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地异版本教材同课异构纪实(下)

 拼搏686 2018-08-29

文/张明霞

03.异构的课堂

20日,第一节尉老师上课。她的教学设计如下:

学科

语文

备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12周

教学内容

《卖油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读通文章。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读通文章。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欧阳修

三、读通文章

1. PPT检查预习。

2. 自由散读文章。

3. 全班齐读,读准确、读流畅。

四、感悟人物形象

在朗读中体会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人物形象,读懂文章内容。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我从《卖油翁》中想到的”为题完成一则小的读书心得。

学生活动

聆听,准备进入新课的学习。

介绍作者,圈划记录

了解字音,字形,字义,散读,齐读文章

朗读体会

小组合作品析

记录

第二节课该我上了,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卖油翁》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卖油翁》是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技艺超群”的一篇文言名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一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学习《卖油翁》的路径可以是很多的,我选取哪一条呢?之前与七(2)班的语文老师尉老师有短暂的交流,我对宝钢新世纪学校七(2)班学生有了点滴的了解,对其文言文水平有了较多的推测。七(2)班的学生经过了预备年级,他们已经有了大约十篇文言文的学习基础,他们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另外,也想到了这篇文章的主旨,“熟能生巧”,任何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语文课堂中的学生,谁不想成为阅读与写作的技艺超群者?据此两点,我想用“熟读精思法”来教学此篇。此课教学后,学生可试着用此方法学习本单元的两篇自读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太“实”,把课文肢解为词句的串解显得凝滞,太“虚”,进行毫无道理的探究延伸显得轻浮,应该在重视文本的基础上,巧妙设计适度的课堂活动,最为有效。以读为主线,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味人物的鲜活及用词的准确传神、发现文章写法,不失为一种实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取向】

“三分诗文七分读”,“读”是文言课堂永远不变的主题。这篇文言文比较短,课下注释较多,本课教学拟在尝试多种诵读方式的基础上落实相关文言知识的积累运用,通过品读重点品味人物的鲜活及用词的准确传神。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窥见欧阳修为文的“超群”“技艺”,也就是让学生去发现-----文章在行文上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过程设想】

教学铺垫一:走进欧阳修

教学铺垫二:学法推荐熟读精思法

教学板块一:熟读篇

⑴译读 疏通文意

⑵问读 梳理文章内容

①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连贯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提示选择性地朗读文句。

②追问: 从故事到道理,从道理到“我”

⑶品读 通过品读,品味人物的鲜活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品读一——品读人物的鲜活

①你觉得康肃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请把它读出来,并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②你觉得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请把它读出来,并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品读二——品读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哪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值得品味?找一找,再品一品。

教师示例:

原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改句:汝知射乎?吾射不甚精乎?

怎么品?可采取去词、换词和对比读的方法,品味其中蕴含的情味意蕴。学生学用这个方法品词。

教学版块二:精思篇

思考交流:文章在行文上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课堂结语:(略)

04.评课及反思

整理研修班老师及李家成教授评课,大意如下:

尉老师的课行云流水,用心沟通和对话,完成了以读促悟的教学目标。但请问怎么把课堂教学和考试更好结合起来。

张老师的课把课文放到单元教学之中,在大的教材系统结构之内构建小的单课教学结构,尝试理论践行于实际教学,尝试着用结构教结构。但课堂所想给予学生的东西多于单位时间所能接受的容量,重心下移没有完全放下去。

异构后,我面对全体听评者的课后即时反思,如下:

1、试图部分翻转课堂,预习前移了,用课堂活动来后续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自由读课文,课上直接从译读做起。但,读熟课文,实际上,学生的课前预习并没有我估测的熟练度。把握学情,才能重心下移。我没有把握好学情,没有做到重心下移。这应该是这节课最大的缺憾。

2、除却教知识,想教学生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应该是学到了品词或炼字的方法。这应该是学生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3、在如何教授和如何内化上,更倾力于后者。在如何教授上,我以文本为例,以文本为器,执此器而育人,但是开放度还是不够,器还是老师我的器,未能师生共同运斤成风。在如何内化上,试图引导学生与康肃公卖油翁欧阳修三者对话,对话的交集点是“技艺超群”。从交集点上可以衍生很多思考,至少让学生能明白地感受到:熟,能生巧。精,应益求精。文章很简单,试图引学生向深度思维。但所设的点多了些,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少了,导致一些精彩的生成还没有完全展示,时间就到了。文章的“语”似乎浅显,而真正走进去,就会发现“文”有很多值得思考玩味的地方,“让学生进堂课及这篇文章以前和出进堂课及这篇文章的时候有变化”,这是我的尝试和探索,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未完待续。

总的来说,华东师大研究所这次给我们的研修构置了一个“教研共同体”,一方面有陌生的学校,陌生的教材,陌生的学生,还有该校派出的同课异构的老师,这样一个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另一方面有我们研修班老师的集体参与备课及评课,更重要的是教授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去现场观察与点评。感激甚多,感想颇丰,然表达甚有限。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这是同课异构给我最深的感受。

但对于执教者本人,似乎不止于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离开华师大,回归我的日常教学已久,我仍时常反思这堂课以及我的日常课。再次,拿上海华师大叶澜教授的“五实”标准来观照磨砺自己的课:1.有意义,即扎实。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进一步炼了能力。2.有效率,即充实。课堂上全体学生都有事情做。只对少数学生有效率的课不算好课。3.有生成性,即丰实。4.常态性,即平实。5.有待完善,即真实。

标准很实在,做到并不容易,但路就在行者的脚下。不止于课,更多的是教者思想的活跃与升腾。课,只是教师执于手中的利器。在专家和教授的引领下,曾经的研讨,曾经的收获和遗憾,都化作了履痕,回首“履痕”,我想的是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这是那次同课异构给我的后续学习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