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汤方

 鉴益堂 2018-08-25

原方: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半日(6小时)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一日12小时,一夜12小时,一日一夜24小时)服,周时(即一日一夜、一整天,共24小时)观(观察)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参考比例:桂枝三 白芍三 炙甘草二 生姜三 红枣四;分三服。

比例使用说明:每服药的药物用量=比例数×9克(或12克、或15克,宜由小剂量用起)/分服次数。如桂枝三、分三服,每服药的桂枝用量=3×9克/3=9克。

 

合方分解:桂枝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甘草生姜汤+红枣。

桂枝甘草汤治气上冲(心悸、头痛、头项强痛、耳鸣、鼻鸣、干呕、小便不利)外突(发热、身疼痛、肌肉痠痛(一抽一抽的疼痛,同时感觉酸软无力)),这些也正正是桂枝这味药的药证;芍药甘草汤治腹部、四肢、头面等各部位肌肉的拘挛痉痛、抽筋,或大便不利、自汗出,这些也正是芍药这味药的药证;甘草姜汤治胃寒、呕吐、解表发汗、怕冷、四肢厥冷、下利,有利水作用,用生姜偏治呕吐和解表发汗、利水力强,用干姜偏治里虚寒的发冷、四肢厥冷、下利,这也正是姜这味药的药证;红枣温补津血,治疗因津血不足、肌体营养不良且偏于寒性所致的挛痛痠痛。

 

按:由合方分解可看出桂枝汤各组成部分的方证与桂枝汤总体方证一一对应、丝丝入扣,充分体现了“有是证用是药,有是证用是方”的药证对应、方证对应的思维模式。用此法研究经方,不仅可帮助我们理解条文中所述的方证,更能使我们深入透视条文以外未曾述及的方证,从而增长见识,有利于充分发掘、全面理解方剂的适应证,更好地指导方剂临床的准确运用和随证加减的实战能力。比如,从分解中,我们还可以知道,此方证还会常见气冲心悸、气短、耳鸣、小便不利、身体痠痛、腹痛、大便不畅或下利、痉挛抽筋之类的多种症状(当然这些症状不一定同时全部都出现,但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是会有的出现这几样证、有的却出现那几样证的情形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所认识和准备)。从“有是证用是药,有是证用是方”,我们也可以引申出“没有是证不用是药,没有是证不用是方”,从而确立出“药证相对,方证相应,合病合方,兼证加药,缺证减药,缺病减方”的经方组方原则。

方后调理之法十分重要,应高度重视:一是注意在补充水分时对胃气的调养,不是大量喝水而是喝粥,一方面补充了水分,另一方面粥有米,是粮食,胃消化粥比单纯消化大量的水要完全些,不致造成胃中停水的恶果,同时也能给人体补充点营养成分,通过喝粥,有助于病人体力的恢复,另外粥粘稠,有一定的护胃作用,减少药物对胃部的刺激;二是出汗宜出细汗、微汗,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是指全身有点沾沾潮潮的潮湿感觉,这样会更好,不能大捂大盖使大汗淋漓,那样是好不了病的;三是,中病即止和未效频服,在药的力量逾期没到的时候要接力服药继续治疗,这点有点象吃西药的样子(一天多少次、每多少小时服一次),一直服到病好,这叫未效频服,要是吃一次药病就好了,那剩下的药就别再吃了,这叫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最后还要再注意一个问题:古经方煎药的方法通常是把几次药的分量放在一起来一次煮的,比如吃三次的药的总药量,放一起煮,煮成三份,每次服一份,药只煮一次,不复煎。这跟现代的煮法(一副药先煮成一次服的分量,完了药渣再复煎,又煮出一次服的分量来服,有的甚至把药渣反复复煎好几次;或者是首先煎出一份,再把药渣复煎再煎出一份,然后再两份合起来煮一煮沸,再分成两份分两次服;两种皆不合古法)是不同的,我们用经方,最好还是按古法,只煮一次,药渣不复煎为好。当然也可以不把几服药的分量合起来一次煮、再分几次吃,而是只用他一服药的分量,服一次煮一次也行,虽然是麻烦了一点,但胜在药都是新鲜煮成的。但这时候要注意:要搞清楚几服药的分量和一服药的分量的区别。

古经方的一两,现在有的认为是9克,也有的认为是15克(15.625克),有的人没注意他是合几服药的总量来煮的,三两折合成的45克,就当成是一服的量来用,那就错了,他可是分三服吃的,每次的服用量其实只是15克(三两)而已。那一两到底按9克还是按15克来算为好呢?据我自己的亲身尝试,都行、都有效,只要方药对证,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而且中医上有个“服微而愈”的说法,就是说不一定非得用大剂量,方药对证了,小剂量也能好病。所以我们在选择用药量时,可以先从小剂量用起,不必一上来就用大剂量。当然了,要是病情危急、病势猛暴,那么一上来药的剂量用大点,也是正确而且应该的,但这些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下面再探讨一个问题:原方中桂枝后有去皮二字,其实这个去皮是不对的。桂枝古人不叫桂枝,叫桂或牡桂,其药源有二,一是用树皮入药,即今之肉桂、桂皮,二是用嫩枝入药,即今之桂枝,古人统称为桂,没有今天的肉桂、桂枝这种分法。而仲景特别说明去皮,很明显,他用的是今天的桂枝而不是今天的肉桂,两种桂中,不用皮的那种桂(肉桂),就是专用桂枝的意思了,而不是说桂枝再去掉皮的意思,所以后人把这本书的桂改成了桂枝,还留着去皮二字,那就错了,所以我把桂枝后的去皮二字全都去掉,那是因为去皮只是说不用肉桂而用桂枝之意,而用桂枝是不需去皮的。

大枣,仲景所指的其实是大个的红枣,特别说明大,是为了在用量上有一个保证,否则红枣有大有小,用小的十二枚跟用大的十二枚分量相差就大得很了,所以我们今天用红枣,应该以重量来算,不管大小,用多少克这样就是了,否则只说大小,标准也不大一样,有的枣可是大得厉害的,四个就有30多克,比通常的大个红枣个头也大了许多,所以用个数、用个头大小去算不好把握。现代说的大枣通常却是指黑枣、蓝枣这些而言,而黑枣、蓝枣这些枣其实都是由红枣加工制作而成的(通常是熏制),所以吃起来有一股子的烟火味道。我们现在用经方、用大枣,就用红枣就行了,不要用黑枣、蓝枣这些,这是古今说法上的不同,必须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