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品质”努力的你,凭什么赢过学霸?

 我伤仲永 2018-08-25

九月份,即将到来。这意味着又将有一批初一、高一新生走进新的校园;也意味着更多学生将升入高年级;更意味着2019年的中高考已经箭在弦上……沉寂的校园也将重新变得热闹喧嚣。


在忙碌的校园中,有着这样一群学生:


早上五点半起床,就开始进入学习状态。中午从来不午休,似乎那些天天回宿舍午休的孩子,都是虚度光阴。每天挑灯夜读,凌晨一两点休息如同家常便饭,好像12:00之前睡觉的孩子都不够努力。


但是,每次考试成绩都毫无起色。自己的努力付出似乎总是得不到回报。



是他们还不够努力吗?不,他们一天睡眠时间绝对不会超过5个小时,可以说已经勤奋到人神共愤的地步了。


睡眠不足,白天打瞌睡是一定的,只能靠意志强撑;疲倦状态下听课,总有很多疑问,为了弄懂只能晚上接着熬夜;如此循环往复的场景,天天都在重复上演。


他们的努力或许感动了自己、感动了家长、感动了老师,但是最终却无法依靠这种“低品质”的努力,在成绩上获得回报。


2017年高考,全国共有940万考生报名,而平均一本的录取率也就在14%左右。也就是说2017年被一本录取的人数也就在130万左右。而其中能考上清华北大等双一流高校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也许当年的十几分、几十分之差,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会逐步扩大,最终成为两个圈层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看看这两张流传在朋友圈的饭桌照,这些人无疑是当年高考中的佼佼者。



那么那些在高考中没有进入象牙塔顶端的学生,是不是就不努力呢?当然不是,就如同在2017年没有考上一本的800万学生一样,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看起来都很努力,只是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往往是表面的、低品质甚至是毫无质量的。


天道酬勤,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勤奋要用对地方,用对方法,不能仅仅依靠“低品质”的努力。


“低品质”努力的3个特征:


1、不思考,盲目努力


低品质努力的人,实际上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不思考自己的弱点在哪,全面出击,胡子眉毛一把抓,试图通过题海战术,得到全面提升。而实际上,由于时间有限,这种方法并不能让成绩得到快速提升。



2、蜻蜓点水,点到即止


对于所有科目一视同仁的结果,就是在每个科目上平均花费的时间都不多,往往都是点到即止,难以深入的学习与钻研。今年的理科高考状元方清源在介绍其学习方法经验时,曾经反复提到要学会自己深挖题目、给题目做变形,尝试把一道题的多种解法都写出来。



3、不善于总结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学生:笔记写得密密麻麻,可是课后从来不回顾,更不会去总结今天新学习到了什么,有哪些不足,需要去怎么弥补。把自己埋没在书海、题海中,但是从来不去抬头看看自己的路是不是走偏了。


如何才能避免“低品质”努力呢?


1、认清自己的现状


首先必须要认清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比如自己哪些科目学习成绩比较好,哪些还有待提高;每门科目里面自己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如英语阅读理解还不错,但是写作文却不行;不擅长的科目或者某一个项目,是什么原因造成,单词储备量不够还是语法不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自己梳理清楚,然后根据情况,结合自己在班级、年级的排名,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和学习计划。



2、制定目标与学习计划


制定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长短结合。假如平时在班级的排名在30多位,想要在几个月内甚至用1个月的时间就上升到班级前3名。这种目标就不适合作为短期目标。可以将它作为长期目标,然后拆解成多个小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一定要精细,注意劳逸结合。长时间的学习后,如果能短暂休息一下再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午休或者课间的小憩。切记要坚持执行,否则都是空谈。


3、寻找重点、疑点


课前预习时,—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的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如果仍不明白,课后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或者同学问清楚,搞明白。



4、遇到错题,学会归纳


不少学生本身很勤奋各种练习题刷了无数遍,但却不懂归纳,有时做错了一道题,下次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仍会做错。


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优秀学生之所以能在各种考试中保持较好的成绩,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把不会的知识真正问清楚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


所以遇到错题一定要总结归纳,为什么会错?应该怎么做?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应该怎么做。总结归纳,举一反三才是对待错题的正确方法。


5、切忌盲目搞题海战术


做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学与用的交互过程,但要避免盲目地搞题海战术。试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