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往今来,多少喜爱诗词的人,被这两个字难住?

 思明居士 2018-09-03

谈起诗词,最让人头痛的,想必就是它的格律了吧,它让很多喜爱诗词的人望而却步,不再敢于去尝试写一首抒发内心感受的诗词,总担心写得不好。而谈起格律,最难住人的怕是“平仄”二字了吧。那么下面,就由小编来给你仔细地谈下平仄。

古往今来,多少喜爱诗词的人,被这两个字难住?

露珠静美 启我诗情

先从平仄声的发展历史谈起,据学者陈寅恪的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后,印度三声说传入中国,因为中印语音的比较区别,人们逐渐发现了声调。后有沈约受三声说启发,并结合琴韵音律,创造归纳出“四声”,并撰写《四声谱》,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二元化,就诞生了平仄。而就平仄的诞生,后来人经过详细的数学分析研究出,平仄是具有片面性的。就平仄的片面性,小编也可以稍微谈一下:浙江诗人王无童先生在《我对诗平仄的管见》一文中谈到:“音乐的低、沉、缓慢和高低的变化就产生悲哀。高、强、有力,节奏明显有连续,就产生昂奋进。轻、柔、平、和、有跳跃感,就产生轻松活泼。因此,诗歌只要进行音乐的朗诵,又大大超过汉语四声抑、扬、顿、挫,对诗歌产生音乐美的作用。”同样鲜明提出了“诗的音乐美不应局限于平仄格律”。

古人云:“能浮舟,亦能覆舟。”调配平仄,虽然可以增强诗词的节奏和语言的表现力,展现声乐之美。但也不能视其为一条准绳,将自己捆绑住,束缚自己的思想。

龚祯熊先生也指出了“第一声与第二声”、“第三声与第四声”其音调性质是大有不同的。同类不同调交替,也可使人感到音韵和谐。比如“谁知盘中餐”虽然为五连平,但因“谁”与“盘”为第二声,音韵并不单调。

四声二元化产生了平仄,缺点甚多,因此,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几乎延续了1500多年。清末民初,陈独秀,胡适等人批判了平仄声的片面性。随后孙大雨,闻一多等开始新诗格律研究。人们冷落了平仄声问题。所以说,每个格律诗爱好者都需要重视平仄的片面性问题。

再接着谈平仄的演变。古音的平仄和今音的平仄又有所不同,古时的平仄由四音的发展而来,

而在此要先解释下四声,四声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四声包括了:

(1)平声(中平调),包括上平和下平。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升调)。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降调)。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短调)。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到后世已经用得很少了。

《康熙字典》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让我们可以知晓古代四声的大概。因此古时的平仄,即为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而就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

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写的时候看情况可以把它归入仄声;

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在此,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普通话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普通话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也就是说,爱好诗词的人,可以按新韵来写,研究比较深入的,则可按照古韵来写。当然了,我觉得也可不安平仄来,诗词有俗雅,并无美丑之分,你写得如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特的欣赏,不是吗?况且古人的传承下来的东西,来自古人不断的创新,那么你写的东西,不也是一种创新吗?

古往今来,多少喜爱诗词的人,被这两个字难住?

秋叶卧地 落尽浮华

(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文章,点个赞给我个鼓励吧:如果你觉得小编写得好,转发分享给更多爱好诗词的人:如果你有什么话要和小编说,评论留个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