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必看,一文读懂感冒辩证

 昵称7614349 2018-08-17




感冒


感冒是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

一、病因病机

病因‍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1.六淫气候突变,六淫肆虐,冷热失调,人体卫外之气未能及时应变,以致虚邪贼风伤人。

 

(1)风为主因本病主要由风邪侵袭肺卫皮毛所致。风虽为春季之主气,但流动于四时八方之中,失常则伤人而为淫邪,故为六淫之首,因此外感病常以风为先导。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故致病多犯上焦。

 

(2)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 随季节之不同,风邪常与其它当令之时气相合为患。如春季之温、夏季之暑、长夏之湿、秋季之燥、冬季之寒等皆能随风邪杂感而为病。临床尤以风寒多见。

 

2.时行病毒 时行病毒是指具有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多因时令不正,故使天时暴厉之气流行人间。其致病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性,往往与六淫相合为患。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r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易生时行病毒,直袭肺卫,相染为患。时行病毒伤人,常可入里化火,临床以热证居多,易有传变。

 

3.生活起居失当 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如贪凉露宿、涉水冒雨、更衣脱帽等易致外邪乘袭。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御邪能力较弱,则极易为外邪所客。如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风热;脾虚痰湿偏盛者,易受外湿等。何以引起正气不足、卫气不固?或因平素体虚,稍有不慎,客邪乘虚伤人;或因过度劳累,体力下降,易自汗而肌腠不密,营卫失和,因而感受外邪;再如肺有宿疾,肺蕴痰热,肺卫调节功能失常,每易招致外邪相引而发病。

 

2. 病机


1.发病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引起发病,一方面取决于正气的强弱,同时与感邪轻重密切相关。若内外相因,则发病迅速。

 

2.病位主要在肺卫。肺主气,司呼吸,上通于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鼻与喉皆为清气升降出入的通道。若外邪从口鼻、皮毛乘袭,肺卫首当其冲,邪自皮毛而入,可内合于肺,邪从口鼻上受可直接犯肺,又可病及卫表。故感邪之后,很快出现卫表及上焦症状,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感冒病位虽多局限肺卫,但若正气虚弱,或素有旧病,以及时行杂感,则可涉及其它脏腑。如外邪入里,病及少阳,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若痰湿之体,易受外湿,内外相因,可累及中焦脾胃等。

 

3.病性 一般以实证居多,如体虚感邪。则为本虚标实之证。实者因表里寒热及邪气之兼夹而有别,虚者则因气血阴阳之虚而有异。

 

4.病势 总的发病趋势为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一般病程短而易于治愈。年老体弱,抗病能力较差者,外邪可由表及里,缠绵难解。若素有旧病,客邪加临宿疾,常可使病趋恶化,或变生它病。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可出现寒与热的转化与错杂。风热不解,或寒邪郁而化热,则可转化为肺卫热证;若邪郁不解,或夹痰热湿浊,客于半表半里,形成邪犯募原之证;病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以致内外俱实,发为表寒里热证;若为时行病毒,入里化热较速,里热充斥,而为热毒炽盛之证;甚则热陷心包、引动肝风,则病情重笃。若反复感邪,正气耗损,由实转虚,或体虚感邪,正气愈虚,则病机转化为正虚邪实。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常以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体酸楚等为主症。

 

2.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起病急,一般病程为3~7天。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鉴别诊断


1.鼻渊均可有鼻塞流涕,但鼻渊多流腥臭浊涕,感冒一般流清涕,并无腥味;鼻渊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多见外感表证;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感冒病程短,治疗后,鼻塞流涕症状消失较快。然而亦有感冒诱发鼻渊发作者,应予鉴别。

 

2.热痹均有发热、恶寒、肢体关节痛,但热痹关节局部红肿掀痛,病程较长,病势较重。另外,热痹多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

 

3.乳蛾均有发热、恶寒、咽痛等症,但乳蛾又见咽部两侧红肿胀大,常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

 

4.麻疹麻疹初起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与感冒相似,但麻疹伴有目赤畏光、眼胞浮胖、多泪、口腔粘膜出疹等。

