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化学课改专家谈新课标高考复习

 林云志148 2018-08-17

 高考复习,高中化学教学的最重要环节之一。集中于高三年级的高考复习,既是对过去两年所学必修与选修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也是根据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过程,还是迁移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过程。高考复习与新课程教学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个过程,最大的区别就是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不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所依据的是《课程标准》,尽管各地所选用的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是不同的,有的学校用的是人教版教科书,有的学校用的是苏教版教科书,也有的学校用的是鲁科版教科书,各种版本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各不相同,编者对《课程标准》理解也各不相同,各知识点在教科书中呈现的形式及篇幅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教科书只是一种承载具体知识的文本材料,《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唯一依据,只要拥有《课程标准》,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至于我们用何种教科书,最终的教学结果都应该是一样的。而高考复习所依据的则是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以及各省、市、区根据《考试大纲》和各地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方案》所编制的《考试说明》,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考试说明》,都对考试的性质、考试的内容和范围、考核的目标和能力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接近10个月的高中化学复习过程中,考生必须始终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宏观指导下,充分了解高考的目标与任务、考试的内容与范围,考试的性质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进一步明确每一轮复习的目标要求、重难点、方法窍门和注意事项,努力提高复习效率,收获成果。

另外,高考复习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以外,充分了解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实验区的高考化学试卷的命题特点,对指导复习思路、把握复习重点、见识新高考的题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有的省区化学考试命题是以单科的形式,有的省区化学考试命题是以理综的形式,但通过对近几年实验区的高考试题分析,我们会不难发现,新课程高考的化学命题有以下共同特点。

1、以《考试大纲》为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

各类高考试题均立足于化学学科基础,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考点均为《考试大纲》所明确的高中新课程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如阿伏加德罗常数(2008年高考的海南卷第5题、广东卷第10题、山东卷第13题);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2008年高考海南卷第6、7题、广东卷第5、11、16题、江苏卷第2、5、19题、宁夏卷第10题);化学反应与能量(2008年高考的宁夏卷第13题、山东卷第14题、海南卷第8题、广东卷第14题);电化学(2008年高考的广东卷第5、16题、江苏卷第5、6题、宁夏卷第10题、海南卷第7题);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008年高考的广东卷第1、13题、山东卷第11题、宁夏卷第11题、江苏卷第7、19题)等。这些知识基本上涵盖了高中化学课程的主干知识,也充分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对实施新课程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必、选考试题各显特色,模块功能定位合理

各省区的高考试题在必考与选考试题命制上,各显特色,合理定位各模块功能,对化学复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选修模块中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的有关必修模块内容,命题时都给出较高的要求,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周期表等;在选修模块中进一步拓展延伸的有关必修模块内容,命题要求都普遍较低,如有机化学基础、原子结构等。必考内容中的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不仅按选修的要求进行命题,而且注重知识点的涵盖面,特别注重涵盖必修模块中相关的内容,如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热化学反应、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等有关知识。但值得注意的是选考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普遍较高,除了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注重考查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次理解能力,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断能力以及吸收、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等。

3、体现化学学科素养,注重对化学用语的考查

各省区的高考化学试题,都十分注重对化学用语的考查,这与《考试大纲》“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求是一致的。试题最直接的表现是用元素符号、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排布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呈现答案,从各省区的新课程试题来看,要求用这些化学用语来呈现答题结果的情况占三分之二还要多。尤其是电子排布式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新要求的化学用语,它的工具性价值非常值得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关注:一是以电子排布式所表达的结构特征进行元素推断,二是用电子排布式表达有关元素原子的具体结构。

例、四种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结构信息如下表。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

A

B

C

D

性质

结构

信息

室温下单质是淡黄色粉末状固体,加热易熔化。

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

单质常温、常压下是黄绿色气体,能溶于水。

单质质软、银白色固体、导电性强。

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

原子最外层电子层上s电子数等于p电子数。

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⑴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写出A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⑵写出C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与C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的pH         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⑶写出D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⑷A、B两元素非金属性较强的是(写元素符号)              。写出证明这一结论的一个实验事实                                                              

题型分析:这是一例从上海市2008年高考题改编而来的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样题,从D元素的推断到A原子的结构呈现,都充分体现了电子排布式的工具性价值。由试题的设问要求来看,此题作答需要完成7个填空,其中有5个填空需要用化学用语来表达,显然是强化了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与高考“全面检测考生的学科素养”要求相一致。

答案:⑴B位于第三周期ⅦA族,A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⑵C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 \* MERGEFORMAT '">=2NaOH+H2↑,硫化钠溶液的pH值大于7。⑶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为:SiO2+2OH- = SiO32- +H2O;⑷Cl的非金属性较强,高氯酸的酸性大于硫酸的酸性或氯化氢稳定比硫化氢强。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考查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各实验区新课程的高考化学试题都加大了实验考查的力度,尤其是在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注意考查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掌握(如实验验证和探究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定量研究的方法等),关注科学探究经历的思维过程。试题的呈现或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让考生做出猜想,并针对猜想开展一系列的问题探究(或实验探究);或呈现相关探究过程,要求通过归纳、推理等得出实验结论;或将化学问题置于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并通过问题解决,考查学生化学观的认识程度和化学研究、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等。如2008年宁夏卷第26、27题、山东卷第28、30题,海南卷第2、16题,广东卷第19、20、21、22题,江苏卷第15、18题等都是典型的实验探究题或具有探究因素的综合实验问题。这些实验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进行设问,情境真实,要求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反应流程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类,再通过思维加工并与所学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有效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

例、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⑴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⑵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 mol·L-1 H2SO4、3% H2O2、6 mol·L-1 HNO3、0.01 mol·L-1 KMnO4、NaOH稀溶液、0.1 mol·L-1 KI、20% KSCN、蒸馏水。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假设2:                         

假设3:                         

②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

 

题型分析: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广东省2008年高考化学实验探究题。这道实验探究题从命题情境设置,到试题设问方式设置,再到探究过程环节设置,都充分体现了实验探究问题的重要特征,不仅很有代表性,也充分反映了当前实验探究问题的命题趋势。

答案:⑴该结论不正确,稀HNO3有强氧化性,若该铁的价态为+2价,则被氧化为+3价,同样可使KSCN溶液变血红色;

⑵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3价。

假设2: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2价。

假设3: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既有+3价也有+2价。

②设计实验方法证明你的假设

③实验过程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将适量稀H2SO4加入少许样品于试管中,加热溶解;

