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风骨:放荡不羁真名士

 昵称27494174 2018-08-24


一个厌世者的孤独


阮籍的邻居是个美妇,开了个酒肆,阮籍时常拉着竹林七贤中最小的王戎去那儿喝酒,每每大醉,倒眠在妇人身旁。其夫初疑阮籍有所不轨,但观察多日,见其并无他意。


后人评此事,多讲阮籍坐怀不乱。


其实哪有那么简单。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


    阮籍醉卧美妇的大腿边而无他意,除说明阮籍的人格伟力外,想是更多地道出魏晋名士对美的超脱感。那香艳的身躯在阮籍看来是美的,但不是来自感官下的肉欲美,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美。


    又,阮籍的嫂子回娘家,籍与之告别,有人讥讽,籍冷笑:“儒家之礼岂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置的?!”


    好一个公然的反问!


    这种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和颠覆,对率真诚挚情怀的向往与追逐,千年后仍震烁着人们的内心。


    阮籍是当时最出色的诗人,但后人谈起他时,更青睐于他惊世骇俗、鄙视儒家礼法的快意故事。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魏晋名士的特点在他身上基本上都能找到:好老庄,谈玄学,不屑于儒家礼法,好酒能琴又能啸,放达不羁,且有深情。此外,还有士林可以接受的保身之道。


    竹林领袖阮籍,字嗣宗,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子,河南陈留尉氏(今河南陈留)人,生活在曹魏末年。《晋书·阮籍传》:“籍容貌瓌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史上说阮籍有济世之才,但由于时局多乱,不得不把自己埋得很深。


    阮籍之父阮瑀深得曹操欣赏,但阮籍却一连两次辞去曹家给的官,没因父亲的关系而跟曹家走得更近。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歼灭诸曹及其党羽后,时人皆称阮籍有预见力。司马懿慕其才,这一回阮籍没拒绝。或者说,对司马氏,他本来就不太反感。随后,阮籍在司马师幕府中做事,曾为散骑常侍,又为东平太守。


    司马师死后,阮籍又被司马昭引入幕府,颇受礼遇。


    这样说吧,同样一件事,别人做司马昭会发火;但阮籍做呢,一点事儿也没有。


    司马昭属于那种既聪明又有铁腕的人。标榜以名教和孝治天下的他,之所以一再纵容与袒护阮籍违反礼教的行为,除了显示自己的政权对名士的态度外,还有一点:他是真的喜欢阮籍。


    司马大将军和阮籍在心灵上有一种默契(这也是后世很多人指责阮籍的原因)。


    阮籍在司马昭的幕府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有那么一年,他得知步兵校尉府中有好酒,便求其职,司马昭欣然应允。


    后人推测阮籍求步兵校尉的举动是为避开司马氏的猜疑。理由是,这个职务既离皇帝远,又没实际军权。


    其实,这完全是替古人操心了。为什么阮籍就不可以仅仅因为那里有好酒而去做步兵校尉呢?后人总是把当时的事想得很复杂。


    魏晋易代时政治环境有点危险,但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


    何况,他面对的司马昭是如此欣赏他。对此,阮籍的态度是:在政治上,不以司马家为对手,但也不主动参与司马家的事,与之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后世有人推测阮籍太狡猾,一度担心司马家被曹家逆转后惹祸上身,所以也不愿意被大家认为他是司马昭的人),以致在昏醉中婉拒了司马昭求亲,最后使得这位大将军有这样的印象:“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正因如此,即使阮籍放浪形骸,经常做出一些违背儒家礼法的事,最终也能为司马昭所容忍。比如在其局上,昭居中,幕僚大臣分坐左右,一个个都神姿严正,只有阮籍劈着腿,啸歌酣饮,旁若无人,所谓“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有一年,阮籍母亲去世。在司马昭的局上,阮籍照样吃肉,一样饮酒。大臣何曾在座,站起身,对司马昭说:“明公以孝治天下,而现在,阮籍丧母,却违背礼教,饮酒食肉。这样的人,应流放到遥远的地方,以正风气。”


    司马昭低头想了想,抬头说:“嗣宗因母丧,致精神委顿如此,你不能与他分忧,这是为什么?况且,有疾在身而饮酒食肉,原本也是符合相关礼法的。”


    阮籍似乎没听到二人的对话,依旧饮食不辍,神色自若。


    司马昭处处为阮籍说话。后者与这位大将军若即若离的关系和处世方式,也深深影响了后代士人:在内心世界,保留自己的田地;在权力面前,做到独善其身。从这个意义上说,阮籍成为精神逃亡者的隐秘宗师。


    但阮籍常有而司马昭不常有。


    阮籍爱酒,清醒时,放旷不羁;喝醉时,整日昏昏。


    真的是这样吗?


