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学》循经感传

 旗星宇 2018-08-15

人体有时出现类似古代文献所载的经络路线走行的感觉传导,或呈现可见的肤色变异等都属经现象。

它的基本特征是循经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为循经感传现象。

循经感传

当患者接受针灸等治疗时,常会出现一科特殊的感觉,表现为疫、麻、胀、痛、蚁走感或流水感等,从被刺激穴位开始沿着经各路线传量,这和现象就称为循经感传。

隐性感传一般来说,有感传的人是少数,特别显著者尤为少见。因此有人认为经项工作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我工作络感传现象的普遍意义不大,或不充分。也有人认为是病理现象。1977年有人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即使在感传阴性者身上,当在井穴电刺激后,用特殊横行叩击法可在肢体上叩出串敏感点。这些点的纵行联线恰好就是经络线。因此,把这种叩击出来的联线命名为隐性感传线,它的潜在活动称为隐性感传。实验表明,隐性感传具有循经性,它是显性感传的基础,又是显性感传的延伸或继续,在一定条件下,隐性感传可转化为显性感传。

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

1、循经感位的路线:一般说来,在四肢部,感传线与古代经络线大体一致,在胸腹部则不大一致,头部则大半不一致。

2、经感传的感性质:探查时采用不同的刺激原,所产生的感传感觉会有不同,例如:①针刺——一般产生酸、麻、胀、抽动、冷、热等感传;②指压般和针刺类似;③电脉冲刺激——一般和指压同,还可有流水感、虫跳感、蠕动感等;④艾灸——多见热感及麻感。

3、经感传的方是:双向传导。在躯体(除外四肢末端)上任何一穴给予刺微时,一般均可自该穴发出两个相反方向的感传。例如刺微曲池穴,一条感传线自曲池走向肩髃,同时一条感传线自曲池走向合谷。

4、经感传的宽度有粗有细。在四肢多较细,约在0.2~2.0m之间。多数反应为琴弦状或电线状。进入躯干后,可变宽达10m以上。

5、经感传的速度。一般感传速度较植物神经慢,较体神经更慢,在大多数情况下,其速度约为10cm/s。而且感传不是匀速行走,存在一个个顿点,即停一下再走,这种停顿点多为穴位所在处

6、循经感传的阻滞。当感传自刻激点双向传导时,在任何方向ー点施加压力,多数可阻断感传自压追点继续前进。例如刺激曲池发生感传后,压迫手五里,感传即终止于手五里,不再走向肩例。压迫手三里,感传即终止于手三里,不再走向合谷。各经线的有效阻断力通常在350~680g/c㎡之间,多为数为500g/c㎡。另外,在感传线放置冰袋局部冷冻降温,也可造成感传阻滞,撤去冰袋,局部温度回升后,感传又可恢复。

7、经感传的回流性。在多数情况下,刺激停止后,循经感传并不立即消失,而是向针刺穴回流,到达该穴位后才オ消失。与前进的速度比较,回流的速度有的较快,有的则较慢,因人而异

8、循经感传的趋病性。在病理状态下,当感传自四肢出现后,进入躯干有趋病所性,即所谓的“气至病所”。例如有心脏病的患者,不同经脉出现感传后,都有趋向心脏的集中现象。

9、循感传的效应性。当传沿经脉到达所络属的脏时,相应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便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劣性的,此即为循经感传的效应性。感传的效应性不仅仅是受试者的主观体验,而且可以客观显示。如当感使沿肺经到达肺部时,受试者有胸闷、气喘、咳嗽、呼吸困难、心悸等感觉。感传沿胃经到达上腹部时,可出现腹胀、呃逆、恶心、胃部烧灼感或饥饿感,或者出现节律性膈肌,肠鸣音和胃动明显增强而当阻滞感传时,可看到胃肠运动功能减弱、消失或膈肌痉挛消失。有1例感传显著者,当感传到达头部时即进入睡眠当感传停止时又自动苏醒。一般循经感传的这种效应性的出现率平均为50%~90%左右。

10、经感传的对稳定性。对54名感传显著受试者所做的近、远期追踪观察表明感传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9名见察对象中,循经感传保持相对稳定者,在1月内占94,9%(37人),一年后降至74.3%(29人),3年后则降至64.1%(25人)。说明过一段时间后,感传可部分或基本消退。

《经络学》循经感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