 

5.瘟黄(病毒性肝炎之流感型) 瘟黄以畏寒、发热、头痛、喷嚏、咳嗽等肺卫症状起病,与感冒相似,但常伴纳呆、厌油、黄疸、右胁下疼痛等症状,以及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


1.辨伤风与时行感冒

 

(1)发病季节及特点 伤风于冬春气候多变时发病率高,一般呈散发性;时行感冒季节不限,有传染性,易广泛流行。

 

(2)病情一般而言,风邪多首犯皮毛,故伤风病情多轻,全身症状不重;时行病毒,则直入经络,病及脏腑,故时行感冒病情多重,全身症状显著。

 

(3)传变伤风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可以发生传变,时行病毒入里,则继发它病或见合病、并病。

 

2.辨时令感冒风邪,除风寒、风热外,亦有与四时之气杂感为病者,因此应结合季节和节气,详审其证候表现。暑邪为患者,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为表现;湿邪为患者,以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重痛、胸闷脘痞、舌苔白腻为特征;燥邪为患者,以恶寒、身热、头痛、鼻干咽燥、咳嗽无痰或少痰,舌质少津为见症,就临床而言,风寒风热之候有夹湿夹燥者,此时舌苔变化常是重要指征。

 

3.辨寒热注意恶寒发热孰轻孰重,口渴、咽痛之有无,以及舌苔、脉象的辨析。一般来说,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颈背强痛,骨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寒,头痛口渴,咽喉红肿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4.辨虚实感冒有表虚表实之分。此处之虚实表明营卫开泄之程度,当从有汗无汗以分辨。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不过表虚表实只是相对而言,就人体整体状态而言,正气尚盛,故二者皆属实证。另外,有素体虚弱、感受外邪者,为体虚感冒,此属虚实夹杂之证。体虚感冒可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兼证来区别,其中以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为多见。

 

 

2. 治疗原则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是感冒之治疗原则。其治法归纳起来,不外疏表、宣肺两端。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夹燥以及体虚感冒均由外邪在表引起,故必须疏表。然而外邪的侵袭有轻有重,性质兼夹亦有不同,辛温、辛凉等解表药的选择,就应严格掌握。宣肺系指宣畅肺气使其清肃,一般针对喉痒、咳嗽、咯痰等而设,但肺主皮毛,宣布卫气于表,故宣肺法本身亦寓疏表之意。一般认为,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故宣肺之方多宜轻清,不宜重浊,此正是“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此外,清热法在感冒治疗上应用亦较广泛,但单纯靠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似不妥当。盖清热之品药性寒凉,性多凝滞,感冒之病机在于邪郁肺卫,当用疏散,单用清热之品,邪不得散,病难向愈,故清热药当伍于疏散之中。对于表里寒热错杂之感冒,可将解表与清热药并用,又可根据表里寒热轻重程度的差异分别采取或七解三清法或三解七清法或五解五清法等。至于暑湿杂感,又当清暑祛湿解表;燥邪感冒,则宜疏风润燥;体虚感冒,则宜扶正解表。

 

 

3. 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1)风寒表实

 

证候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白,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候分析鼻为肺窍,肺主皮毛,风寒袭表,肺气不宣,则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咳嗽痰白;风寒外束,卫阳被郁,则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舒,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阴寒之邪侵袭,津液未伤,故H不渴;脉浮主表,紧主寒,风寒在表,故脉见浮紧;舌苔薄白,表明邪未入里。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北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

 

方中用荆芥、防风疏风解表,辛温发汗以宣透外邪,用以为君;羌活、独活助荆芥、防风发散风寒,又可祛风止痛,为治肢节疼痛之要药,用以为臣;配以前胡、桔梗,旨在宣肺降气以止咳;柴胡清热升清,又可配川芎以清头目,茯苓健脾和中以化痰湿,以为佐使。共奏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之功效。

 

②加减头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止痛;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滞。

 

③临证参考风寒感冒轻者,可服用中成药或食疗方,如感冒通、葱白萝卜汤等;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风寒表实甚者,可用麻黄汤;夏季风寒感冒,可用香薷饮;若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者,可选用小青龙汤。

