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易经》神秘的面纱!

 黄昌易 2018-08-17

《易经》为经书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

《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但现在除了《周易》以外,《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

伏羲氏始创八卦,但那个时候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只能用符号来表示,属于易经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所说的《易经》泛指《周易》,内容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经》是周文王(周西伯)在牢中对八卦进行了分解和文字注解,而编篡成文的;《传》包含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文言文),一共有十篇,所以称之为《十翼》,是孔子而编纂成文的。

《易经》最根本就是解决“万物从哪里来?”

西方对于这一个问题的答案,我想他们可能会说“神”或者“上帝”,所以西方人是有宗教的。“神主宰全人类的命运”“上帝创造天地和万物”,于是西方人把这些虚幻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宗教信仰。

人自古已来就非常的实际,如果当时伏羲氏说万物从神而来,那么我们中国也是有宗教的。伏羲氏说万物是由两种力量互动而来,这两种力量就构成了太极里的阴阳。因为当时是没有文字存在的。所以伏羲氏用符号“一”来表示,伏羲氏这一画开天地,“一”代表的就是太极。人再大也不过是太极,人再小也不过是太极,但是太极是有变化的,人也是一样的。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不光做坏事儿。这就是“阳就是阴、阴就是阳”“阳可以变阴、阴可以变阳”。

我们就能明白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自然孕育,有两种不同的力量在运用。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道代表自然,一代表太极,二代表阴阳,三代表阴阳之间的变化,这之间的变化产生了万物。这下我们就能回答“万物从哪里来?”

孔子曰:“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分两仪(阴阳对应天地),两仪分四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分别对应早上、中午、傍晚、夜晚),四象分八卦(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分别对应地、山、水、风、雷、火、泽、天)。八卦组合起来就是易经里的六十四卦。

大体了解了《易经》,那么它到底神秘在哪里?

从古至今,艰难险阻不断却一直流传下来。但是传到现在还是有点变质,我们一听到《易经》就是算命,选日子,看风水,被民间的人搞了几种花样,逐渐显得神秘起来。

‍‍‍当然除了这点以外,还和《易经》的特性有关,一是模糊性,《易经》本身很模糊,就是几个符号,我们可以任意想象,不论你想象成什么,它都有道理,没有对错。这个就对中国人影响很深远,我们说话都比较含蓄,一般是点到为止,看透不说透,所以有时候外国人根本不懂我们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二是灵活性,《易经》内容很灵活,“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合为了分,分为了和合”,没有什么绝对的答案,所以倡导我们要慎断是非,而不是明断是非。‍‍三是空白性,《易经》留了很多空白,在文学和绘画手法中,这种方式叫做留白。作家和画家留下了很多空白。让读者和看者自己想象,十个人有十个不同的看法,中毒者和看着的意见。才能领会其中的意境,还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欲知详情,请看下回分解!

扫描这里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