助,才能转危为安。如果是二次的误治,致热竭液枯而加速伤命之日期。

 一误“汗”,则津伤,二误“下”,则液伤,三误“火”,则阴竭,四误“熏”,则血枯。    

一逆则致“悸”,二逆则致“惊”,三逆则“动风”,“动风”者,生气绝。

这些病症的出现呢?均是由脉阴阳俱浮的风温之病,在阳热伤津的津的基础上,转化为广义里阳症,又由广义里阳症转属到狭义的阳明病,胃家实之症,又经过数次误治后,最终归结到少阴病,脉沉细数,此病在里不可以发汗。

也由阳虚出现的脉暴出的沉大而滑之脉象,归于三阴中的二阴(少阴),少阴为病,以元阳虚衰引发的全身性质的阴阳气血俱衰的一组病变,那么气血相搏俱实出现的脉沉大而滑的脉象呢?就是则阳明实热为主,引发的全身性质的阴阳血气俱实一组病变,由虚而衰者,附子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等,论中称为四逆辈。由阳盛而实者,三黄泻心汤,三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论中称为胃实是也。

热实致虚时呢?就会出现黄连阿胶汤方症,寒实致虚时呢?试黄附子细辛汤方症,论中均处于可分不可以强分,前趋与后趋中给我们指明方向,是我们临床时,可以左右逢源,不致陷地前后赵的被动中,可分不可强分的纠结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