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持续发热无解,检验为你揭开层层迷雾

 开心100mm05xkw 2018-09-04

检验医学

因为专业所以权威

投稿labweb@163.com


张辉

李帅

河南宏力医院检验科


发热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许多疾病都会引起发热。而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难点就在于找到发热的原因。今天就为大家讲述一个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诉的患者,经历的精心动魄的十二小时。


案例经过


10:10入院

现病史:患者,男性,63岁。于入院前两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干咳、胸闷等症状。体温最高38.5℃,在当地县医院就诊,胸片无明显异常,给予头孢曲松和间断退烧(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治疗5天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近两日出现黑便。遂转入我院呼吸内科进一步诊疗。

体检:双肺呼吸音粗,肝脾肿大(肝肋下3cm,脾肋下4cm),双下肢凹陷水肿,余阴性。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2年,平素口服硝苯地平降压片。双下肢“银屑病”,近两月外用中药治疗。否认有糖尿病、冠心病、手术、外伤等病史。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及实验室检测。


‍14:30所有入院实验室检测结果回报完毕

实验室相关检测结果分析

结合患者入院检查结果及体征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左移,降钙素原及CRP增高,考虑为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但患者血常规三系减低,肝功能损伤,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请血液科会诊,进行腹部超声学检查,进一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血常规



  凝血


 


生化


 

外周血形态


 

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阴性)


 


超声检查示:脾大,肝实质轻度损伤样改变。


15:10血液科医生会诊


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及病史,患者三系减低,近两日黑便史,炎性指标明显升高。建议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进一步恶性血液病的可能性。


患者进行了骨髓穿刺,鉴于患者的体能状态比较差(ECOG评分2分),感染情况严重。检验科开辟绿色通道,立即安排形态学工作人员,优先为该患者进行检查。


18:00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可见噬血细胞    

    


结合患者相关实验室结果及病史分析:患者持续发热两周、脾大、三系减低、骨髓中可见噬血细胞,考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性比较大。立即检测铁蛋白和血脂检查,进一步排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性。必要时检测EB病毒、sCD25及NK细胞活性。


20:30 铁蛋白及甘油三酯结果回报

甘油三酯3.8 mmol/L(参考值:0.4-1.8mmol/L);

铁蛋白9176 mmol/L(参考值23.9-336.2mmol/L)。

结合临床体征、形态学、铁蛋白、甘油三酯等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


21:00 转入血液内科


21:40 结合病史并讨论

考虑为感染因素引起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维持抗感染等治疗不变,同时给予地塞米松、依托泊苷加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治疗。送检EB病毒、NK细胞活性及sCD25。

EB-DNA:2.96×104copies/ml(参考值<>3copies/ml)。

sCD25:41689(参考值<6400pg>

NK细胞活性:13.6%(参考值≥16)

HLH-2004治疗方案治疗后铁蛋白(参考值23.9-336.2mmol/L)结果对比



四十天


经过近四十天的治疗后,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及体征逐渐恢复正常,遵医嘱出院,定期复查。随访结果:出院后十天,门诊随访,血常规、铁蛋白等相关检查项目均正常,未出现发热症状,超声示肝脾大小正常。


案例分析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一类由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异常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这种免疫调节异常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而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临床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噬血现象为主要特征[1]


1.噬血细胞的诊断标准[2]

1.1 符合以下两条标准中任何一条时可以诊断HLH

分子诊断符合HLH:在目前已知的HLH相关致病基因,如PRFl、UNCl3D、STXll、STXBP2、Rab27a、LYST、SH2D1A、BIRC4、ITK、AP381、MAGTl、CD27等发现病理性突变。

1.2 符合以下8条指标中的5条:

1.2.1 发热:体温>38.5℃,持续>7d;

1.2.2 脾大

1.2.3 血细胞减少(累及外周血两系或三系):血红蛋白<90><>9/L,中性粒细胞<>9/L且非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所致;

1.2.4 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三酰甘油>3 mmol/L或高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纤维蛋白原<1.5g>

1.2.5 在骨髓、脾脏、肝脏或淋巴结里找到噬血细胞;

1.2.6 血清铁蛋白升高:铁蛋白I>500g/L;

1.2.7 NK细胞活性降低或缺如;

1.2.8 sCD25(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升高。


2.铁蛋白在HPS诊断中的意义


国际组织细胞学会2004版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指南较1991版,新增了铁蛋白>500ug/L的标准[3]。Allen等研究认为,血清铁蛋白高于10000ug/L时对儿童HLH诊断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6%[4]。Schram等,认为在成人患者中,血清铁蛋白升高可以见于多种疾病,包括感染、肝功能损伤、风湿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统肿瘤等,因此铁蛋白增高不作为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测指标[5]。王昭等研究表明,血清铁蛋白水平在成人HLH中的中位数为2 793 ug/L,48%的患者>3 000 ug/L,39%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5 000ug/L,10 000 ug/L以上者占23.5%。血清铁蛋白<500>[6]


3.噬血现象对诊断HPS意义


尽管HLH一直以来以噬血现象作为特点而命名,但噬血现象已经被许多研究认为不能作为排除和诊断HLH的必要条件[7-8]。因此在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中,即使骨髓中没有见到噬血现象,但符合诊断标准,就可以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


总结


该患者从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诉入院,到最后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仅用了12个小时。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以炎性反应为主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如果对其认识不足,非常容易误诊。而持续发热又恰恰是HLH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只有找到发热的原因或者原发病灶,才能有效的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Janka GE,Lehmberg K.Hemophagocytic lhohistiocytosis: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J].Hematol093 Am Soc HematolEduc Program,2013,2013:605-611.DOI:10.1182/asheducation-2013.1.605.

[2]Janka GE. Familial and acquired 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J].Eur J Pediatr,2007,166(2):95—109.DOI:10.1007/s00431_006-0258—1.

[3]Henter JI,Home A,Arico M,et a1.HLH-2004:Diagnostic andtherapeutic guidelines for hemophagu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Pe·diatr Blood Cancer,2007,48:124—131.

[4]Allen CE,YU X,Kozinetz CA,et a1.Highly elevated ferritinlevels and the diagnosis of hemophagocytic 1ymphohjstiocytosjs[J]Pediatr Blood Cancer,2008,50(6):1227一1235.doi:10 .1002/pbc21423.

[5]Schram AM,Campigotto F,Mullally A,et al Marked hyperfem—tinemia does not predict for HLH in the adult population[J]Blood,2015.1 25(10):l 548—1552 doi:10 1182/blood一2014.10.602607.

[6]金志丽,王旖旎,王昭,等.血清铁蛋白升高在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29(9):717-720.DOI:10 1320l/j.issn.1004—2806.2016.09.007.

[7]Zhang J,Wang Y,wu L,et a1.Application of an improved flowcvtometrv—based NK eell activity assay in adult hemophagocyticly lymphohistiocytosis[J].Int J Hematol,2017,105(6):828—834 DOI:10.1007/s12185-017-2195—3.

[8]Imashuku S.Treatment of Epstein—Banvirus—rel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update 2010『J].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l l,33(1):35—39.DOI:10.1097/MPH.0b013e3181t84a52.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平台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冉 敏    审校:陈雪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