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硬膜下血肿的基础知识 发生部位 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病因 多由减速性头颅外伤所致。 通常为对冲伤,着力点对侧暴力冲击引起皮质桥静脉撕裂、出血,形成血肿,较少伴有骨折。 临床情况 原发的脑损伤就比较重,当即进入昏迷,不会出现中间清醒期。 2 典型影像学表现 颅骨与脑组织之间新月形高密度影,不跨越骨缝,但可跨越中线,可跨越颅缝,不跨越硬膜附着点。 原因 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蛛网膜无张力,血肿容易向周围蔓延,范围广。 3 少见的硬膜外血肿 双侧硬膜下血肿 下图显示双侧硬膜下血肿,跨越颅缝,但不跨越中线。 等密度的硬膜下血肿 亚急性-慢性期,少量的非常容易漏诊,通过调节窗宽窗位,需要注意脑沟、脑室及中线有无变窄、移位等情况。 慢性硬膜下血肿并钙化 颅板下弧形钙化灶。 慢性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合并外伤后的急性硬膜下出血 新月形低密度带下出血新月形高密度带。 梭形的硬膜下血肿 部分硬膜下血肿呈梭形表现,考虑与活动性出血没有及时散开,对脑组织形成压力有关。 这类血肿,梭形的弧度较为平直,张力不如硬膜外血肿,可跨颅缝,范围较广,但不能越过中线,同时因小脑幕阻拦,不会从幕上侵及幕下。 伤后1小时,左侧顶部血肿略呈梭形,边缘较平直 24小时后复查,血肿散开,呈新月形 本期内容经丁香园影像版相关帖子整理所得,感谢各位战友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版 2. 冯晓源,主编.《现代医学影像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