 

从临床角度值得提出,疏表药一般药味不宜过多,麻黄、桂枝等应审慎应用。甚至近代医家有人强调柴胡、葛根、羌活等非在必要情况下亦以少用为宜,以防病轻药重过度表散而耗伤正气。

 

(2)风寒表虚

 

证候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此以风邪伤人为主,风邪外袭,卫外失职,则恶风;卫气浮盛于外,与邪抗争,则发热;风邪疏泄,风邪中于皮毛,腠理开疏,则卫失固外,因致营阴失守,故汗出,汗出则津液外泄,卫气外散,又兼风邪阻遏肌表,致使营卫失调;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循头下项,风邪外袭,经气不利,故项强不舒,或头痛;风寒犯表,肺气不利,则咳喘或咯白稀痰;脉浮主表,因汗出肌疏则见缓象;苔薄白亦为风寒在表之象。

 治法 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桂枝汤。药用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方中桂枝辛温解表,解肌发汗以散外邪,而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以和卫;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调营;生姜、大枣以和中;甘草又可调和诸药,合用以成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之剂。

 

②加减咳喘、痰白者,加厚朴、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食纳欠佳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健脾;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头痛项强者,加白芷、葛根疏风止痛。

 

⑧临证参考 外感风寒,分表实表虚,用药皆宜辛温,但表虚者不可用发汗峻剂。运用本类方药须注意服药方法,服药后,可喝少量热开水或热稀粥,冬季应盖被保暖,以助药力,令遍身微微汗出,不可使大汗淋漓。若服药后汗出病瘥,即止服,不必尽剂,若汗出病未愈,可再继服。此外,调和营卫,使卫外得固,营阴内守,阴平阳秘,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故用本方加黄芪、龙骨、牡蛎等对等对小儿反复感冒的预防具有较好效果。

2.风热感冒


(1)风热表实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头痛,或有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卫表失和,即出现发热恶寒等表证,但风热为阳邪,从火化,易伤阴耗津,故发热重,恶寒轻,口干欲饮;风热上受,首先犯肺,肺窍为风热所壅,则鼻塞,流黄浊涕,咳嗽痰黄;风热上犯于头则头痛,上犯咽喉则咽痛;身热无汗系由邪气实而腠理闭所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皆为风热在表之象。

 

治法 辛凉解表,疏泄风热。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芦根、淡豆豉、桔梗、牛蒡子、荆芥穗、薄荷。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豆豉辛凉解表;桔梗、牛蒡子宣肺祛痰,芦根清热生津;荆芥辛散透表发汗,可增强解表作用。

 

②加减咽喉肿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伤,宜加沙参、麦冬、射干养阴解毒利咽;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伤,加马勃、僵蚕、土茯苓清热解毒。咳重痰黄者,加鱼腥草、天竺黄、浙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宽胸理气;衄血者,加马勃、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鼻塞者加苍耳子宣通鼻窍;咽痒者加蝉蜕疏风清热、利咽止痒;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黄芩、生石膏(先煎)辛凉清解。

 

③临证参考注意煎服法,鲜芦根煎汤,候香气大出即可,勿过煮。邪未入里,无里热者,慎用桑白皮、黄芩、黄连等苦寒降敛之品,否则冰伏其邪,延长病程。

 

(2)风热表虚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腠理疏松,卫阳不固之体,复感风热表邪,风伤卫阳,腠理开泄,故发热汗出;风热上扰则头痛;风热犯肺,肺气不宣则咳嗽;风热皆为阳邪,易化火伤津,故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

 

治法 辛凉轻解。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茅苇汤加减。药用白茅根、芦根、‘白芍药、竹叶、桔梗、光杏仁、葱白。

 

 方中自茅根、竹叶辛凉轻宣以解表;芦根、白芍生津护阴;桔梗、杏仁宣肺化痰,佐以葱白辛散透邪。

 

②加减头痛者,加菊花疏风热以清头目;咳嗽者,加浙贝母清热化痰宣肺;咽干者,加麦冬以养阴;咽痛者,加射干、马勃、土茯苓清热利咽解毒。

 

