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京,迎来了她一年中最美丽的时刻,国家外专局精神分析引智示范单位主办的克莱茵理论与实务工作坊也在金秋的北京拉开了帷幕。 day 1 今天是培训的第一天,大家早早的来到会场,签到、领培训资料、互相致意,然后静待本次培训的老师:来自英国伦敦,具有超多头衔和40年心理治疗、督导和培训经验的Philip Crockatt的出场。担任本次课程翻译的,则是中英项目资深翻译,有过多场培训翻译经验的李明珠老师。 培训开始,王倩老师简短介绍了一下此次培训的背景,并对Philip Crockatt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培训正式拉开帷幕。 (王倩老师在开幕式上致辞) 今天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 关于内部客体关系潜意识幻想以及偏执-分裂和抑郁位相的讲座。 💠 Philip老师提供的阐释性案例展示。
(Philip Crockatt授课中) 讲座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内部客体关系世界的无意识幻想,即关于病人的内在现实,以及在治疗中理解病人的内部现实的重要性。
内部现实,即病人主观世界中所经历和体验的现实,对病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很多形式的治疗中,病人的内部现实提供了我们唯一能与之沟通的渠道。正如在课程中,Philip老师提到:
当我们倾听一个病人的时候, 我认为在多数的时间里, 我们试图着手于, 是关于哪种特定的无意识客体关系的、 什么样的特定的无意识幻想被病人体验到了, 且在任何时刻同我们被活现在治疗室里, 在移情和反移情中。
弗洛伊德时代,对心理现实的阐释局限于从内部冲突和防御的角度对其进行动力性阐释,并且探索了内部无意识幻想和外部现实冲突的解决方式(比如通过内化和认同),但是他对于内部现实的理解是工具性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为阐释人格结构模型以及无意识防御和冲突服务的。
而克莱茵则将内在幻想作为其理论的核心要点,揭示了无意识幻想的普遍存在,并以此为基础开启了一扇儿童精神分析的大门。其基本的逻辑框架如下: 无意识幻想的普遍存在 有内部幻想儿童但无法言语化 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儿童内在幻想和冲突 在对内部幻想充分诠释的基础上,讲座进行到第二部分,关于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的介绍。
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是克莱茵最为重要和标志性的理论之一,借由此理论,克莱茵颠覆了精神分析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解。
颠覆之处在于,克莱茵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到达抑郁心位,她认为我们会交替出现更高级的和更原始的心理状态。这就改变了精神分析理论中对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线性理解,使得治疗师重新审视和扩展精神分析中的某些基础理论(譬如处在弗洛伊德理论中心位置的俄狄浦斯情结)。 克莱茵认为,在偏执-分裂心位阶段,婴儿为了防御整体的被毁灭的焦虑,使用分裂和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方式,以保留其潜意识的全能的无意识幻想。而在抑郁心位的阶段,婴儿获得感受“整体客体”的能力,开始接受现实,开始将客体内化,在整合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好的内在客体。 ![]() 下午是临床案例展示,Philip老师通过对自己所做个案的阐释,更加生动的展现了如何以克莱茵的方式在临床中工作(伦理要求,案例展示部分不予公开)。 现场互动精选 学员:上午说到来访者的内在现实,那么我们如何超越外部问题对其内部世界开展工作? Philip:分析性/动力性的工作就是超越外部现实,走进内部现实,并对来访者的内部世界进行工作,但这并不是说不顾外部现实,而是说通过我们分析性的工作,病人的原始幻想将在和治疗师的关系中重新被创造出来,借此,治疗师可以在治疗室的关系中,帮助病人理解他自己的内部世界,而随着内部冲突的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照顾,这是我们工作的基本思路。 最后,Philip老师还留了一个小尾巴,他说,抑郁心位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它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俄狄浦斯情结。 我不禁心里燃起期待的火花:这个流传千年的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恨、挣扎和沉沦,克莱茵及其后继者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来阐释和演绎? ![]() 克莱因工作坊2017年合影 期待明天的课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