溶液呈黄绿色,说明溶液中含Fe2+或Fe3+

步骤2:取少量溶液,滴加酸性KMnO4溶液。

若KMnO4溶液的紫红色褪去为无色溶液,则说明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含+2价;若不褪色,则说明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不含+2价。

步骤3:另取少量溶液,滴加KSCN溶液。

若溶液变为血红色,则说明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含+3价;若溶液无明显变化,则说明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不含+3价。

5、关注化学与STSE的联系,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各省区的高考化学试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考生是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检测考生的化学素养。试题素材的选择更加新颖且来源广泛,涵盖了冶炼、医药、材料、新能源、日用化工、环保等领域。如广东省2008年高考化学试题第1题的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第16题的高铁电池、第19题的纯碱提纯,2008年山东省高考化学试题的第28题的黄铜矿冶炼、第29题的祥云火炬、第30题的食盐提纯等,都具有明显的生活和生产特征。试题科技气息浓厚,明显涉及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核磁共振、化学平衡常数、电离能、沉淀溶解平衡、新型电池、分子空间构型和极性等,展示了化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6、以“双基”为载体,突出考查思维能力

各省区的高考化学试题整体的思维容量较大,充分体现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关注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关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化学的全国卷,还是各试验区的高考新课程卷,都非常重视以“双基”为主要载体的综合性思维能力考查,全面考查中学生积极迁移、综合应用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命制的试题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和系统性强,问题的解决不仅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性有较高的要求,还对学科方法和学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

例、下图表示某固态单质A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某些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化合物B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B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5,化合物D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⑴写出A在加热条件下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出E与A的氢化物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一个由D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将5mL0.10mol·L1的E溶液与10mL0.10 mol·L1的NaOH溶液混合。

①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后溶液的pH _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________;

③加热反应后的溶液,其pH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分析:这是一例2008年海南省的高考化学试题,不仅对不同价态硫元素的重要代表物(如S、SO2、SO3、H2SO3、H2SO4等)性质进行了全面考查,而且还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这条主线及化学反应这条辅线进行关联,融合中和反应、盐类的水解等知识,有机整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知识内容,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

答案:⑴H2+S H2S(写成可逆反应也正确);⑵H2SO3 + 2H2S=3S + 3H2O;⑶C+ 2H2SO4(浓) CO2 ↑+2SO2 ↑+2H2O或Cu+ 2H2SO4(浓) CuSO4 +SO2 ↑+ 2H2O等;⑷①H2SO3 +2OH = SO32 + 2H2O;②大于;Na2SO3溶液中SO32-发生水解使溶液显碱性。③增大;升高温度促进Na2SO3溶液的水解。

一般情况下,高考化学复习需要持续一个学年的时间,即两个学期,从当年的8月份进入复习,到第二年的6月初备考结束,约10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习惯上将高考化学复习分为三轮进行,不同阶段复习的目标与任务有所不同。第一轮复习为基础复习,主要是在《考试大纲》指导下,以教科书为主要复习参考书,按教科书的章节或单元顺序按部就班地复习,每个必考或选考模块逐一过关,从知识的归纳整理到系统梳理,再辅以单元检测,约7个月时间。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主要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原则,依据《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要求,将全部的高中化学考试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分专题进行复习,再辅以相关专题的典型题组进行专题训练,约70天时间。第三轮复习为提高复习与模拟训练,主要是针对《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试卷结构,以《考试说明》所给出的样题和历年高考化学典型试题为载体进行提高复习,同时进行高考模拟训练,约3周时间。具体的参考复习轮次如下表所示。

复习批次

复习时间

复习范围与方式

复习目标

一轮基础复习

2009年8月— 2010 年2月底

⑴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与要求,按照教科书的章节或单元编排顺序进行复习。复习内容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必考部分:

①必修一

②必修二

③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

选考部分:

①选修三《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②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③其它选修模块

⑵分章节进行单元训练。

复习的重点是突出基础知识的巩固、归纳与整理,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二轮专题复习

2010年3月初—2010年5月上旬

⑴根据《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结合高考的命题特点,将考试范围内的全部高中化学内容分成若干专题,分专题进行复习;

⑵根据专题内容选择相应的题组进行专项训练。

通过复习,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与条理化,在基本技能方面主要突出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三轮提高复习

2010年5月中旬—2010年6月初

⑴主干知识的再梳理;

⑵对第一轮复习与第二轮复习发现的问题,重点查补;

⑶高考模拟;

⑷翻阅已往用过的试卷。

复习的重点是强化提高,查漏补缺,强调对高考试卷形式的适应,注重模拟训练。对以往的化学学习与解题进行反思。

 

第一节  复习揭秘

尽管高考化学三轮复习中的每一轮复习的目标与任务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哪一轮复习,都十分重要。在具体进行各轮的复习中,不仅需要明确复习的具体的目标任务,需要采取何种复习方法,而且还需要广泛了解各轮复习的注意事项。

一、一轮揭秘

第一轮复习为基础复习,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复习高考知识点。主要是按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与选修模块顺序,分为必考与选考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按所选用的教科书的章节或单元顺序进行复习。一般来说,从必修一开始进入复习,依次进入到必修二模块、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必考)模块,再进入到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考)、其它选考的选修模块。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知识的系统化、归纳与整理为主要目标,不断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多重联系,建立更加缜密的知识网络。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化学复习过程中建立的联系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结构性质联系

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对应的物质性质有所不同。结构与性质的联系是普遍的,也是必然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这种联系更多地反映在元素的构、位、性之间关系及有机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上。

如,(CH3)3COH、(CH3)2CHOH、CH3CH2CH2OH,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决定了它们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又决定了后两种物质能发生脱氢氧化反应,而前者不能发生脱氢氧化反应,最后一种物质的脱氢氧化产物还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建立在这些不同之处的性质之上的鉴别成为可能。

2、化合价变化联系

通过元素化合价变化建立起不同价态元素之间的联系,可以有力地提高复习容量与效果。元素化合价的高低决定着元素自身的氧化与还原性,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只表现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只表现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既可表现氧化性,又可表现还原性。

如,通过硫元素化合价变化这条主线 ,我们可以复习巩固很多有关硫元素性质的知识。

⑴-2价硫元素只表现氧化性

H2S、Na2S等硫化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最低价,所表现出的性质主要是它的还原性,。当然,哪些氧化剂可以将-2价硫氧化,氧化到什么程度?也是必须关注到的问题。基于此不难看出,-2价硫元素的还原性为:①H2S与Cl2、SO2、O2、Fe3等反应;②Na2S与Cl2、O2等反应。

