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理拳法】浅析太极拳术语之(六)—— “内三合”、“外三合”、“内外相合”

 红色的鱼jrvpgx 2018-08-29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491918088@qq.com


一直以来,总认为武术有门派之分,但无内外之别。所有的武术都不应该被归类为“内家拳”或者“外家拳”。只是同一个拳种的同一个人所演练的不同时期,风格上有内外的变化,或刚多柔少,或刚少柔多,终欲至刚柔相济。从初学到成熟是一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内外相合的蜕变过程。


对此我有比较客观的体会。数年前曾有幸目睹“武林三雄”之一的少林拳名家朱天喜先生演练“少林禅拳”和“少林柔拳”,其风格独具,内意重于外形,极接近太极拳的轻灵、松沉、刚柔相济(按:“武林三雄”为梅花拳韩建忠老师、太极拳蒋家骏老师、少林拳朱天喜老师,《武林》杂志曾刊登他们三雄较技的封面)。这是我见过与众不同的少林拳,是功夫和境界的体现。而少林拳恰恰是被人们无辜地冠名为“外家拳”的代表拳种。





而纵观被冠名“内家拳”的太极拳,经常能看到目前很流行的“表演功夫”套路,摇头晃脑、怒目圆瞪、哼哈作气、硬如钢条,这是“内家拳”亦或是“外家拳”?或许只能说明演练的个体在练拳的风格、对拳术的理解和功夫的层次上有所差异。


所以每个拳种都有内外,而且都是以外引内,内外相合,互为表里、渗透、促进,而相得益彰。以上论述的目的在于说明,所谓“内三合、外三合,内外相合“并非太极拳所特有,这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共性。


陈式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公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的第六章讲:“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太极拳是心意相合,以心领意;意到之处,肌肉、骨骼节节放松节节领起节节贯穿,意到形到,则气血通达;络附着于筋,筋附着于骨,所以筋骨相合。此为所谓“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于骨合之内三合也”。


如果把同侧“手、肘、肩”形成的弧线视为上廓,那么同侧“足、膝、胯”形成的弧线则为下廓,无论是从身体的稳定性、发力的技巧,还是从太极拳不丢不顶、粘黏连随的技理来说,上廓都不应该超出下廓。具体来讲就是肩不出胯;肘不出膝;而手要求不离中线,并非一定与足上下相合,只要不出廓即为合,此廓即为足、膝、胯形成的外圈。此为太极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之外三合也”。


蒋家骏老师常说,太极拳练精神反应比练肌肉更重要。我认为这里的“精神反应”就是心意相合,就是条件反射,就是无意之意!在这种状态下全身肌肉、筋骨、四肢百骸或顺或逆、或开或合、或刚或柔、螺旋缠绕的协调配合,其身型稳如泰山、不偏不倚、外示规矩、内示安逸,才是太极拳的内外相合。


《易筋经》有言:“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练有形而弃无形,则更不可。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有形为外,无形为内;内外双修,才能内外辅佐。所以武术首要内外兼修,才有内外相合。


文/田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