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林易筋洗髓功中,“易筋经六式”作为“吐纳、拉筋、垂吊、拍打、打坐”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中“拉筋”环节的功法之一,很好地继承了古代传统功法的基本特点,动作刚劲有力、刚柔相济。其功法特点与作用机理如下— 练养形体 筑宅寓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由形与神两个方面决定的,只有形强神足人体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因此,保养形与神是养生的两个主要的方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有侧重于养形和侧重于养神的不同学派及相应的理论与手段。
易筋经的“动”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如:在运动部位上,它有以四肢运动为主的操作和以脊柱运动为主的操作,及四肢与脊柱运动并重的操作的结合,保证了运动形体的全面性;
在运动方式上,它有以静力性运动(也称等长运动)为主的操作,和以动力性运动(也称等张运动)为主操作的结合,体现了运动的多样性;在运动强度上,总体而言,功法的运动强度是较大的。
这些特点使易筋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形”功法,如能持之以恒可望使人“五脏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灵枢·天年》)当然,中老年练功者可以根据各自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强度等方面作适当的调整,以便取得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健身效果。
平衡阴阳 协调脏腑
阴阳,最初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于概括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属性与治疗大法等。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
易筋经调节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运动脊柱来实现的。这种富有特色的运动方式,除了加强动养形体的作用外,还有较好的平衡阴阳的作用。脊柱是人体的“脊梁”,主要由椎骨、椎间盘和韧带等组成,是人体之“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等作用。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分布于头、颈、上肢、胸腰、腹壁、下肢,是人体的重要神经枢纽。
中医学认为,人的多条经络都与脊柱有关。如十二正经中的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言其“贯脊”,足太阳膀胱经“侠脊夹脊……循膂”;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于脊内上”(《难经·二十八难》),冲脉“并足少阴经”(《素问·骨空论》)行,其分支行于脊柱内。
因此,易筋经对脊柱的特殊运动,对于上述阴、阳经络都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并由此起到调节阴阳的作用。另外,对脊柱的运动实际上是对人体整个躯干的运动,而躯干的运动,除了能刺激循行于脊柱内外的经络外,还能作用于脾、胃、肝、胆经脉,及任脉等奇经,使之对整个经络系统都具有调节作用,这也是该功法健体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
二是通过经络的间接作用。人体的经络系统由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组成,其中十二正经是其“主干道”,它们与五脏六腑均有固定的“络属”关系,其经脉之气又散络积聚于体表之经筋。《灵枢·海论》在论述十二经功能时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正因为这样,易筋经在运动过程中对“筋”的锻炼效果,可以通过经络“传递”到脏腑,起到锻炼、协调脏腑的作用。
三是发音呼吸对脏腑的特殊作用。习练易筋经“三盘落地势”时,要求配合身体下蹲、两掌下按发“嗨”音,这是功法创编者的一大创新。传统气功中将配合发音的呼吸方法称为发音呼吸法,代表功法如六字诀;此外,在一些武术气功中也时能见到,但在传统的易筋经中则似乎难以寻觅。然,这种引用却是合理的。因为呼吸除了具有“吐故纳新”的作用外,传统气功学还认为其有锻炼脏腑的作用,故《汉书·王吉传》说“吸新吐故以练脏”,而在此基础上配以吐字发音,可以加强这种作用。
疏通经络 调畅气机
这种“按摩”是通过肌肉的舒张与收缩、关节的外展与内收、脊柱的旋转与弯曲、两手的起落与开合及双腿的多种步型等诸多调身要素来实现的,它可以使经络、血脉处于不规则的“挤压——放松”状态,这对保持经络、血脉的通畅有积极的意义,能促进人体的“血脉流通”(后汉书·华佗传》),使精气流动不郁,因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达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