当然,在理解-2价硫元素化合价只能升高的问题时,还要防止产生极端理解,如,总有一些同学极端地认为H2S只有还原性。

⑵0价硫(单质)的氧化、还原双重性质

单质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属硫元素的中间价态,具有氧化与还原两重性质:①硫单质的氧化性,即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大多数金属氧化,如可以与Fe、Cu、Ag等反应,还可以在加热条件下与氢气、炭等物质反应;②硫单质的还原性,即硫可以被Cl2、O2等非金属单质氧化,还可以被浓硫酸、浓硝酸等强氧化剂所氧化;③硫单质的自身氧化与还原反应,如硫与强碱的反应:3S+6NaOH = 2Na2S +Na2SO3+3H2O,在此反应中,S同时表现氧化与还原双重性质。

⑶+4价硫元素的氧化、还原双重性质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亚硫酸盐等物质中硫元素均为+4价,也属于硫元素的中间价态,元素化合价既可以升高,又可以降低,与0价硫所不同的是+4价硫的化合价不能同时升高与降低。①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如:2H2S+SO2 = 3S↓+2H2O;②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如二氧化硫使溴水、碘水及氯水褪色:SO2+Br2+2H2O = H2SO4+2HBr。

⑷+6价硫的氧化性

存在+6价硫元素的浓硫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多种物质(C、S、P、HI、H2S、Cu等)氧化。如,浓硫酸不能来干燥H2S是因为:H2SO4(浓)+H2S = S↓+SO2↑+2H2O。

3、性质变化联系

物质的变化与其性质有关,同时物质在变化过程中还会呈现一些现象,而且物质的变化途径不同,反应现象也可能有所不同。复习中抓住物质变化特征或现象,不仅可以建立起不同物质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建立起物质变化与有关特征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有关物质推断问题的解决。

如,往某种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该溶液必然存在Fe3。如果往某种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滴加氯水,出现血红色,该溶液中必然存在Fe2。这种必然的联系,可以用于鉴别与物质的推断。

又如,Na2CO3溶液与盐酸之间反应方式不同,反应过程不同,反应现象也不同。往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反应开始没有明显现象,如果往盐酸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反应开始就产生气体。复习中通过对这种因为反应方式不同而导致反应现象不同的一类问题举一反三,可以有效增长见识,提高复习效果。

4、能量转化联系

能量是可以转化的,而且能量转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的。复习中就是通过能量转化联系这条主线,把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电化学、热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来进一步提高复习效果。

如,氧化还原反应是实现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重要途径。如果是化学能转化电能,则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原电池反应,如果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则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电解反应。以甲烷为例,如果将其燃烧,可以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据此可以复习热化学方程式有关知识,若通过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话,我们可以据此复习化学电源有关知识。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mol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KOH溶液为介质的甲烷燃料电池:

正极反应:2O2+4H2O+8e=8OH

负极反应: CH4+10OH-8e=CO32+7H2O

电池总反应式: CH4+2O2+2KOH=K2CO3+4H2O

5、衍生联系

不同类型的含氧衍生物之间往往存在相互转化的衍生关系,同时它们也与另一种烃的衍生物——卤代烃有着必然的联系。复习中只要理顺这些常见的含氧衍生物与卤代烃间的衍生关系,通过编织知识网络来建立较为丰富的知识体系,就能有效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合成路线。

常见的有机物之间有以下衍生关系:

当然,有些特殊的衍生联系,也需要通过复习来加以建立:

⑴通过性质——制法,强化烃的含氧衍生物之间的联系。往往一种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是另一种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制法,如乙醇的脱氢氧化,即是工业制乙醛的方法;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即是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

⑵通过建立烃的含氧衍生物之间一般关系中的特殊联系,使知识网络更加明析。如,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烃,烃与水、卤化氢加成可以生成含氧衍生物,丁烷可以制乙酸,羟基在链端的醇可被氧化为醛等,都是较为重要的特殊衍生联系。

第一轮复习对全体同学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轮复习。它是第二轮、第三轮复习的基础,没有第一轮全面系统的复习,第二轮复习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第三轮复习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第一轮复习必须稳扎稳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⑴复习过程中,注意“三个结合”:①全面复习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既要面面俱到,还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②关注热点与强化弱点相结合,既要关注高考命题的热点,还要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知识点或模块进行强化;③课内教师主导复习和考生自主复习相结合,既要按照授课教师的统一安排进行复习,还要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主复习。

⑵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知识的系统化与网络化,复习任务重在知识的有序存储与内化。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复习与做题的关系问题。第一轮复习做题,只能以同步训练和单元训练为主,注重化学用语的表达与运用,严格控制题量,防止题海战术。

⑶由于必修2中的“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三个内容主题,分别在《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中得到拓展与深化,必修2模块的复习已经显得意义不大,复习中可以将“元素周期表”、“烃和烃的衍生物”分别放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复习,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还可以大大节约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二、二轮揭秘

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主要任务是按照知识相关性原则,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将全部考试范围内的知识内容,不分必修与选修或必考与选考,归类分解成若干个专题进行复习。第二轮复习也是一轮十分关键的复习,在第一轮基础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与网络化,实现知识的由零到整、能力的由低到高,尤其是可以有效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因此,第二阶段复习在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基础上,更需要关注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关于专题的划分是第二轮复习的关键之作,合理的划分专题,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提高。划分专题的一般原则是:⑴内容相关,相同类型的知识点,不分选修与必修模块相对集中;⑵相对精细,相对精细的专题划分有利于题组的编制,也有利于提高题组训练的效率;⑶突出主干,根据《考试大纲》和历年考试的重点,专题应以主干知识为核心;⑷强化学科素养,划分专题时避免化学用语相对集中,有利于化学用语的规范使用。划分专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传统的划分专题的方法是根据知识的类型,将考试范围内的知识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非金属元素化合物、金属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6个大的专题,由于这种分类方法范围太广,知识内容太泛,复习效果一般不理想。故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将高考范围的知识点划分以下为十五个专题: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专题二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专题三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专题四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专题五 电解质溶液

专题六 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

专题七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专题八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专题九 无机框图推断题

专题十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及性质

专题十一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推断

专题十二 物质的制取、分离、提纯和检验

专题十三 综合实验问题的解法探究

专题十四 化学与环境、健康

专题十五 新材料 新能源

虽然第二轮复习的时间较短,但第二轮复习又是化学成绩提高,尤其是知识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提高最快的阶段,同时,第二轮复习也是化学用语得以规范表达与准确运用的关键阶段。因此,第二轮复习也需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化学科素养,规范化学用语使用