③临证参考风热外感多发生于春季,但其它季节也可发生,只要临床表现为寒微热甚、头痛鼻塞、脉浮数、苔薄黄,即属风热感冒,据其有汗、无汗,分为表虚表实辨治。

3.表寒里热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咽喉疼痛,咳嗽,痰粘稠或黄白相兼,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

 

证候分析素有内热,或肺有伏火,复感风寒之邪,则寒客于表,热蕴于里,形成外寒里热,俗称“寒包火”之证。故既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骨楚之风寒表证,又见咽痛、舌红、苔黄等里热之证。肺气不宣,则鼻塞声重,咳嗽,吐痰。苔薄白、脉浮数亦为表寒里热之象。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清热。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新订清解汤。药用荆芥、苏叶、防风、羌活、薄荷、连翘、山栀、黄芩、桔梗、杏仁、前胡。

 

方中荆芥、苏叶、防风、羌活解表散寒;薄荷、连翘、山栀、黄芩清透里热;桔梗、杏仁、前胡宣肺止咳化痰。

 

(2)加减表寒较甚,恶寒、骨节痛者,加桂枝祛风散寒止痛,去黄芩、山栀以防苦寒留邪;里热较甚,咽喉肿痛者,去防风、羌活以防温燥助邪,加板蓝根、射干清热解毒利咽。若恶寒渐解,热势增高,izl渴鼻干,咳逆气急,甚则唇黯发青,舌红,苔黄,脉滑数,则已转为肺热之证,治当清热解毒,宣肺平喘,加桑白皮、银花、连翘、鱼腥草、芦根、地龙,减去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等辛温之品。

 

(3)临证参考寒甚热郁,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者,可用大青龙汤发表清里。若风寒束表,肌腠郁热,证见恶寒发热,身热渐增,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疼痛,脉浮或浮数,当解表清里,方用柴葛解肌汤。若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满,便秘尿赤,苔腻,脉滑实,治当表里双解,宣通上下,用防风通圣散。

4.热毒炽盛


证候感冒重症,高热恶寒,时而寒战,头痛,大便燥结,或见咳嗽、咯痰黄稠、胸痛、气急,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洪数。

 

证候分析表邪犹存,入里化热,里热炽盛,正邪交争,则高热恶寒寒战、头痛;阳明里热炽盛,灼伤津液.肠道失润,则大便燥结;热毒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咯痰黄稠,或伴胸痛气急;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洪数均为表里热毒炽盛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降逆。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瘟败毒饮加减。药用生石膏、生地黄、水牛角、黄连、山栀子、苦桔梗、黄芩、连翘、竹叶、赤芍药、丹皮、知母、玄参、甘草。

 

方中生石膏、连翘、竹叶清热透邪;水牛角、黄连、山栀子、黄芩清热泻火解毒;生地、赤芍、丹皮、知母、玄参养阴和营;桔梗宣肺;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咳嗽、痰多者,加浙贝母、前胡、瓜蒌宣肺化痰;大便燥结者,稍加大黄通腑泻热。

 

(3)临证参考若高热不退,时而昏谵,或手足抽搐,或颈项强直,舌质红绛,脉细数,此为热陷心包之变证,治当清心开窍、凉血熄风,常用清营汤煎汤送服下列药丸:①高热时,用安宫牛黄丸,1日2次,每次1丸;②出现昏谵时用至宝丹,1日2次,每次1丸;③抽搐重,大便秘结时用紫雪丹,1日2次,每次1管,如痰多,先吸痰,然后再灌竹汤水30ml。必要时可用清开灵40ml,或穿琥宁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点滴,每日1~2次。亦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9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

5.邪犯募原


证候恶寒发热阵作,午后热重,头身重痛,胸闷脘痞,心烦懊侬,头眩口粘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

 

证候分析邪郁不解,或夹痰饮湿浊,邪犯募原,客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则寒热阵作,或午后热重;痰饮湿浊,易困阻气机,故头身重痛,胸闷脘痞;邪热内干,心神被扰,则心烦懊侬;痰浊上犯,则头眩,口腻,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或白如积粉、脉弦滑均为邪犯募原、夹痰饮湿浊之象。