    东晋名士王忱,最慕阮籍风格,曾说过这样一番话:“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这个说法是很到位的。但是没人知道,其中包含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的厌恶。


    阮籍一度有很高的心气。


    他曾登广武楚汉古战场,发出千年一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胸中的垒块,郁积的不仅仅是魏晋间的一些事,更有个人抱负在时光中渐渐自我消磨而生出的兀自悲叹,以及人生中多少事身不由己的扼腕叹息。


    阮籍的人生哲学来自庄子,对倾轧无常的官场不那么喜欢,但又不得已而置身其中,有一种自我价值的泯灭感和压抑感。


    作为一个厌世者,阮籍是孤独的。


    东晋孙盛《魏氏春秋》记载:“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独自驾车遇穷途而哭,因为前面没有路了。孤独如此,孤独如此。在人生的很多时候,无望比绝望更可怕。


    对阮籍来说,无望的是什么呢?


    千万不要理解成因为晋要代魏了。阮籍胸中,有无法自释的块垒,它只是关于生命本身。那么,对阮籍来说,除了喝酒外,他有没有办法,在一些时候化解这块垒?


    史上记载,阮籍善啸,百步之外,都能清楚地听到。


    当时,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中有隐者莫知姓名,称为苏门真人,被砍樵者传说。阮籍好奇,便独自驾车前往。


    到山下,阮籍弃车攀山。


    苏门山不是很高,海拔不到二百米,没多久,就远远望见峰顶处,有一人抱膝而坐。阮籍登顶,上前与那人对坐,对方面无表情。


    阮籍是何等人物,见过酷的,但没见过比自己还酷的,于是与之论上古玄远之道。那人寂然无语,只是呆呆地看着阮籍。阮籍随后又问其修身养性之术,那人仍不作答,只是用眼珠凝视着阮籍,一动也不动。


    后来,阮籍不再说话,也与那人对视。


    时间分秒过着,暮色渐起山间。阮籍再凝神向对面望去,那人仍无表情。在某个瞬间,也许吓了阮籍一跳,随后忽有所悟,于是对之长啸。


    那人突然笑了,说:“你可以再啸一次。”


    阮籍于是又啸了一番,兴尽下山。行至半山腰,忽闻山上传来清远之声,响彻山林,回头望去,啸者正是那苏门真人。


    苏门真人即魏晋著名隐士孙登。


    史上的孙登是个神人,性无喜怒,一度隐居苏门山。有人为试其性,将其扔到湖中,想把他激怒,但孙登在湖中游了一会儿,便爬上岸来,大笑着离去了。


    未解魏晋精神之真谛者,往往认为故事中的“啸”只是个人爱好,跟三国诗人王粲喜欢听驴叫、东晋皇帝司马昱喜欢看老鼠爬一样没什么区别。至于孙登不与阮籍交谈,也仅仅是隐士奇行而已。或者说,“啸”是道家的一种养生之道。


    其实,阮籍与孙登的故事,从侧面道出魏晋时的一种观点:言不尽意。


    人们赖以交流的言谈话语,实际上是不能完全穷尽地表达人的思想及本意的。


    既然言不尽意,那便不如不说。阮籍在后来琢磨出孙登沉默的缘由:两个人坐在山顶,林木莽然,天人合一,又有什么可说的?说些什么才能讲清楚此刻的心旨?言不尽意而啸尽意,它自能抵达玄远幽深之境,而两啸相应,正是神明之交。


    对阮籍来说,在一些时候,这长啸亦能化解自己胸中郁积的块垒。


    当然,作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诗人,真正能叫阮籍抒怀的还是诗歌。


    阮籍给后世留下了两笔遗产:一是他的处世方式,二是八十二首立意隐晦的《咏怀诗》。从诗中,可以读出一个厌世者在千年前孤独的哀伤: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的咏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它不同于先前慷慨悲凉的建安诗歌,其叙事和抒情更为私密化。