第二轮复习,既是知识与能力的巩固与提高阶段,也是化学用语的规范与准确使用的关键阶段。尤其是过去存在的化学用语运用过程中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第二轮复习得到基本纠正。通过对教科书的分析不难发现,体现化学学科素养的化学用语在教科书中的安排是相对零散的,要求不具体,巩固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第二轮复习是促进化学用语规范与准确运用的最佳阶段。首先,要重视对化学用语的基本规范的复习与再认识,这是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前提;其次,要认真反思个人在化学用语的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养成的不良习惯,及时加以规范与纠正;第三,要认真研究历年高考化学题对化学用语的考查方式与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研究及书写训练,努力解决多年来高考答题中普遍存在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失分较多的问题。

如,离子方程式书写时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⑴准确写出离子方程式中的分子和离子。写成分子式的物质有:单质、氧化物、弱电解质、非电解质、易挥发的物质、难溶物质;写成离子符号的有:强酸、强碱、大多数可溶性盐。⑵微溶的物质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若是浊液写分子式,若作为生成物,一般写分子式。⑶要注意电荷是否守恒,电子是否守恒,质量是否守恒。如,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用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不能写成:Fe2++H2O2+2H+=Fe3++2H2O。⑷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配比是否正确。如,不能把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写成:H++SO42+Ba2++OH=BaSO4↓+H2O。⑸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及要求。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任意比”以及滴加顺序等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像Ca(OH)2与NaHCO3反应、AlC13和NaOH溶液的反应均属这种情况。⑹要注意是否违背反应客观事实。如,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人少量的二氧化硫,不能写成Ca2++2C1O+SO2 + H2O = CaSO3↓+2HC1O,因为ClO和SO2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重视题组训练,努力走出题海误区

第二轮复习的题组训练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又一个关键。所谓题组训练,就是与专题复习配套的专项练习,与第一轮复习的单元练习相比较,专题配套的题组训练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功能更明确。题组训练不仅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避免走入题海误区的有效手段。专题配套题组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经过精心选择,所有题组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试题的质量高,针对性强;二是题组的构成往往是历年各省区或全国的高考题或模拟题、《考试说明》的样题和承载能力很强的典型试题,题型新,价值高;三是与第二轮复习的相应专题相配套,功能性好,时效性强。

一般情况下,一个专题,对应一套题组,题型多样,但知识点相对单一,一般需要与专题内容相配套,精选、精练、精讲是其基本特征。专题训练一般采取定时完成的形式,经过批改发现问题,再通过讲评及时解决问题。也可以采取不定时自主练习的形式,但必须独立完成,认真对待。

3、领会大纲课标,正确地用好教科书

课程标准教科书、《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既是我们进行第二轮复习的主要参考书,也是我们复习的主要依据,还是高考化学命题的依据,更是编、选一切练习题、测试题和专题配套题组的依据。因此,在高三的第二轮复习阶段,仍然要继续用好教科书和《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关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注意《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分析比较,还要特别关注《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对同一知识点在具体要求上的不同。如,“电负性”、“活化能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和“焓变和熵变”的相关知识在《课程标准》上有要求,教科书上有体现,但《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不作考试要求。又如,“盐类水解”,在《课程标准》中是“理解”,而在《考试大纲》中则为“了解”要求。这样做,不仅可以准确把握高考内容,还能有效提高复习效率。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学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只顾埋头做题、盲目练习,不重视教科书的重温,不注意《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比较研究,虽然做了甚至重复做了大量的练习题,但在主干知识的把握与化学用语的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只能是抓住了“芝麻”丢了“西瓜”。

4、研究高考试题,不断适应高考题型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积极的信号,要重视历年高考题的研究!国家考试中心高考化学命题组长、南京大学教授段康宁说:“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不难找出命题轨迹,从而把握试题难度。”例如,对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尤其是试验区的高考试题分析,不难发现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不外乎分为8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关于基本技能的考查主要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关于实验的考查主要为典型的实验探究题和具有探究因素的综合实验问题。从题型结构来看,无论是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Ⅰ卷)试题,还是安徽省自主命题的新课程卷,非选择题都应该是4道,一道为典型的实验探究题或具有探究因素的综合实验题,一道为以结构和性质双重主线的元素及化合物推断框图题,一道为典型的有机推断题,还有一道是内容不确定也不重复并以此出新的创新题。特别是每年高考命题都有“喜新不厌旧”特点,即在不断推出新的题型的基础上,并不回避一些非常成熟的高考题型在若干年以后的高考中重新出现。如,2007年高考化学(全国Ⅰ卷)第7题与1997年全国Ⅰ卷的第18题如出一辙。

7.(07年)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不小于7的是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C.pH=3的醋酸和pH=11的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18.(97年)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值一定小于7的是

    A.pH=3的硝酸跟pH=11的氢氧化钾溶液   

    B.pH=3的盐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的硫酸跟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显然,了解了这些信息,甚至见识了这些高考题(型),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增强战胜复习困难的信心,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因此,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试卷结构研究、题型研究、试题命制思路与方法研究等,还要注意“陈”题新做,将往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

5、排除疑点盲点,认真做好反思纠错

第二轮复习虽然不像第一轮复习那样要求面面俱到,而更要求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复习,通过复习,尽量排除第一轮复习中的盲点及复习过程中产生的疑点,也非常重要。一方面,复习过程要对照《考试大纲》认真查找盲点,包括知识盲点、方法盲点和思维盲点,另一方面要通过复习努力解决“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普遍性问题,还要努力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分析反思,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旧病复发”,哪些是“新病上身”,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和易错点。

常见的纠错方法主要有4种:⑴摘抄法,将纠错内容分类摘抄,在其题下或旁边加以注释,这种方法比较费时间,但效果较好;⑵剪贴法,将纠错题目从试卷上剪裁下来,按照时间、科目、类别分别贴在不同的纠错本上,并在题目下部或旁边加上注释,在临考前复习时比较方便、高效;⑶在资料及试卷上纠错,有序整理资料及试卷,或按时间段、或按类别、或按科目分门别类,加以注释,这是最省事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⑷将纠错点还原到教科书上,在教科书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记纠错点,同时在其下部或旁边或附一纸片,标出该点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误原由及简易分析等内容。