 

治法 清热化浊,透达募原。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柴胡达原饮。药用柴胡、枳壳、厚朴、青皮、炙甘草、黄芩、桔梗、草果、槟榔、薄荷。

 

此方乃俞根初以吴又可达原饮为基础,去知母、芍药,加柴胡、青皮、枳实、薄荷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和解达邪;桔梗、薄荷疏表清热;厚朴、槟榔燥湿化浊,透达募原。

 

(2)加减头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风止痛;表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解表化湿;里湿重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健脾燥湿。

 

(3)临证参考若邪入少阳,热郁腠理,证见寒热往来,或壮热不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赤,或呕吐,或口渴,大便干结,或溅然汗出,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当和解少阳,解毒通腑,用大柴胡汤加减。若寒热不甚者,亦可用达原饮加减治疗。

6.时令感冒


(1)感冒夹暑

 

证候恶寒发热,头痛,身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胸闷泛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夏令暑气当令,湿气偏甚,气候炎热,毛孔开泄,若气候突变,或贪凉乘风,起居不慎,必致风寒外柬,暑热内闭,卫气不得外达,故恶寒发热,身热骨楚;火热灼阴,则心烦口渴;湿热内蕴,故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暑热炽盛之象。

 

治法 解表清暑。

 

方药运用 ’

 

①常用方新加香薷饮。药用银花、连翘、鲜扁豆花、香薷、厚朴。

 

方中银花、连翘、鲜扁豆花清暑热;香薷辛散透表;暑多夹湿,故配伍厚朴、鲜扁豆花和中化湿。

 

②加减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⑧临证参考此证乃外风合暑邪袭肺而成,当主用辛凉,参以芳香解暑之味,如鲜荷叶、鲜藿香、鲜薄荷、通草、六一散、丝瓜络、竹茹、西瓜皮等,使风暑分解,不损肺金。此证风与暑感于外,内热应于中,如失治误治,风、暑与火相拼,肺脏娇嫩,焉能胜之,临证不可不慎。

 

此外,若暑热外客,气阴两伤,证见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严重疲乏无力,口干,舌苔白,脉濡或虚大,治当益气养阴,祛暑清热,方用清暑益气汤。

 

(2)感冒夹湿

 

证候身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如裹,骨节困重,胸脘痞闷,呕恶纳呆,口粘腻,舌苔白腻脉濡。

 

证候分析长夏季节,雨湿正盛,风与外湿之邪侵袭,卫气被遏,故恶寒、身热不扬;湿困中焦,阻滞气机,则胸脘痞闷,呕恶纳呆,口粘腻,大便溏泄等;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均为湿盛之征。

 

治法 化湿解表。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防风、藿香、佩兰、藁本、川芎、蔓荆子、苍术、甘草。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疏风胜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苍术健脾燥湿;川芎、藁本、蔓荆子疏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②加减纳呆腹胀,加陈皮、半夏、厚朴燥湿除满;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湿;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③临证参考治疗表湿之法,一为辛散苦温祛湿,一为辛散芳香化湿。前者以辛温苦燥之品为主,盖辛温发散,开泄腠理,发越卫阳,苦燥刚烈,燥除卫表之湿,藉以使腠理开泄,郁遏之气得以发越。表湿得除,阳气伸展,营卫畅达,汗出邪解。后者以辛温芳香之品为主,盖辛温发散卫表,畅达表气,芳香以化除湿浊,宣畅气机,辛温芳化,便表邪得解,卫表湿邪得以宣化,气机畅达,诸证自除。此外,辛散芳香与苦温燥湿还能入里化脾湿,脾气伸展,气机宣畅,更利于表湿宣化。辛散苦温燥湿法的常用方有九味羌活汤和羌活胜湿汤,前者发汗祛湿,祛风寒作用较强,兼能清里热,故适用于感冒风寒湿邪,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楚等表证,且兼有口渴等里热者;后者发汗祛风胜湿止痛,祛湿止痛作用较强,对头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之表湿盛疼痛著者尤宜。辛散芳香化湿法的常用方有藿香正气散和香薷散,前者散表寒作用强,且理气和中,适用外感风寒兼内伤湿滞之发热、恶寒、头痛、呕吐、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浮者,后者散表湿作用强,且能化湿和中,故适用于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恶寒

