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教你如何治疗痿证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一、痿证的鉴别诊断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5种痿证的鉴别诊断是五脏因热所表现在外的颜色不同,以及附带的一些与其相对应的组织的衰败来加以鉴别的。为什么五脏之色表现于外是因为其功能的异常呢?这是由于五脏之热耗损阴液,阴伤则五脏之精不藏而暴露在外,因此表现为其五脏的本色,实际上是其精气显露在外的原因,同时伴有五脏外在的一些附带的组织的衰败。

二、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治痿独取阳明”这是治疗痿证的原则,为什么要取阳明呢?第一,阳明是五脏六腑之海,是人体水谷精微的源泉,主润宗筋,宗筋主骨利关节。第二,冲脉是经脉之海,血之海,与阳明一起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穴。第三,阳明与冲脉皆属于带脉,而且络于督脉。因此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能固束因此而足痿不用。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这个治疗原则只是谈到了阳明经脉对筋骨的束缚作用,没有结合发病机理。其实阳明经脉除了因为是水谷之海,有营养宗筋的作用以外,阳明经脉也是造成人体热证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常常提到的阳明腑实证就属于阳明病变。因此,清理阳明腑热是清热的最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存津液的根本方法。因此独取阳明不单单是营养和强壮宗筋,还是清热防止津液耗损的重要经脉。

三、痿证治疗方法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中说:“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其治疗方法很简单,主要是针刺两组穴位,第一是荥穴,我们都知道荥穴是清热的,《难经》:“荥主身热。”为什么荥穴能清热?又是如何清热的呢?要想弄清楚其内在的机理,就要从五腧穴的五行关系说起。阳经的荥穴五行属水,因为是在阳经,所以阳经的水穴应天之气,为寒气。阳经荥穴是以寒气清气分之热。阴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因为是在阴经,所以阴经的火穴应地之味。为苦味。苦能泻,又可以合精,治疗精化气太过。从阴的方面清热。

尽管阴阳经脉的荥穴五行不同,但作用是一致的,只是从阴阳不同的角度清热。阳经的荥穴应天之寒气从气分清热,阴经的荥穴应地之味是以从气之根,阖精以清热。这也是为什么《难经》中所提到的五腧穴的功能,没有分阴阳经的不同的原因,《难经》是想说明阴阳经脉上的五腧穴的功能是一样的,但作用的方向不同,阴经从其根,阳经从其表。

第二是俞穴,根据《难经》的观点,俞穴的主治是体重节痛,针对痿证也是可以通过调理关节,清利身体之湿也是有一定帮助的。阴经的俞穴属土,土味甘,属阳,功能缓,有益气滋补功能。阳经的俞穴属木,木之在天之气为温,属阳,也有生发的功能。除此以外,实际上俞穴在阴经上还是原穴,原穴本身有补益原气的作用,同时也是由于其气应地之味,土之味为甘,甘能补气滋阴,主要起到营养的作用。因此,阴经是俞穴有滋润筋经的功效。这也是痿证的主要病机之一,筋经失于濡养。

总之,治疗选用的两个穴位,应该是针对痿证的两个病机而设定的,荥穴主要是通过阴阳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达到清热的目的。俞穴主要是通过营养滋补以达到濡养筋经的作用,两个功能合起来正是痿证的适应证。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5种痿证的鉴别诊断是五脏因热所表现在外的颜色不同,以及附带的一些与其相对应的组织的衰败来加以鉴别的。为什么五脏之色表现于外是因为其功能的异常呢?这是由于五脏之热耗损阴液,阴伤则五脏之精不藏而暴露在外,因此表现为其五脏的本色,实际上是其精气显露在外的原因,同时伴有五脏外在的一些附带的组织的衰败。

二、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治痿独取阳明”这是治疗痿证的原则,为什么要取阳明呢?第一,阳明是五脏六腑之海,是人体水谷精微的源泉,主润宗筋,宗筋主骨利关节。第二,冲脉是经脉之海,血之海,与阳明一起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穴。第三,阳明与冲脉皆属于带脉,而且络于督脉。因此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能固束因此而足痿不用。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这个治疗原则只是谈到了阳明经脉对筋骨的束缚作用,没有结合发病机理。其实阳明经脉除了因为是水谷之海,有营养宗筋的作用以外,阳明经脉也是造成人体热证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常常提到的阳明腑实证就属于阳明病变。因此,清理阳明腑热是清热的最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存津液的根本方法。因此独取阳明不单单是营养和强壮宗筋,还是清热防止津液耗损的重要经脉。

三、痿证治疗方法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中说:“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其治疗方法很简单,主要是针刺两组穴位,第一是荥穴,我们都知道荥穴是清热的,《难经》:“荥主身热。”为什么荥穴能清热?又是如何清热的呢?要想弄清楚其内在的机理,就要从五腧穴的五行关系说起。阳经的荥穴五行属水,因为是在阳经,所以阳经的水穴应天之气,为寒气。阳经荥穴是以寒气清气分之热。阴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因为是在阴经,所以阴经的火穴应地之味。为苦味。苦能泻,又可以合精,治疗精化气太过。从阴的方面清热。

尽管阴阳经脉的荥穴五行不同,但作用是一致的,只是从阴阳不同的角度清热。阳经的荥穴应天之寒气从气分清热,阴经的荥穴应地之味是以从气之根,阖精以清热。这也是为什么《难经》中所提到的五腧穴的功能,没有分阴阳经的不同的原因,《难经》是想说明阴阳经脉上的五腧穴的功能是一样的,但作用的方向不同,阴经从其根,阳经从其表。

第二是俞穴,根据《难经》的观点,俞穴的主治是体重节痛,针对痿证也是可以通过调理关节,清利身体之湿也是有一定帮助的。阴经的俞穴属土,土味甘,属阳,功能缓,有益气滋补功能。阳经的俞穴属木,木之在天之气为温,属阳,也有生发的功能。除此以外,实际上俞穴在阴经上还是原穴,原穴本身有补益原气的作用,同时也是由于其气应地之味,土之味为甘,甘能补气滋阴,主要起到营养的作用。因此,阴经是俞穴有滋润筋经的功效。这也是痿证的主要病机之一,筋经失于濡养。

总之,治疗选用的两个穴位,应该是针对痿证的两个病机而设定的,荥穴主要是通过阴阳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达到清热的目的。俞穴主要是通过营养滋补以达到濡养筋经的作用,两个功能合起来正是痿证的适应证。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