三、三轮揭秘

第三轮复习是提高复习和模拟训练。由于第三轮复习时间非常有限,仅仅为20多天的时间,因此,复习时间更显得宝贵,只能顾及到学科主干知识,要求复习效率更高,复习针对性更强,努力解决第一轮、第二轮复习新发现的或未解决的问题,甚至还要把考前能够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到位。

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三轮复习即临考复习阶段细分为三段,根据距离高考的时间不同,复习的任务与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 (5月8—5月20日),以教科书和《考试大纲》为依据,将化学主干知识进行再梳理:

⑴认真复习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的选择不可想当然,要依据《考试大纲》有理有据;

⑵比对考纲,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检验,看看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

⑶再进一步熟悉《考试说明》中样题,揣摩《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的命制意图和所考核的知识要点,熟练掌握《考试说明》中题型特点和解题技巧。

第二阶段(5月21-5月27日),有选择性的翻阅教科书,并认真分析一年来尤其是最近阶段做过的单元训练题、专项训练题组和模拟试题,要特别关注做错或失分的试题和思路方法不够敏捷的问题,认真反思。反思时要注意:

⑴不能就题论题,要找出没有掌握透的知识点,对症下药,及时地补救,有目的的再巩固,再练习,如,用化学用语呈现答题结果总是失分较多的问题,要及时克服,努力避免;

⑵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还存在的问题,通过边思考边动手写来解决。

第三阶段(5月28-6月3日),离高考最后一周了,在保证充足休息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在最后几天中不要盲目做偏、难、怪题。可以限时选做最优秀的套题,以寻找做套题的感觉。

第二节   2010年安徽省高考化学热点纵览

高考化学试题的试卷结构、考试范围的确定和试题的命制依据是《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考核的重点是体现化学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中学化学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据此,根据历年的高考试题命制特点和《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关于考试任务目标、内容范围的要求,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改革思路等,我们可以对2010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热点进行分析预测。

1、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问题是每一年高考化学都可能涉及的热点问题,也是每年高考化学复习的热门话题和焦点问题,主要是围绕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高考前发生的与化学学科关系密切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命题。如,2008年山东省高考化学试题在第9题和第29题中分别考查了 2008年6月1日颁布的《禁塑令》相关的白色污染问题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相关的燃料问题。2010年高考也将继续涉及到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神七飞天”燃料及相关材料、“三鹿奶粉事件”及三聚氰胺的结构与性质、美国华裔化学家钱永键因为发现和发展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等。因此,在迎考复习中,要重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技进步等相关的化学题目,深挖相关的知识点。注意搜集2010年高考前与化学相关的其它社会问题,要特别关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

题型1、“神舟七号”所用动力燃料之一为氢化锂三兄弟——LiH、 LiD、 LiT。 其中Li的质量数为7,有关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质子数之比为1:2:3 

B、三种物质中子数之比为1:1:1

C、三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之比为8:9:10 

D、三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题型分析:神七升天是发生在08年的重大事件,与化学相关的主要是动力燃料问题。在长征系列火箭升空的不同阶段,所用的助推燃料是不同的,有氢气、偏二甲肼[N2H2(CH3)2],还有所谓的氢化锂三兄弟。这类问题看似背景很新,但解决问题的起点很低,如此题所考查的主要还是氢元素的三种核素的结构问题。

答案:C

题型2、呋喃妥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但有致畸等副作用,最近上海从“多宝鱼”中检出了超标的该药物。呋喃妥因的结构简式如右图,以下关于呋喃妥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其分子式为C9H8N4O5  

B.它是一种含有硝基的有机物

C.它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 

D.它能发生加成反应

题型分析:此题的命制背景是环境问题,过去几年发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辣椒酱中添加苏丹红、吊白块熏蒸大馍、朔州甲醇勾兑白酒事件,都曾经出现在当年或第第二年的高考试题中。命题背景很新,解题原理的落点仍然很低。

答案:C

题型3、将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ETFE,该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也可与六氟丙烯共聚成聚全氟乙丙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TFE分子中可能存在“-CH2-CH2-CF2-CF2-”的连接方式

B.合成ETFE及合成聚全氟乙丙烯的反应均为加聚反应

C.聚全氟乙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能为

D.四氟乙烯中所有原子共处一个平面

题型分析:这道题是围绕第29届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筑用新材料为背景命制的。材料化学是非常热门的新型科学,化学材料日新月异。以重大事件为背景,以化学新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基本能力,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命题思路。

答案:C

题型4、2007年8月16日科技网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病毒通过两种方式伤害人脑。一种是杀死脑细胞,另一种是阻止新细胞的生成。下列关于艾滋病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艾滋病病毒在盐溶液中发生变性

B、艾滋病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

C、温度越高艾滋病病毒活性越强

D、福尔马林能长久保存艾滋病病毒样本

题型分析:这道题是围绕科学重大发现命制的试题,背景虽然很新,所考查的却是非常基础的蛋白质相关知识。每年的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与化学有关的重大发现数不胜数。以化学科学重大发现或重大研究成果为背景的高考命题每年都有出现。这类问题的共性都是背景新,解决问题的落点低。

答案:B

题型5、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步骤如下:

⑴样品处理

准确称取奶粉试样1.000 g置于烧瓶中,加入足量不含氮元素的试剂A,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产物用水溶解并冷却后全部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定容。

⑵碱化蒸馏

量取容量瓶中溶液10.00 mL转移至右图所示的反应管中,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塞好进样口橡皮塞。通入高温水蒸气。用吸收剂吸收产生的气体。

⑶滴定

向吸收气体后的溶液中滴加2滴指示剂,用0.01 mol/L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已知吸收剂中发生的反应为:NH3+4H3BO3=NH4HB4O7+5H2O;滴定时发生的反应为:NH4HB4O7+HCl+5H2O=NH4Cl+4H3BO3

根据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         ;通入高温水蒸汽的作用除加热外,还有      

⑵ 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导气、     

⑶ 若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6.0 %,滴定终点时消耗盐酸标准液15.50 mL,则该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为       %。

⑷ 由于蛋白质中氮的含量是相对恒定的,大约每6.25g蛋白质中含1克的氮量(6.25为凯氏定氮法中的蛋白转化系数),即用凯氏定氮法得到氮量,再乘以6.25便得到样品中的蛋白量,方法虽粗糙,但它是目前蛋白定量的基准方法。三聚氰胺中的氮元素也可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定出来,由于三聚氰胺(C3H6N6)的含氮量较高,则被不法分子添加到奶粉中,以造成牛奶中含氮量虚高。试估算出凯氏定氮法中三聚氰胺的蛋白转化系数约为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⑸假定某10.25g奶粉干样品中蛋白质量6.25g,奶粉中其它正常成分为2.5g,添加的三聚氰胺为1.50g,则凯氏定氮值为      g,依此定氮值测得的样品中蛋白含量为      g。

