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汤类方

 醫門熊貓 2018-09-06

大青龙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渍,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解析:此处太阳中风根据其后的病症以及逆证可以认为是伤寒的互辞,为伤寒表实证,可以用麻黄剂。此处“不汗出”可以为本来的病症,也可以是用麻黄汤后因病重药轻而没有达到发汗的目的。汗出不来,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闭郁不伸,郁而化热,扰乱心神而烦躁。属于邪在于表而兼有阳郁化热的病证,故用大青龙汤峻发在表之邪以宣泄阳郁之热,则表寒得解而烦躁得去。大青龙汤是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剂量,加石膏,姜、枣而成。关键在于不汗出而烦躁。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析:此条论述的是大青龙汤的证治及其与少阴证的鉴别。伤寒见脉浮缓,是由于寒邪闭郁于表,阳气闭郁发热,其脉乃由浮紧变为浮缓,同时营阴郁滞所致的身疼痛也因热壅经气不利而变为身重之症。此处身重应与少阴身重相鉴别,少阴病身重乃阴盛阳衰,气血不足所致,故其身重无休止之时,且伴有脉微细,恶寒肢厥,但欲寐等阴寒之象。

    胡希恕胡老认为此处的身重不关乎伤寒与中风,而是由于水气停于表,因水有流动性,故乍有轻时,《金匮要略》“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脉浮而不沉小,就用大青龙汤,因《金匮要略》治溢饮就用的大青龙汤。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溢饮是水溢肌肤,症见“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所以大青龙汤不仅是一个解表清热的方剂,还是发散水气的重剂。

小青龙汤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解析:这一条论述的是外寒兼内饮的证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病机的概括,“表不解:说明应该还有恶寒、无汗、身疼痛等伤寒表实证的见证。因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化升降出入,因此可见很多变症,但究其根源,都是由于内有水饮。所以用小青龙汤散在表之寒邪,内消心下之水饮。从而达到表里两治的目的。

方解:小青龙汤是由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组成。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桂枝可增强宣散寒邪、畅通阳气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温化中焦的水寒之邪。细辛味辛而散,温散上中下三焦的水寒之邪。由恐药物辛散太过,耗阴动阳,损伤正气,故用芍药酸敛以护肝阴,五味子酸敛以护肾阴,使本方有温散寒饮而不伤正气的特点。

    刘渡舟刘老认为在临床使用中若没有伤寒表证,仅有寒饮内停而见喘咳者,也可使用。如《金匮要略》将小青龙汤用于“溢饮”及“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等证。

    在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张老师与武老师喜用小青龙汤治疗,其患者之咳痰由于是寒饮射肺所致,所以其痰之特点为:一是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稀痰,二是咳吐冷痰,并且痰量较多。并且伴有短气,憋闷、窒息之感。

    关于小青龙汤的禁忌症,《伤寒论》没有提到,而《金匮要略·痰饮篇》提到“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这一条论述了小青龙汤的使用禁忌以及误用本方后的变证,以及救治之法。尤在泾:“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对于小青龙汤造成的这种动冲气、拔肾气的后果,不知张老师在临床上如何把握,以及服用小青龙汤的时间。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咳。服汤以咳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解析:此条论述的是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及服药后寒去欲解的表现。“小青龙汤主之”应放在“发热不咳”之后。

麻杏石甘汤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解析:此两条条文都是由于误治之后,出现的邪热不解,内迫于肺,病位仍在太阳,不在阳明,邪已入里化热,故可见口渴、咳嗽、咯黄痰等症,辨证要点在于肺之有无实热,所以其治法是清宣肺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析:301条与302条都论述的是少阴兼太阳表证。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第96条“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此二条不同的是病情的缓急,第301条是“始得之”为病邪初感,此时正气相对较盛,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宣发阳气,治太阳之表热;附子温少阴之里;细辛既和附子散少阴里寒又助麻黄散表寒。而第302条“得之二三日”正气较虚,无下利清谷等少阴里证,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

麻黄加术汤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解析: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以及禁忌。因寒湿闭阻,阳郁不伸所致。表证当从汗解,而湿邪又不宜过汗,故用麻黄加术汤,喻嘉言:“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不可以火攻之,恐湿与热合而反增发热也。

麻杏苡甘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去节半两)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七,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解析:本条论述的是风湿在表的成因和证治。风湿在表,故一身尽痛。风与湿合,湿邪容易化热化燥,由于阳明旺于申时,即日晡。故日晡加剧。病属风湿在表,故用麻杏苡甘汤轻清宣化,解表去湿。方中麻黄、甘草微发其汗,杏仁宣肺利气,薏苡仁祛湿除痹。《本经》记载:“薏苡仁味甘微寒,主风湿痹,筋急拘挛不可屈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