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楊式太極劍演練心得 谭锦池

 聽雨軒sjh 2012-07-06

楊式太極劍演練心得

香港弟子、世界杨式太极拳冠军

谭锦池

 

《楊式太極劍演練心得》一文,內容是根據恩師王志遠老師的《楊式太極劍詮釋》一書作參考,加入自己練劍的一點体會而書成,然限于資質,必有不少不足之處,還望武林前輩,同門賢哲多給意見,多多指正!

《楊式太極劍演練心得》

楊式太極劍,又稱爲太極十三劍。是從眾多的傳统劍法中,總結提煉出主輔十三劍法的進攻和防守動作,再結合楊式太極拳的歩形、歩法和身法而組成,是楊式太極拳系中著名的器械套路。

傳统的楊式太極劍,劍法精妙,動作优美,舒展大方,吞吐自如。身法之閃賺騰挪,劍法之折迭絞纏,体現出“身似游龍,劍若飛鳳”、“一動則動若江河,周流不息;一靜則靜如山岳,沉穩不浮。”招式古法蕩漾,綿綿不斷,柔中寓剛。

楊式太極劍要演練得好,必需從太極拳里尋。正如太極大師王志遠所言:“太極劍術之道,幽微深遠、以拳爲宗,法出于拳、拳里有劍,拳成劍法成。”所以其演練方法、要領和風格特點與楊式太極拳相同;身法中正厚重,上下相隨,連綿不斷,完整一氣。大師王志遠又曰“拳勢如行雲流水,風曳楊柳,剛柔互運,形影飄忽莫測。” 意態神韵,全都是上乘太極拳寫照。所以想在劍道修爲上有所成就,別無他法,從基本開始,鑽研太極拳,懂陰陽互運,懂虚實分明,懂中正安舒,懂尾閭正中,懂松腰落胯,古語有云:“功夫博通在劍外。”當体會和具備了上述的要求,太極劍的修爲亦同時與日俱增。

“劍在天靈,其根于心。”演練楊式太極劍要有一顆恭敬之心。“恭端其身,中直其意,中和在抱,身心松沉。”行劍走架要求精神集中,心靜体松、中正安舒、輕靈圓活。如心境不能寧靜虛無,則形体不能做到中正安舒,形体不能中正安舒,東歪西斜,規矩盡失,則難達至輕靈圓活。精神不集中,神遊太虛,感覺不靈,反應遲鈍,則意念不能隨心而發、不能達至人劍合一之境。由此可見,行劍走架必須心境泰然,全神貫注,氣沉丹田,恭恭敬敬,不受人和外物所撓,隨心之寧靜而達至“身與劍合,劍與神合,心動形隨,意發神傳,身劍合一。”

太極劍之演練,要求輕靈沉穩,上則須虛領頂勁,松肩沉肘;下則鬆腰落胯,尾閭正中,圓襠堅膝。須知道上乘劍道的行劍走架,意、氣、勁之運行,皆始起于脚、經于腿、發于腰,終形于手而現于劍。由脚而腿而腰而手而劍,總須完整一氣,不可有缺陷處,不可有凹凸之處,才能使太極劍發揮得淋漓盡致:倘若有一處阻滯斷續、有凹凸缺陷,則心、意、神、氣、勁不能完整歸一,難于達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身運劍,劍隨身轉。”

太極劍之立身中正爲身法的第一要素,是輕靈沉穩的基本條件之一。清初王宗岳拳論有:“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尤此可見,立身如平准是活似車輪的先决條件。行劍走架猶如平准一样,上則虛領頂勁,含胸拔背,不偏不倚,松肩沉肘;下則松腰落胯,尾閭中正,圓襠膝堅。虛領頂勁和松腰落跨,使得頸椎和脊椎伸展、脊髓不受任何擠壓,中正安舒,以致氣机暢通無阻,有利于中樞神經調節全身各個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動,增強穩定性,達至“活似車輪。”

松肩沉肘是達至輕靈圓活的主要組成部份。兩肩兩肘關節松開,保持含胸拔背,兩臂才有活力,靈活自如。若不能做到含胸,肩不能松垂,兩肩聳起,則氣血隨之而上。肘若不能屈墜,揚肘懸起,則勁力滯于肩肘,勁力就無法通達于手腕而貫透于劍尖。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經絡阻塞,氣血上涌,不能虛胸盈腹,引氣達丹田,做成“寒肩”。所以行劍走架必需要做到松肩沉肘,含空拔背,使胸背松沉,而達致內臓放松,体內充滿中和之氣,五臓六腑平和舒適,達至平靜虛靈境界。