 

发热、头重头痛、胸闷倦怠、腹痛、吐泻等证。

 

(3)感冒夹燥

 

证候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鼻咽干燥,干咳少痰或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证候分析、外感秋燥之邪,表卫郁闭,故恶寒发热无汗;燥邪易伤津液,故见口鼻唇干燥、干咳、舌苔少津等表现;若初秋感受燥邪,则多见燥而偏热,可有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等见证,称为温燥;而深秋外感燥邪,燥而偏寒,舌苔多薄白而干,其脉浮,则为凉燥。

 

治法 疏解风燥。偏于温燥者,宜清宣凉润;偏于凉燥者,宜轻宣温润。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温燥以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杏仁、沙参、栀子、淡豆豉、梨皮、川贝母。

 

方中桑叶、豆豉、山栀轻宣泄热;杏仁、贝母宣肺化痰;沙参、梨皮养肺润燥。

 

凉燥宜选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半夏、前胡、桔梗、枳壳、陈皮、生姜、防风。

 

方中用苏叶、防风辛温微发其汗,以散邪于表,使卫气通达,津液布散而润燥;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达肺气,助苏叶以解表;配杏仁、前胡以宣肺止咳,更用陈皮、半夏、生姜诸品辛温以健脾理气,使中焦健运,痰湿得化,气机得畅,阴液以布。诸药合用,使表邪解,营卫通,气机畅,阴液布,而凉燥得解。

 

②加减温燥之头痛者,加菊花、薄荷、蔓荆子疏风清热止痛;燥热口渴者,加麦冬、竹叶清热除烦;干咳者,加炙杷叶、炙紫菀润肺止咳;咽痒者,加蝉蜕、僵蚕疏风利咽;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山豆根解毒利咽。凉燥之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疏风止痛;无汗、脉浮紧者,加羌活疏风散寒;咳嗽者,加百部止咳。

 

③临证参考疏解风燥包括轻宣温润和轻宣凉润两法门。轻宣温润适用于外感凉燥之邪,选用质柔轻宣温散之品,轻宣外达,以疏散肌表,宣发肺气,外散表寒。内温肺金,肺得温润,清肃之令行,则宣发卫阳于肌表,输布津液于皮毛,使表气疏通,卫气畅达,劫津得释,凉燥外解,诸证自除,方如杏苏散之类。轻宣凉润法适宜于外感温燥之邪,以轻宣凉润之品为法,轻宣以疏散透发,开散表邪,宣畅肺气,使外邪得解,凉以外散表热,内清肺热,滋润之品以润肺生津。轻宣凉润,则外邪得解,卫气畅达,肺气清润,宣肃有常,则温燥自除。因此,临证之际,见有干咳咽痒,鼻干诸症,应分别寒热,认清是属津伤而燥还是津液不布之燥,不能盖用甘寒之品。此外,对温燥之治,因病已伤津,发汗不宜峻猛,以防表邪未解,反更伤阴耗津,古人此时用桑叶解表,盖桑叶乃表中润药,可谓高明。

7.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畏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

 

证候分析 素体气虚,表卫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犯表。气有温煦作用,虚则外寒,故时时畏寒;风寒外袭,肺卫失宣,则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脉浮等风寒表证;语言低怯、气短、倦怠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 益气解表。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参苏饮加减。药用党参、苏叶、葛根、橘皮、前胡、半夏、茯苓、桔梗、枳壳、木香、生甘草。

 

方中党参、茯苓、甘草益气扶正;苏叶、葛根等疏风散邪;前胡、桔梗、半夏、橘皮宣肺化痰;枳壳、木香理气。

 

②加减头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风止痛;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无汗、恶寒者,加羌活、防风解表散寒;鼻寒者加辛夷、苍耳子通窍散寒;纳谷不香者,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