题型分析:三聚氰胺是2008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三鹿奶粉事件的主角,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它的考查能很好地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符合新课程精神。关注民生,关注食品安全,是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基本国策,2009年上半年国家公布的首批乱用食品添加剂物质,多数都与三聚氰胺一样,值得关注。

答案:⑴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排气;⑵防倒吸;⑶13.56% ;⑷1.5 ;⑸2,12.5。

2、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与核心知识,也是高考化学的重点与热点,每年的高考化学命题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内容都在三分之二左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高考并没有单独设立考点去直接考查化学用语,但从近些年的高考化学答题要求来看,高考试卷中有将近70%的答题结果是需要用化学用语来表达或呈现的。

⑴“三大平衡”问题

所谓“三大平衡”指的是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移动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命题可能会具有下列特点:一是与新纳入高考范围的化学平衡常数简单计算相结合,二是问题设置立体化,涉及到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三是结合图像进行,考查学生对图像、数据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电离平衡问题的题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需要综合比较电离程度与盐类水解程度相对大小来解决问题;二是问题的呈现形式主要为离子浓度比较或溶液酸碱性判断。沉淀溶解平衡是高中新课程新增加的考试内容,虽然不要求计算,但它所拥有的“化学平衡”的共同属性和沉淀溶解平衡的具体应用,很可能成为高考的一个新的考点。

题型1、常温时,将a1mL、b1 mol·L-1的CH3COOH溶液加入到a2mL、b2 mol·L-1的NaOH溶液中,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a1b1=a2b2,则混合溶液的pH>7

B.如果混合液的pH=7,则混合溶液中c(CH3COO)=c(Na+

C.如果a1=a2,b1=b2,则混合溶液中c(CH3COO)=c(Na+

D.如果a1=a2,且混合溶液的pH<7,则b  >b2

题型分析:此题是一道传统高考典型问题的变式题,是基于电离平衡状态下的离子浓度及溶液酸碱性比较问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盐类水解原理、电离平衡原理,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是电荷守恒。

答案:C

题型2、能确定酸HA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的正确方法是

①用pH试纸测试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Cl和HA溶液的pH;②用等体积pH=2的HCl和HA溶液做灯泡亮度的对比实验;③将等体积pH=2的HCl和HA分别加水稀释100倍,测试其溶液的PH;④向100mL、pH=2的HCl和HA溶液中加足量的纯度相同的锌粒,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产生氢气体积的多少;⑤用pH试纸测NaA溶液pH大于7。

A.①②③⑤   B.②  C. ①③④⑤    D.②④⑤

题型分析:此题是一道根据教科书思考题改编而来的判断题,具有探究性特点,是又一种形式的探究问题,要求考生对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与判断,题型新,综合性强,主要考查考生对电离平衡的理解与应用,值得关注。

答案:C

题型3、右图表示可逆反应A(g)+B(g)  nC(g)  ΔH<0,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混合物中C的百分含量和反应过程所需时间的关系曲线,有关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a表示有催化剂,而b无催化剂

B.若其他条件相同,b比a的温度高

C.若其他条件相同,a比b的压强大,n>2 

D.反应由逆反应方向开始

题型分析:此题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化学平衡图像问题。近年来,化学平衡图像问题已经成为高考必考的化学选择题。基本产命题思路是给出中学化学常见的化学平衡图像,要求根据图像判断或解决问题,不仅题型典型,而且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考生对化学平衡原理及移动原理的理解。

答案:C

题型4、已知甲为恒温恒压容器,乙为恒温恒容容器,两容器中均充入2molSO2、1molO2,初始时两容器的温度、体积相同。一段时间后两容器中反应均达到平衡,为使两容器中SO2在平衡混合物中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A.向甲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氦气

B.向甲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SO2气体

C.升高乙容器的温度

D.增大甲容器的压强

题型分析:这就是一道较为典型的体现化学平衡建立过程的有关等效平衡命题。高中新课程《考试大纲》增加了“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的考试要求,为等效平衡问题及与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相关的问题进入高考试题提供了命题依据,这必将在高中新课程的高考中有所体现。

答案:A

⑵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选择题,因考查的知识点多,容量大,覆盖面广,一直备受高考青睞,保持较高的出现率,几乎每年的高考都有这种题型出现。估计这种题型仍将成为每年高考命题的首选,考查角度主要有:气体摩尔体积、原子结构(量的关系、成键情况)、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电离平衡理论等。尤其是对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将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它为工具,计算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二是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如研究对象一定为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是混合气体等。

题型1.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 CaC2中有3NA个离子

B.1L 1mol/L CH3COONa溶液中含NA个CH3COONA个Na

C.42g C2H4和C3H6的混合物中一定含有6NA个氢原子

D.46 g NO2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非常传统的阿伏加德罗常数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全国及各省区的高考试题中。此类问题综合性强,所考查的知识面宽,联系广泛,值得关注。

答案:C

题型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18g D2O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②1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2NA ;③1molC10H22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31NA ;④在标准状况下,22.4LSO3的物质的量为1mol;⑤6.2g氧化钠和7.8g过氧化钠混合物中所含有的离子数为0.3×6.02×1023 ;⑥28g 硅(晶体结构如图)中含有NA个Si—Si键。

A.③⑤⑥                   B.③⑤    C.②④            D.③④⑤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问题的变式题,是此类试题命制的发展趋势。试题容量更大,综合性更强,知识面可以更宽泛,值得期待,也值得关注。

答案:A

⑶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问题,主要为两种形式的命题。一是选择题,其命题内容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⑴核素的原子结构中粒子的量的关系(易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考查);⑵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粒子半径的大小比较等;⑶元素原子间的成键情况。另外,进入高中新课程以后,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和电子排布式将成为新的命题因素。二是非选择题,多以结构为主线或以结构与性质双重主线的物质推断题出现。

题型1、原子的核电荷数小于18的某元素X,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n2-1.下列有关x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能形成化学式为X(OH)3的碱

B.X可能形成化学式为KXO3的含氧酸钾盐

C.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核电荷数肯定为奇数

D.X能与某些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

题型分析: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有关元素推断与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判断的选择题。题干中往往呈现的是背景知识,作为推断元素的已知条件,选项设计成根据推断结果所进行的有关物质性质的判断。这类问题很有代表性,值得关注。

