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4

 昵称30640555 2018-08-18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238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注解:

阳明病用了下药,心中郁烦,说明里面还有里热,如果肠道里还有燥屎,这是可以攻的;如果腹满,大便前头硬,后面溏稀,那就不可攻,因为胃已经虚了。如果有燥屎的,宜用大承气汤。


原文:

239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注解:

五六日不大便,围绕肚脐一圈有痛感,烦躁,时而发作,这是肠内有燥屎,所以不大便。这是严重的大便硬结,所以不按压也会痛。


原文:

240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

病人如果烦热,汗出了就应该解了,如果没解,又像疟疾一样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定时发热,这是阳明证,这种情况,如果脉实,说明里面有结实,可以下;如果脉浮虚,说明里面结实不严重,那就还是先表后里,脉虚为津液虚,用桂枝汤。


原文:

241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注解:

阳明病大下之后,又六七日不大便,烦躁不解,腹部满痛,这是有燥屎。这是还有宿食没下干净的缘故。据当下症状,应该用大承气汤。

原文: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注解:

前面说的谵语,腹痛,烦热汗出,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阳明证。临证上,典型证有时候并不出现,这里就说了几条比较不那么典型,但也很常见的阳明证。


阳明证病人一般小便多,大便不通则用小便来排热,这里小便不利,那水只能走肠道了。肠道里面又有硬结堵着,于是大便忽然难,忽然容易,难的时候是硬结在那里,是热性便秘;容易的时候,变成了热性腹泻。时而有些发热,这和潮热的原理类似。热不得下而上冲,上于肺,肺则用喘来加速排热;上于头,则冒,就是昏昏热,热气冲头人是容易昏昏欲睡的,这种情况比谵语更常见,谵语是津液大量消耗的极端反应,所以并不多见。这里有小便不利,津液耗散并不太严重,所以没有谵语,只是昏冒。


这种情况是用大承气汤,因为不论热性便秘,还是热性腹泻,都是肠道里面有热的瘀结排不干净,视其严重程度,都可以用大承气汤。


原文:

243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 一升(洗)  人参 二两  生姜 六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解:

有人说,这里可能是写错了,这是寒证,怎么能说是阳明病呢?阳明病的总纲是“胃家实”,就是肠胃里面有东西堵住了。有东西堵住发生热证比较多,但不等于都发生热证,这就是偏寒证的胃家实。


堵住了,吃了东西“欲呕”,意思是想呕,却没有呕出来。如果是胃虚寒,食不受纳的呕,喝了热汤应该缓解,这是喝了热汤更严重,说明是堵住了。“属上焦”的意思是指堵在了上面。


这个方子四味药,后三味好理解,人参,生姜,大枣健胃。生姜本身也能止呕;呕家不喜甘,用大枣就可以了,炙甘草太甜腻就不用了。


这里详细说说吴茱萸这味药。这个药极苦,苦的东西都有降的作用,能降逆;苦的东西一般都寒,吴茱萸却是温的,所以能止寒证的呕逆。温苦的东西一般都有清解的作用,比方说厚朴是温苦的,能下气;麦芽炒焦了,多了温苦之性便能化食。吴茱萸极苦,清解之力很强,降胃之积滞,所以说能治阳明之胃家实。吴茱萸还有辛辣之味,有辛散的作用,这就兼具了解肌表的作用。但是其主要作用还是降胃镇逆,胃寒胃弱的呕吐且有逆证最适用。何为逆证?最常见的是头部的疾患,比如头痛;比如黄斑病,青光眼等眼睛的疾患;比如癫痫,羊角风之类的,只要是跟胃寒胃弱及上逆有关的都可以用到吴茱萸,因为头部的疾患无非是表不解而邪气上冲,吴茱萸镇逆加解肌表,正对病机。

原文:

244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注解:

这一条讲三种实证(心下痞,肠道热结,中焦有饮)的鉴别。


先是讲因误下而致痞的情况。寸脉缓,说明表证不明显,准确讲是转为里证了,所以病人从发热汗出转为恶寒,而且不呕,不在少阳,只是心下痞。恶寒是因里有痞牵制津液,而致恶寒。关脉浮是说明邪在中焦。尺脉为阴,尺弱说明阴血虚。这个痞宜用半夏泻心汤。


如果病人没有下过,只是不恶寒而且渴,这是转为阳明了。小便多,津液丧失了,所以大便硬,这里说不恶寒,没说怕热,说明里热并不明显,而里实明显,没有里热,所以十日不大便也不觉得很痛苦。这个宜用麻仁丸(见第247条),滋阴养液并辅之以轻剂攻下药。


如果没有其他证,只是渴欲饮水,那有可能是饮证,先稍微给一点水缓解渴,不能多饮以免饮证加重,再用适当的方法来治,宜用五苓散。


原文:

245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注解:

脉之浮之寸皆主阳。阳脉盛,说明邪气盛,病人如果阳脉微弱了,汗也渐渐的出得少了,说明病退了,人体自己恢复过来了,自和了。汗出得太多,那就会太过,汗出太过病也不会解,因为伤了津液了,人体虚弱了,邪气又会进去。汗出太过还有可能里面的“阳”绝了,这里的“阳”指津液,也就是丧失了津液,大便就会硬。

原文:

246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注解:

这一条说脉。脉浮讲过了。芤脉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如捻葱叶,意思是脉轻轻摸似乎很充盈,稍一用力就瘪了。这种脉是阳气勉强能支持,阴血已经很虚了,比如急性失血的病人就会出现这种脉。房事过多,年轻失精的也容易现这种脉象。年轻,阳气正旺之时,虽消耗却还勉强有,阴血却虚绝了,所以现此脉。


脉浮为阳,也说明有表证;脉芤是阴脉。搏是互结在一起的意思。当浮和芤同时出现,说明阴血虽然少,胃气却还能勉强调动起来抵御外邪。此时如果胃气转为虚热状态,这就反而更容易消耗津液了,津液就会更虚。男子房事过多伤了津血,如果再有消渴引饮的证就是这种情况,这是很危险的。


以脉论病,不似仲景原文。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