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独有的复合性主流思想文化:明儒暗法,士道民佛

 莫言1975 2018-08-16

横看世界文明史,世界上大多文明都是逃脱不了发祥、兴起、消亡这一规律,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因亚述帝国的吞并而消亡,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因罗马帝国屋大维的侵占而衰败,印度文明也是在希腊人和其他种族的入侵下导致断代的,还有古希伯莱文明、古希腊文明等,都是几经磨难,命运多舛!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世界文明之林,几千年来岿然不动,定有自身的生命力和繁衍能力!那么,中华文明靠什么繁衍不息,绵延不绝呢?

纵看中华文明史,各种思想流派争奇斗艳,五彩纷呈,共同组成了多元化的中华文化。那么,中国几千年来的主流文化是什么呢?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儒家啦!

其实不然!中国主流文化是一个由儒、法、道、佛组成的多元复合体,然而这四种文化却没能完美的相融在一起,各自独立,又各自相互制约。如果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是一架马车的话,那么,儒、法、道、佛就像四匹拉车的马,但这四匹马却不是同辕,各自往各自方向拉,没有一个驾驭者,让他们往统一方向努力。虽说儒家发展到董仲舒和理学、心学阶段,融合了一些法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但终究不济于事,形成了“明儒暗法,士道民佛”文化分据局面。

什么是明儒暗法,士道民佛呢?

在春秋战国时间,各种思想流派非常之多,是著名的“百家争鸣”时期,那时儒家虽说是显学,但还只是民间学说,没有上升到官方地位。秦国嬴政在一统六国过程中以及在日后的治国理政时,利用的就是法家的韩非子、李斯、尉缭子等人思想,从此法家登上了正统大位。

由于秦朝的在以法家思想施政时用力过猛,导致严刑峻法,结果很快灭亡。汉朝初建时,吸取秦灭亡的教训,采用了黄老“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进行休养生息,这是道家思想正式走向了官方舞台。可好景也不长,期间暴露了诸多不利于官方的因素。就在这时候,董仲舒出现了,他借鉴法家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被汉武帝看中,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创举,就这样,儒家思想从此独霸正统官学,道家也开始没落,其中一支发展为玄学,成了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自我解脱的生活方式。另一支却变成道教,炼丹修仙,捉鬼降妖。在魏晋时代佛教也传入了中国,首先在民间普及。期间经历动荡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虽有杨坚统一了天下,但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也是千疮百孔,暴露出的缺陷极多。到了唐朝,佛教发展到鼎盛阶段,武则天来自民间,深知佛教巨大的教化功能。于是,这个女皇便把佛教定为国教,这个外来的文化也冠冕堂皇走进了殿堂。但好景也不长,随着武则天还位与李家,佛教又重回民间。李家王朝又把儒家定为官学,尊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此后,儒家官学的地位一直到近代。

儒、道、法、佛四家都曾经是官学,但除儒家外,都是昙花一现,这其中必有根源。为什么呢?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官方利用这个大纲为基础,打造民众的行为准则,而这个行为准则是有官方定制的,以维护官方的利益。然而,儒家的行为准则是讲自律性的,讲究内圣外王。可哪有那么多人有自律性啊,需要他律来完成仁义礼智信,于是,法家思想就派上了用场。所以,官方以儒家思想宣传教育主题,用法家思想来维护儒家思想落地。这些皇帝老儿明着处处宣扬儒家,背地里却把法家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就是明儒暗法。

什么是士道民佛呢?

古代的“士”是一个特定阶层,读过书,但没有入仕。这个群体的人群很特别,没当上官,依然要指点江山,没有地位,却爱管事,他们愤世嫉俗,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他们看不惯虚伪的所谓的“礼法”,追求超凡脱俗,别具一格,不受凡尘俗世的条条框框的约束,相信自己的修为。这些正是道家的思想核心,所以,士遵循的道家思想。

佛教从民间兴起,又回归民间。民间一般都是底层小人物,左右不了社会,更左右不了官方。世间的真善美和丑恶邪之事随时就会在身边发生,因为人心本正,能明辨是非,但因能力有限,自己对这些又无可奈何。佛教恰恰讲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于是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就寄托于佛,让佛教成为民间的信仰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