答案:A

题型2、在S、Cu、Si、F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其他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硅元素,选出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弱

B、单质不与水反应

C、单质固态时可以导电

D、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题型分析:这是一例早些年高考试测题中曾经出现的题型,既体现了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等相关知识,又体现了高中化学新内容中物质分类方法的相关要求。

答案:A

题型3、已知X、Y、Z都是短周期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而Z与Y同周期,且原子的最外层P能级上成对电子数与未成对电子数相等,Y和Z可以形成两种以上气态化合物。则:

⑴X是          、Y是           、Z是          

⑵由Y和Z组成,且Y和Z质量比为7∶20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子式)是      

⑶由X、Y、Z中的两种元素组成,且与X2Z分子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两种离子是   

⑷X、Y、Z可以形成一种盐,此盐中X、Y、Z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比为4∶2∶3,该盐的化学式(分子式)是         

⑸写出Y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题型分析:较早以前产元素及其化合物推断题,一般以元素或物质的结构为推断主线,现在已经调整为以结构与性质双重主线进行推断,并通常以框图题的形式出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考试大纲》把电子排布式确定为考试要求以后,电子排布式在元素推断和元素的结构呈现等方面的工具性价值,非常值得关注。

答案:⑴氢、氮、氧;⑵N2O5;⑶NH4+、OH;⑷NH4NO3;⑸1s22s22p3

⑶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问题是倍受高考青睐热点问题。离子反应有关问题的命题主要方向为:①离子共存判断;②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③离子推断;④离子浓度比较;⑤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

题型1、某溶液可能含有Na+、Ag+、Al3+、AlO2-、S2-、CO32-、SO32-、NO3-等离子中的数种。向此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浅黄色沉淀和气体出现,此溶液的焰色为黄色。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此溶液中一定有S2-、SO32-、Na+

B.此溶液中可能有AlO2-、CO32-

C.此溶液中一定没有Ag+、Al3+

D.此溶液中至少有SO32-、NO3-中的一种

题型分析:此题为典型的离子推断问题。此类问题的主要设问方式是根据题给现象判断:⑴哪些离子一定存在;⑵哪些离子一定不存在;⑶哪些离子可能存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容易忽视的是离子共存因素和平行反应因素对判断结果的影响。

答案:A

 

题型2、在一种pH=l的溶液中可能存在K+、NO3、I、Cl,Fe3+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入溴水,溴被还原,由此可断定该溶液中

A.含NO3、Fe3+,无I,一定有Cl和K+

B.含I和Fe3+,不含NO3,可能有Cl和K+

C.含有I和NO3,无Fe3+,一定有Cl和K+

D.含有I,不含NO3和Fe3+,可能有Cl、一定有K+

题型分析:此题为传统的离子共存题的变式题。离子共存题长期以来一直是高考的常见题型,近年来,此类问题在设计上有所变化,即在题干上给出限定条件,根据溶液特定颜色、特定酸碱性或特定离子存在条件下,进行离子间能否大量共存判断。

答案:D

题型3、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①钢铁吸氧腐蚀时的正极反应:2H2O+ O2+ 4e=4OH;②明矾水解的离子方程式:Al3++3 H2O===Al(OH)3 ↓+3H+;③NaHSO4在熔融状态的电离方程式:NaHSO4 Na++H++SO42;④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aq) +OH(aq)  H2O(1)   △H=-57.3kJ·mol1;⑤等物质的量的碳酸氢铵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NH4+ + HCO3+2OH== CO32+ NH3↑ + 2H2O;⑥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g2++2HCO3+Ca2++4OH==CaCO3↓+2H2O+Mg(OH)2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⑥

题型分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问题一直高考化学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题型几经变化形成了固定模式,即判断给定条件下所给出的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最近,这类题型又有了新的变化趋势,即将考试容量、考查范围加大,从单一的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拓展到在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基础上进行其它各类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答案:C

⑷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是近年来新出现的高考热点问题,特别是高中新课程的考试大纲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纳入到考试内容,出现了新的命题因素。

题型1、用高铁酸钠(Na2FeO4)对江河湖水消毒是城市饮水处理的新技术。已知反应Fe2O3+3Na2O2 2Na2FeO4+Na2O,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20070413

A.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Na2FeO4是一种氧化性比Na2O2更强的氧化剂

C.3molNa2O2发生反应时,有12mol电子发生转移

D.在Na2FeO4中Fe为+6价,还原产物为Fe3+,其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还有净水作用

题型分析:新的《考试大纲》对氧化还原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概念理解、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判断、方程式配平、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判断等。此题主要是以氧化剂与还原剂判断、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判断、电子转移数目确定为主要考点的选择题。

答案:D

题型2、 如图,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慢慢吸入少量浓硫酸(不接触试纸)。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不褪色

B.品红试纸、沾有KMnO4溶液滤纸均褪色证明了SO2漂白性

C.湿润淀粉KI试纸未变蓝说明SO2的氧化性弱于I2

D.NaOH溶液可用于除去实验中多余的SO2

题型分析:此题是以SO2的还原性为主要考点的选择题,主要考查SO2与I2、KMnO4溶液反应的有关现象及过程。硫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都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要特征来体现的,围绕硫元素价位图 进行命题值得关注。

答案:B

⑸化学反应与能量

高中新课程的《考试大纲》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考试要求,不仅包括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求,电解原理和原电池原理的理解要求,还新提出了“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和“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的考试要求。同时,“化学反应与能量”有关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化学的热点。

题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SO2(g) + O2(g) SO3(g)  △H=-98.0KJ/mol , 1 mol SO2与1 mol O2混和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8.0KJ

B.2 SO2(g) + O2(g)  2SO3(g)  △H1>△H(△H数值A项给出)

C.x(g) + y(g) z(g) + w(s)   △H>0,平衡后充入He,△H增大

D.x(g) + y(g) z(g) + w(s)  平衡后加入少量w,此反应的△H不变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近年来新出现的有关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的变式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反应热的理解,包括对反应热概念的理解,对外界条件变化与反应热大小之间关系的理解等,此题还把△H的代数性质列为考查范围。

答案:D

题型2、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 H= + 49.0 kJ·mol-1

②CH3OH(g)+ O2(g) = CO2(g) + 2H2(g) H=-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 O2(g)=CO2(g)+2H2(g)的△H>-192.9 kJ·mol1

