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菌找到“新食物”:上海崇明废秸秆育出“高价菇”

 东营菌物科学 2018-09-04


日前,在崇明建设镇菇林源菌业专业合作社里,智能化的机器设备将农作物秸杆、麸皮、木屑三种材料组合加工成一个个菌包,包装好的菌包经过高温灭菌、冷却等工序后被输送到恒温无菌车间,技术人员再将液体菌种注入菌包。据了解,经过约40天的培养,这些菌包将成为珍稀食用菌——大球盖菇的“食物”和养料来源。

“秸秆处理向来是个难题,我们把秸秆处理后‘喂’给食用菌,不只利用好了秸秆,还解决了食用菌的栽培问题。”合作社经营者李青恩说。

近年来,建设镇探索利用秸秆辅助多种食用菌栽培和种植,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去年,菇林源菌业专业合作社在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市林业总站和建设镇等多方支持下,利用3200多吨稻秸秆种植了170多亩大球盖菇,种植一亩大球盖菇平均需要消耗18吨左右秸秆。接下来,合作社将扩大种植面积,计划利用秸秆种植1000亩大球盖菇。“新引进的菌包生产线,培养能力是日产1万包、2万斤左右,可大幅提升食用菌种植的现代化水平。”李青恩说。

建设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球盖菇生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分解秸秆能力,把秸秆分解之后经过菌丝发菌,还可以将秸秆变成有机肥,用于还田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纤维含量。截至去年年底,建设镇内合作社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总面积已达500余亩,其中包括100多个林下食用菌栽培大棚。

目前,建设镇不断延长食用菌栽培产业链,比如正在建立完善2000平方米食用菌菌种生产线,建成后年产菌种可达100万株,能满足3000亩以上的用菌栽培需求。此外,镇里还引进秸秆收集机械,目前已引进和购置牵引式圆捆机8台,联合收割打捆机2台等,年服务面积可达8万亩。同时,镇里正在大力推广大田种植食用菌,计划在镇域范围内及周边乡镇推广食用菌套种“绿肥+水稻”种植茬口模式2000亩,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