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劉錫亨老師練拳四句要訣/黃耀輝 撰文

 天地虚怀xia 2018-09-05

劉錫亨老師練拳四句要訣/黃耀輝 撰文

  黃耀輝 撰文

  轉錄「劉錫亨老師練拳四句要訣」

  腳下有根丹田來

  手上有勁自根栽

  中樞有主尾閭正

  心中有意意為君

  解釋第一句:腳下有根丹田來

  打拳一定要腳下(湧泉穴)有根,否則虛浮不定(釋一),全身散亂。必須如拳論所言:

  其根在腳(釋二)、發於腿(釋三),主宰於腰(釋四)、行於手指。

  先使腳下有根,再經發於腿、主宰於腰而行於手指。

  故「腳下有根」實為開始之第一要點(釋五)。打拳而無根,則毫無意義。

  但「根」是如何來的?不是將腳用力栽入地下生根,而是「用意不用力」地由丹田輕輕鬆鬆地移到腳底下去,讓其毫不費力地生根(釋六)。(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然後輕輕鬆鬆地用意注入腳下以為根。千萬千萬不要用力)。這是打油詩第一句的解釋。

  解釋第二句:手上有勁自根栽

  上面說過,打拳腳要有根,然後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而行之於手為一貫之勁。如果勁不能完整一氣行之於手,則雖有根,身體仍然散亂,不能完整一氣行之於手的一貫。所以第二句標明:手上要有勁。要自腳根輕鬆栽下入地(釋七),生根而貫串於手上。這是第二句的解釋,亦是根據鄭師爺書中(體用歌):

  「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之言。

  又,張欽霖前輩有言:「手上要運動到有氣,然後才與人推手。」其意蓋必丹田與腳跟有完整一氣之氣運到手上,方能與人推手(張欽霖氣功極高,師爺曾從之研究)。洪士豪為張欽霖之摯友,亦為師爺之義兄,他曾來台居住一段時間,也講過此言。故第二句:「手上有勁自根栽(釋八)」,亦從張欽霖之言也。

  解釋第三句:中樞有主尾閭正

  尾閭中正(釋九),則中樞有主。打太極拳必須隨時注意尾閭中正,主宰中樞,猶如船之有中正之舵然。舵擺正,則船身正直向前。舵轉右,則船頭轉向右行。舵轉左,則船頭轉左行。故舵之中正,乃主宰船身之方向。又尾閭在腰後方下部,與丹田同屬於腰,丹田在前,尾閭在後,此與師爺書中(體用歌):「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之意旨亦屬相符,不但如此,發勁更要由「尾閭中正作中樞之主宰」。

  例如《拳論》所言:

  尾閭中正神貫頂。

  發勁須沉著鬆淨,專注一方(釋十)。

  等等都是憑著尾閭中正以為中樞之主宰。這是打油詩的第三句解釋。

  解釋第四句:心中有意意為君

  此句似屬無關重要。而實則最為重要。因太極拳最重要在鬆。若用「意」而進於用「神」,則神妙無比矣。

  (十三勢行功心解)有云:

  全身意在精神,不再氣,在氣則滯。

  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

  〈拳論〉這幾句話須略加解釋如次:

  一、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不在「氣」,那是否意在「意」?不對、不對,因為它已明言「意在精神」,當然就不在「意」了。蓋「意」屬下乘,「神」屬上乘。故可以說:

  全身的意在精神、不在意,在意則執著。

  也不在氣,在氣則滯,滯者,滯笨不靈活也。

  二、有氣則無力(釋十一):此句是說明以氣運身之法。如果能以氣運身,則一切動作都能「用氣不用力」,自然能鬆。如果全身之意,在「意」的話,則你的用意過於執著,不能得到虛靈。惟有意在精神之「神」,方能輕鬆而靈明。。

  三、無氣則純剛(釋十二):此為老子所言「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之事。嬰兒之氣渾一純陽之氣、至柔之氣。至柔之氣漸進入於似無氣之境界,「物極則反」而蛻變為純剛,則無堅不摧,至矣,盡矣,武學之能事,無以復加矣,是為「無氣則純剛」之候也。。

   義;

  釋一:虛浮不定則根斷了。不可言接地之力。

  釋二:根不在腰亦不在跨。切記不可錯認。

  釋三:「發於腿」言勁出於根,循腿而上引。亦是要動必由根先動。

  釋四:”主宰”有指揮統率之意。故”腰”貴為主宰不可自動,亦不可用力。一用力則一貫之勁不得貫串。例如宰相(喻腰)坐轎上朝。是宰相或轎夫(喻腳跟)在主宰整個隊伍?若腰要用力自動喻”宰相”自扛著”轎”上朝去了。

  釋五:明示動必由根。

  釋六:一用力則氣感消失了。奧妙無比。

  釋七:為落地生根之要訣。必要如直向地下栽根,轉根而後根生。

  釋八:手上有勁自根栽,要在能落地生根。根不生則地力不長。勁不得上引。

  釋九:尾閭必要中正,方能鬆透鬆淨。

  釋十:第三句「專注一方」就是一線法。要鬆而不亂晃,方能得機得勢。反之,散亂之病生矣。其病必從腿腰下手。

  釋十一:有氣則無力。指有濁氣者難於暢通到手指。自覺有力,敵覺我無力。

  釋十二:無氣則純剛。無有濁氣即生綿力,意到勁到。發勁如放箭,其勢很猛利。所以說無氣就是不鼓氣,神力生所至之處無堅不摧曰純剛。。

  簡轉錄劉老師覆柯老師熊經詮釋書

  黃耀輝撰釋

  啟華兄:

  關於熊經事,曼師曾有「漫談五禽戲之熊經」一文。刊載於《暢流》雜誌上。所述熊經必須注意三點如次:

  一、熊經乃熊之經常動作,向左右轉,腰膂不息。人須早晚飯後半小時行之。體弱者可自二百動開始行之。或三百動。每隔五日或七日追加五動或十動。只許加而不許減。故宜緩進,不宜欲速。加至十分鐘,或最後至十五分鐘不加矣。必需求適當,以軀體愉快為得也。

  二、行熊經時,不可如熊之垂頭,乃兼有鴟顧求平視。頭不許動,隨身與腰轉捩。即太極拳所謂「虛靈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

  三、熊經須如太極拳。要虛實分清楚。重如山岳。輕似鴻毛。譬如腰左轉,重心全在左腿,重如山岳,右腿則輕似鴻毛矣。右轉亦如之。如此而已。

  苟能得如上述三點要訣。則金雞獨立穩矣。倒攆猴不讓靈猴之進退矣。抱虎歸山如虎之有聲矣。左右顧盼斜飛勢必捷於鹿矣。而五禽與太極拳則一。戲乃兼得之矣。惟行者務須注意,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丹田在臍下一吋三分,猶須足心塌地矣。

  釋義:

  一、如書中要領悉心玩索,必能得其內涵不離『雲手』。

  二、苟能『虛靈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及『用意不用力』,熊經實則為『雲手』。

 

時中學社會訊(第六十一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