腰爲一身之主宰,是人体上下轉動的輸紐、對協調全身動作,調整重心,平衡身軀和輸送力勁起關鍵作用。拳諺有云:“點頭哈腰,武艺不高。”所以自古劍家對腰都十分重視,要求腰要松、要沉,要直而不僵。只有腰部做到松而沉着,直而不僵,才能發揮平衡作用,使中軸旋轉穩定和靈活,保証肢体運動活似車輪,這樣勁力才能由脚由腿而腰而手而劍,綿綿下斷,直透劍尖。

劍術演練中,腰除要松沉外,落胯亦非常重要。松腰落胯、圓襠斂臀等措施,通過蹲坐姿勢,保持兩脚整齐踏實,端正身法,降低人体重心,取得支撑八面,穩固厚重的底盤。若腰不松,胯不落,則造成臀部高聳,引至身体前傾後仰。若尾閭失中,即尾骨不能起著撑舵的作用,人体就難以穩定,內氣就不能下聚丹田,做成上重下輕,脚根不穩,輕靈变得蕩然無存,勁力頓失。

尾閭正中起着中正安舒作用,人之尾閭位于軀体骶骨端,與脊椎骨有聯帶關係。尾閭不正會做成扭臀,行劍走架過程引起晃動和扭擺,像游魚擺尾,喪失了舵的作用。致使放勁失平衡,發勁無力,不能勁隨意走。所以平日練功行劍要留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用意使臀肌向下方舒展,然後輕輕向里、向前收斂裹襠。即拳論曰:“拿住丹田練內功。”再配合虛領頂勁,沉肩聚肘,松腰落胯,使尾閭的舵性相對穩定,從而保証尾閭正中和立身中正安舒,有助增強脊椎的靈活性和脊柱的彈性。同時斂臀相對降低了重心,更有利于動作的平衡和發勁的穩健,行劍走架變得輕靈沉穩,揮灑自如。王宗岳《十三勢行功歌》曰:“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淨氣騰然。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說明了松腰落胯,尾閭正中的重要性。

內家拳《拳樁因果訣》說:“拳以樁爲根,椿以拳顯神,椿無拳不靈,拳無樁不穩”。所以要通過樁功練習使下盤穩固,達至圓襠堅膝,足膝有勁。太極宗師傅鍾文對楊式太極樁步運動,總結出其特點:“形如籮圈,以腰爲軸,實脚碾轉,出歩落腿猶如猫行,輕靈,沉着,穩固,其若惕也。”行劍走架與太極拳的運動模式一樣,鍵關在于步法和身法。歩法的進返轉換要舉止輕靈5虛實分明。太極泰斗楊澄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一文中指出:“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猫行。”

太極樁歩,不管何種歩型步法,都要注意脚下虚實,做到虚中有實,實中有虛。由虚轉實,或由實變虛,都不可驟變,要逐歩轉換。虛實轉換要做到不知不覺、气定神閑,人不知而我獨知。如後脚上歩,前脚要實脚碾轉,並同時要松腰落胯,虛領頂勁,尾閭正中,全身松沉,轉換過程要像沙漏計時一樣,重心一點一滴從後腿轉移到前腿,其間身驅不可有上下起伏、左右搖擺,重心一路保持松沉向下,做到起脚無須蹬,落地如鴻毛。上步落腿動作均勻,勁若抽絲,纏綿意不斷。通過長期練習,必然使到下盤穩固,足脛堅強,其結果達至圓襠堅膝,足膝有勁,輕靈沉着,協調圓潤。正如太極大師王志遠曰:“動勢之時、以足領膝,以膝領胯;靜勢之前,以胯催膝,以膝催足。輕輕領起,慢慢潜行;全神貫注、氣勢騰挪;神形連綿如行雲,恍若身置太虛中。”

太極劍行劍要求靈巧飄逸,瀟洒利落。若要使劍法運使得當,輕靈圓活,執劍時須注意手輕而堅。劍經云:“執劍在乎便穩、運劍在乎輕健。”故須做到“指實、掌虛、腕活。”這樣才使劍運轉自如,柔而有韌,活而靈動,充分發揮劍術運使流利瀟洒的特點,符合武術諺語:“劍如飛鳳,又似游龍”的要求。

拳諺說:“拳技以眼爲尊”、“眼爲心之苗。”所以太極劍術亦非常注重眼法,要求做到眼到、手到、劍到。行劍走架眼睛須配合劍法,隨着劍指或劍尖的方向平视,瞻前顧后,左顧右盼,柔剛互運隨心轉,達至精、氣、神與身、手、劍內外合一。勁力由脚由腿而腰而手而劍,綿綿下斷,節節貫穿,達至“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藝術。”

太極劍道是一種用全身心去体悟的運動,需要長時間刻苦鍛練和用心去領悟。古語有云:“十年磨一劍。”更重要是練好太極拳打好基礎,拳練得太差,練劍肯定不會好。任何太極劍術都離不開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楊式太極劍亦然,只有循序漸進,才能把楊式太極劍“由着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譚錦池

                                 2011年2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