    由此,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是至为关键的一步。这样说吧,无论是文学建树,还是处世方式对后代士人的影响,阮籍都是远远超越嵇康的。


晋朝建立前两年的公元263年,厌世的诗人终于孤独地死去。


刘伶纵酒


现在,可以说说魏晋时的职业酒鬼刘伶了。


刘伶的酒量有没有阮籍大,这一点还真不敢确定。但有一点没有疑义,那就是:他对酒的热爱,在纯粹度上,要超过阮籍。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史上记载:“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不但矮,亦可谓绝顶丑男了。


刘伶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滑稽的,其实他并不是个很外向的人,平时沉默少言,只与阮籍、嵇康、山涛等人交好,携手入林,终日酣畅。


刘伶纵酒放达,脱衣裸形在屋中,有人见之便予讽刺,刘伶答:


“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什么跑到我的裤子里来了?”


如果这算骂人的话,那也真够损的了。


魏晋名士与酒的关系,是很奇妙的。很多时候,他们须借酒而达到超脱高远的境界。


刘伶喝酒很凶,正像我们知道的那样,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带着锄头跟在身边,说:“死便埋我!”


摊上这样一个老公,做老婆的可算倒霉了。


最后,刘伶的老婆真急了,把他的酒器都给毁了,哭劝道:“夫君啊!你喝酒太过,非养生之道,就算我求你了,一定要戒啊!”


刘伶说:“好呀!但我自己不能戒了,只有当着神像发誓才能戒!你准备点酒肉祭品去吧。”


老婆大喜。


在神像前,刘伶发誓:“天生我刘伶,因酒而来,喝一斛酒用五斗酒浇醒!妇人之言,实不可听!”


随后,刘伶又一顿大喝,醉倒在地。


对刘伶的老婆来说,生活是个悲剧。超级酒鬼刘伶居然也曾为官,做了什么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年,朝廷有收敛放旷之风而恢复儒家传统的意思,向天下士人求施政良策,刘伶建议“无为而治”,于是被罢官。


  在留下一篇《酒德颂》后,他乘着鹿车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矮小的背影,渐行渐远,不知所终。


刘伶的《酒德颂》文不长,录于下: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备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蜂起。先生于是方摔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说的是刘伶吧。


一个什么都没干过的人,仅仅靠喝酒而名垂青史,刘伶,可以了。


小阮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有一种古典乐器,名叫阮。其实,这种乐器的全名叫阮咸。阮咸,一个人的名字。谁呢,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


本条中的阮仲容即阮咸,在竹林七贤中酒量排在刘伶和阮籍后面,位列第三。爱喝酒的同时,他也是知名的音乐家,在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乐器、一个成语,以致一个关于一夜情的故事后,悄悄消失在历史深处。


阮咸在竹林七贤中最无风头,内向寡欲,只是跟着叔叔阮籍,与大家一起喝酒,乐呵乐呵,没太多的想法。


入晋后,阮咸曾任散骑侍郎,一个闲职;又为始平太守,为官不视事。后山涛荐其入吏部,没成功,因为,皇帝司马炎听说此人太过虚放。


作为那个时代的音乐家,阮咸深熟音律,尤善弹琵琶,代表作《三峡流泉》。


琵琶是从西域古国龟兹传入中原的,阮咸将其改造,创造了一种新的弹拨乐器,后来被称为“阮咸”,简称“阮”。


以一个人的名字而命名一种乐器,似乎只有阮咸享有了这种荣耀。


关于阮咸的故事,虽然不多,但却足够惊人。


按照魏晋风俗,七月初七,要在庭院中晾东西,其他人家皆有绫罗可晾,而阮咸在院子里挑着晾了个粗布裤衩,人问之,答:“未能免俗!”当然,里面充满讽刺的味道。


阮咸跟族人饮宴,不用一般的酒杯喝酒,而是围坐在酒瓮旁,用大瓢舀酒狂饮,时有群猪拱来也要喝酒,阮咸并不驱赶,与群猪共饮。关于魏晋名士与酒的故事,在这里达到极致。


最后,便是一夜情事件。


这个故事与阮咸“内向寡欲”的形象不是很吻合,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故事是这样的:


阮咸的姑母来阮家度假,身边的鲜卑族丫鬟很漂亮,随后的细节就不必说了。姑母在阮家住了差不多两个月。这期间,阮咸的母亲死了。办完丧事,姑母要带着鲜卑女回家。在前一个傍晚,鲜卑女偷偷把阮咸拉到小河边,轻抚着肚子,说:“阮郎,你明白了吧?”