题型分析:此题是一道反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关系的综合性命题。既有概念考查,又有图像分析,还有能量转化形式与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与题型1的命题背景、考查侧重点有所不同,这道题更有代表性和时代特征。

答案:D

题型3、笔记本电脑所用的甲醇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甲醇在催化剂电极作用下提供质子(H+)和电子,质子经内电路到达另一极与氧气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处通入的是空气,b处通入的是甲醇

B.电子由右侧经外电路到达左侧

C.电池总反应式为:2CH3OH+3O2=2CO2+4H2O

D.电池负极的反应式为:CH3OH+6OH-6e=CO2+5H2O

题型分析:此题是围绕化学电源所进行的一道命题。所考查的主要考点有电极反应、原电池反应式、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等。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化学电源,因其热效率高而倍受关注。虽然燃料电池中燃料消耗所发生的反应必是氧化反应,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必是还原反应,但原电池反应及电极反应会因介质的酸碱性不同而有所不同。

答案:D

题型4、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 Cu(OH)2后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A.0.1mol     B.0.2mol       C.0.3mol     D.0.4mol

题型分析:此题是一道非常传统的典型电化学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电解原理的理解,附带进行简单的电解计算。最近几年,高考化学对电解问题十分青睐,每年都有涉足,题型也都在不断地变化。这道题与往年电化学试题的题境有所不同,难度较大,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答案:D

3、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一直是新老高考的热点,其命题特点主要为:①总是以全新的有机物质(新特药物、新材料、与社会重大事件相联系的物质等)、新情境为命题背景,但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都是非常基础的东西;②总是以框图或有关物质的结构信息(键线式、球棒模型等)为问题背景;③所考查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往往离不开苯环,尤其是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或书写充分体现苯环的结构特点;④新物质的性质或转化往往离不开酯的性质(酯化或水解);⑤所要呈现的问题结果的方式,主要为分子式书写、同分异构体书写、反应类型判断和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或判断等。

题型1、下图是一种农药生产中间体的结构简式,下列关于这种中间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属于芳香烃

B.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反应和消去反应     

C.一定条件下1 mol该中间体水解后最多可与含3 mol NaOH的溶液反应

D.不可通过催化氧化得到醛类化合物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有机化学选择题,自从2005年有机化学试题进入理综化学选择题(全国Ⅰ卷)以来,每年都以固定的题境进行命题,即以新合成、新发现或新应用的有机物质结构为信息,考查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尽管安徽省新高考中化学学科分数在理综中有所降低,选择题从原来的8个调整为7个,但有机化学选择题出现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答案:C

题型2、已知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时,易发生下列转化:

⑴E中含有官能团的名称是               ;③的反应类型是            .

⑵ C跟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化为                  .

⑶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其燃烧产物中 n (CO2) : n( H2O)  =2:1  则B的分子式为            ,F的分子式为           

⑷在电脑芯片生产领域,高分子光阻剂是光刻蚀0。11mm  线宽芯片的关键技术。F是这种高分子光阻剂生产中的主要原料。F具有如下特点:①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②能发生加聚反应;③芳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F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化合物G是F的同分异构体,它属于芳香族化合物,能发生银镜反应。G可能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分析:无论是传统高考的理综试题,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新高考试题,有机化学试题总是高考非选择题命题的首选。近几年来,这类问题题型设置特征明显,以新物质的结构为信息,全面考查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综合考查考生有机化学特有的科学素养和表达能力。虽然这类试题的题境很新,但解决问题的落点却很低,这类问题虽然对考生的有机化学用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但对有机化合物推断能力、空间结构想象能力、性质应用能力的要求仍然较低。

答案:⑴羧基、氧化反应;⑵CH3CHO+2Cu(OH)2 CH3COOH+Cu2O↓+2H2O;⑶ C10H10O2、C8H8O;⑷

;⑸

4、探究性实验

从全国各课改实验区的自主命题来看,无论是理综试题,还是化学单科试题,所出现的实验命题,基本上都凸显出一个特点,即实验的探究性,要么是纯粹的实验探究题,要么是具有探究因素的综合实验问题。

题型1、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探讨Fe3+和SO32之间发生怎样的反应,请你一起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实验。

⑴提出猜想

甲同学认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乙同学认为发生双水解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2Fe3++3SO32—+6H2O=2Fe(OH)3(胶体)+3H2SO3

⑵实验验证

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来探究反应的可能性。

①为了检验所用Na2SO3是否变质,应选用的试剂是                     

②取5mLFeCl3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O3溶液至过量,观察到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无气泡产生,也无沉淀生成)。

③将②溶液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再加入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另一份滴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⑶得出结论

①根据丙同学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②实验③中溶液变成血红色的离子方程式为                           

⑷拓展探究

①丁同学在FeCl3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到红褐色沉淀并且产生无色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从形式上看,Na2CO3和Na2SO3相似,但是从上述实验中可以看到,二者的水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现象差别很大,其可能的原因除SO32水解能力较CO32小外,还有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实验探究问题,在题境设计上表现为科学探究的各个基本环节较为完整。这道题无论是试题构成,还是设问方式,都与当前新课程高考的实验探究问题相吻合,尤其是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也是高考重视对化学用语表达能力考查的一种重要体现。

答案:⑴2Fe3++SO32+H2O=2Fe2+2H+SO42; ⑵BaCl2溶液和盐酸;⑶甲同学猜想合理,Fe3++6SCN = [Fe(SCN)6]3;⑷2Fe3++3CO32+3H2O=2Fe(OH)3↓+3CO2↑,SO32有较强的还原性,而CO32在一般条件下没有还原性。

题型2、为探究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取一定量工业用电石与水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炔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推测在制得的乙炔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之,再与溴水反应。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甲同学实验中两个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⑵甲同学设计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炔与澳发生加成反应,其理由是           

①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②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③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炔

④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炔

⑶乙同学推测此乙炔中必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         ,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验证过程中必须全部除去。

⑷为验证这一反应是加成而不是取代,丙同学提出可用pH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液的酸性,理由是                               

题型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问题的变式题,并不是突出考查实验探究的步骤与环节,而是对探究实验设计及探究实验过程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走出了探究实验的程式化的约束,有利于对考生的实验能力更全面的考查。

答案:⑴CaC2+2H2O → Ca(OH)2+C2H2↑;⑵①、③;⑶H2S,H2S+Br2 = 2HBr +S↓;⑷如果发生取代反应,溶液呈明显的酸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