 

临证参考气虚甚者,加白术、黄芪益气固表,亦可用补中益气汤。气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祛风固表止汗。值得一提的是,正气不足之外感,单用表散,邪气难撼,徒伤表气,唯益气解表方是稳妥之策。

 

(2)阳虚感冒

 

证候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咣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阳虚之体,感受风寒邪气,阳虚则内寒自生,复感寒邪故得恶寒重、发热轻;若阳虚不得卫外,汗出较多,又使阳气更加耗散,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冷痛为风寒表证;面色咣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无力均为阳虚之象。

 

治法 温阳解表。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用麻黄、制附子、北细辛。

 

方中麻黄解表;附子温阳;细辛辛温佐麻黄以解表,佐附子以温经。

 

②加减鼻塞者,加苍耳子通鼻窍;头痛者,川芎、白芷疏风散寒止痛;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阳经气;无汗者,加防风、荆芥穗解表发汗;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⑧临证参考 细辛用量应小于59;先煎麻黄,再下诸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散寒作用强,适用于阳虚感冒恶寒重,无汗者;对于阳虚气弱风邪较甚之头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者,可选参附再造丸加减。若阳气虚弱,已见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时,不可误用发汗,否则必致厥逆亡阳,此当注意。阳虚感冒,正邪相争不烈,体温常不甚高,但临床其它症状多较明显,与发热程度不相对应,当仔细分辨。

 

(3)血虚感冒

 

证候头痛,身热,恶风,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结、代而浮。

 

证候分析血虚之体感邪,邪犯肌表,故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等;但阴血不足,故同时又见有心悸、眩晕、脉细或结代、面色无华、唇甲淡白诸症;血虚汗源不足,故无汗或汗少。

 

治法 养血解表。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葱白七味饮加减。药用葱白、葛根、淡豆豉、生地、生姜、麦冬、柏子仁。

 

方中葱白、豆豉、葛根、生姜辛散解表;地黄、麦冬、柏子仁等滋养阴血。

②加减头痛者,加羌活、白芷疏风止痛;鼻塞加苍耳子通鼻窍;自汗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无汗者,加苏叶、荆芥微发其汗,不可大发汗;咳嗽痰白者,加陈皮、半夏、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血不养心,又因血虚感邪,邪阻脉络,血液运行不畅,而见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以通阳养血,活血宣痹。

 

⑧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妇人产后,临证应按表里寒热辨证论治。若气血两虚的病人,又感外邪而患感冒,可用薯蓣丸解表祛邪而不伤气血,补益气血而不碍解表。

 

(4)阴虚感冒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之体,内有燥热,感邪之后,发热汗多,更伤阴液,故阴虚之象愈加明显,则见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如肺阴素虚,失于清肃,内热灼伤血络,可见痰中带血;表邪未解,故有寒热、身痛等表证。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蓝地汤。药用板蓝根、生地黄、麦冬、知母、桑叶、苦桔梗、蝉蜕。

 

方中板蓝根、桑叶清热散风;生地、麦冬滋阴;佐以知母清热;桔梗、蝉蜕宣肺透表。

 

②加减心烦口渴甚者,加黄连、竹叶、天花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宣肺化痰利咽;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者,可加鲜茅根、生蒲黄、藕节凉血止血。

 

③临证参考阴虚感冒,最忌单用发散,若妄汗之,津液不堪重伤,肾阴更伤。故治疗本证当辛凉疏散与甘寒养阴并驾齐驱。此外,亦可选用加减葳蕤汤治疗。

 

此外,感冒日久,常并发它病,若反复感冒,体虚自汗者,宜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治之;邪气留恋不解,发热微恶风寒,四肢关节疼痛,头目昏眩,胸胁苦满,宜以柴胡桂枝汤发散表邪,和解少阳;若邪气留恋,肺气不能宣降,燥咳日久不愈,以柴芍散加黛蛤散;若毒气淫心,胸闷憋气,胸痛心悸,气短,头晕者,宜清心解毒,可选用银翘散和清营汤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