   等阮咸终于明白后,说:“放心吧,我会跟姑母说的,把你留在我身边。骗你的话,就叫我掉进酒缸里淹死好了。”


    鲜卑女冷笑:“少来,你不最爱喝酒吗?”


  后来,做姑母的,还真答应了阮咸的要求。不过,临走时又变卦了,把鲜卑女带走了。当时,正有客人在阮家造访,按本条所述“……仲容借客驴着重服自追之。”可以推测,那位客人是王戎。因王戎身材矮小,不善骑马,而喜骑驴。


阮咸听说鲜卑丫鬟又被姑母带走了,很着急,扔下了王戎,出门跨上驴,身着孝服一溜烟地追了去。在一个岔路口,终于把姑母一行追上。他一把将那鲜卑女拉上驴,二话没说,掉转驴头便走。


回家后,阮咸对王戎说:“谢谢你的驴。”


王戎笑:“为一个鲜卑女,值吗?”


阮咸答;“人种不可失呀!”就是说,鲜卑女肚子里有我的孩子,怎么能不要呢。


鲜卑女肚子里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名士阮孚,一个汉胡混血儿。他字遥集。阮咸起的这个字,当然是有讲究的,典出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其中有这样一句:“胡人遥集于上楹……”


阮遥集,名孚,是阮咸的次子。


阮咸的长子叫阮瞻。《世说新语》记载竹林七贤后代特点如下:


“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籍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


由此可见,在竹林七贤诸子中,最有才华、最著名的是阮瞻。


相比于阮瞻,也许阮孚太爱喝酒了。父亲阮咸名列竹林七贤,阮孚则位居八达之中。这八达,还包括谢鲲、桓彝、光逸、毕卓、羊曼、阮放和胡毋辅之。他们以喝酒为乐事,追慕竹林之风,裸聚狂饮,令人侧目。


作为八达之一的阮孚,酒量肯定没问题,不是这里面最大的,也跌不出第二名。西晋时他为散骑常侍,曾摘下帽子上的貂饰去换美酒,所谓“金貂换酒”。

不过,他最大的爱好,还不是喝酒,而是收集鞋子:“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阮孚在永嘉南渡后为安东参军,爱鞋的他“恒自经营”,把收藏的鞋子都编上号,什么样的鞋子最酷,什么样的鞋子最舒服,鞋子怎么保养;或者说,市面上又出什么新款了,阮孚往往闻风而动。


在穿鞋方面,他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引领者。


尽管阮孚的奇特爱好遭到妻子反对(毕竟家里到处都是鞋了),但他还是乐此不疲。与此相比,祖士少好财,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祖士少,即闻鸡起舞的那位祖逖的弟弟祖约。两个人都为物所累,一时间人们难以评判谁高谁低。


后有人拜访祖约,祖正在打理珍宝,见有人来,忙将珍宝藏起,有些未来得及弄走,便以身体遮挡,表情有些不自然。又有人去造访阮孚。阮孚当时正在为自己收藏的鞋子打蜡,看到有客前来,神情淡定,一边看着打蜡后闪亮的鞋子,一边叹道:“不知道人这一生能穿多少双鞋!”从容自得。


于是,祖、阮二人高低始分。


祖约与阮孚各有所爱——


爱财者如祖约,见有人造访,匆忙把珍宝藏起来,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他觉得财迷本身是件丢脸的事;二是大凡财迷者,多是吝啬者,他用身子遮挡住未来得及收起来的那些珍宝,只是下意识的动作。


爱鞋者如阮孚呢,他举鞋把玩,丝毫不避客人,虽累于物,但物不累于心。一生能穿几双鞋?除了展现了对鞋子的喜爱外,还流露出对生命和光阴本身的叹息,率真高远的名士情怀尽显。


这一点,阮孚超越了他的父亲阮咸。


(摘自《魏晋风华:轻松读懂〈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17年1月版,定价:49.00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