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9z

 致曲解老子的人 2018-08-25

推理《道德经》59诸侯选拔术

----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器】

----

5901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

5902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5903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5904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器】。

----

【人:皇族精英。这里指邦君和诸侯】

【啬:税收当中保命用的库存粮食】

【德:不失得的下德,这里指税收】

【国:京畿划地为邦、四域开拓为国】

【母:选拔术】

【器:管理人的制度、方法】


5901-1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

侯王你辛辛苦苦的统领诸侯(治人)观测天时(事天),还不就是(莫)为了(若)要诸侯们能够存下保命粮(啬)吗?为了要(夫为)让诸侯们存下保命粮(啬),侯王你要下的功夫,就是要(是谓)诸侯们从一开始(早)就认真配合(服)你的指示而已。


5902-1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每年都是从一开始(早)就认真配合(服),这样才能做到(谓之)不断地(重)累积(积)税收(德)。不断地(重)累积(积)税收(德),就能够(则)应付天灾地变战争,没有(无)哪种困难不能(不)克服(克)。


5902-2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没有(无)不能(不)克服(克)的困难,别人就(则)无法(莫)衡量(知)他力量的(其)极限(极)。到了别人无法(莫)衡量(知)他力量(其)极限(极)的时候,就可以(可以)让他来治理(有)一个侯国(国)了。


5903-1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这种选拔(有)诸侯(国)的(之)方法(母),绝对可以(可以)长久(长久)维持下去的。


5904-1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器】。

能够发掘出好诸侯,靠的就是这一套:根据(是谓)库存多(深根)管理好(固柢),只要保命粮不断增加(长生)就不必担心考官评分(久视)这样的好方法(之器)啦。

推理《道德经》59-1诸侯选拔还有排位赛

----

1. 这一章跳接第52、53章,还是谈诸侯选拔术,看起来这是文科笔试之后的术科考试:实作的评分。


看到《清华简·系年》提出“邦君者正”这四个字才恍然大悟,原来西周之时只有“者”字没有“诸”字,邦君和诸正并列,“君”表示还没有封侯、没有爵位,所以按序排列,有爵位的诸侯最上、邦君其次、者正再次,者最次,上士中士下士是读书人,还没有公务员的资格。邦君大约就是本章讨论的对象。


2. 可是哪来的考场呢?好像还不止一两年吔?是的,考场就是京畿,西周从镐京到雒邑,是个很大的平原,叫做京畿,京畿划分成许多“邦”,感觉上“邦”就和今天“县”的规模差不多,考生就先在这里充任邦君。


3. 通过文科术科基本考试的叫做“者”。者要先充任臣下官吏,接受类似单兵教练的修身磨练,成为诸正。诸正再参加排位赛,出线了才能排队去补邦君的缺、进入长达好几年的淘汰赛。层层关卡,你能说2800年前的西周管理术,比现代的大公司差吗?


4. 京畿里的“邦”是画地为界的,最优秀的邦君排队等待封爵,晋升为诸侯,指派到外地经营一个“国”:国本身是个城池,用城墙围起来的一个住人的地方;城外是野,种田的地方,农民就住在田边。野有多大?野可以无限大,看有多少农民前来投靠决定。


以前误以为大者为邦小者为国,老子的邦和国应该是这样的:位在京畿、画地为限的是邦;邦君是任期制,兼责为王师养兵养马,邦君没有兵权。而位在四方、以城池为根据地,吸收农民种地开荒的,是侯国。诸侯是世袭制,有兵权;侯国的范围包括城池和已开发的土地,特点是开发一直持续在进行,占地多寡各凭本事,可以无限扩大,所有的好处都可以继承,这对家族而言,利益实在太大了,年轻有为的嫡长子,第一志愿都是争取封侯外放,放弃继承,兄终弟及反而成为家族的光荣标志,想不到吧?


5. 诸正也很有意思,“诸(者)正”需要在官府接受单兵教练蛮长的时间,“正”是大家都认为对,可见要揣摩这个正,既不受道德的限制(别人可以没道德)、又要符合道德的限制(自己既要有道德,又能让没道德的人认同),才能够及格,没那么简单的啦。

推理《道德经》59-2啬是邦君诸侯的保命粮

----

1. 啬,很特别的一个字,今天只有“吝啬”一词还有人在用,感觉上这个字有一种舍不得花、慢慢花的意味在内。啬,我翻译成保命粮,税收当中保命用的库存粮食。农民有了收成,由庶民出面征收粮米,再按事先核定好的数量缴税给侯国官府,这叫做“契”,以后会讲到。官府再分配给贵族人、进贡给京城天子,最后的最后,税收要能剩余一部分做紧急事故保命用的库存粮食。如果啬指的是税收、一般的库存,那么本章似乎就有多余了的感觉。


2. 增加啬的存量,显然是邦君的工作中最困难的部分,但是以管理者的角度,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一旦收成不继,比如说蝗灾,没人算得到,前后两三天,大家就要开始饿肚子了。啬能够维持三个月还是三年,这可就天差地远。老子说就算天子出兵来救,也不是马上就会到的,保命粮是越多越好,所以拿来做考核诸侯的分数,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3. “夫唯啬是谓早服”,王的能耐,就在计算梅雨发动播种,而播种时机,可谓稍纵即逝,王就是需要诸侯尽早打起十二分精神等候号令、准时配合。老子用早服这两个字,是完全正确的。


4. 重积“德”,这次是诸侯的德,下德不失得的“得”,这里恰好指啬(保命粮),因为只有保命粮才会每年堆积不能用掉,其它都吃到肚子里去了。


5. 第四段“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器】”,前八个字是四个形容词,再加上唯一一个名词是个错字,总共十个字只有“之”一个字大家都懂。嗯,这么奇葩的经文,你若不知道这些都是隐喻,按照字面很难翻译到位的。


深根固柢指的是啬的维持,长生久视并不是指什么敌国窥视,是不怕考官随时检查的意思。考官评分只能说是考核的方法,并不是施政,所以“道”字应该是后人弄错了。“器(管理人的方法)”才能完美契合本章意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