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9:茶纲 (十三) (2013-08-09)

 ppk730 2018-09-08

· 统治上千年的茶觉被扩展

陆羽《茶经》是世界文明史上第一部茶的专著,卢仝《七碗茶歌》是世界上第一个

述茶觉中体觉的诗歌: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今天,体觉的物理图景已经由茶纲中 H 等效性原理和37℃峰值平台给出明证性。

37℃峰值平台介于人体热量有感散发(发汗)与热量无感散发(辐射)的矩形区域。

这是泡泡都可以复现的表象。

下图为典型 H 3+ 茶品(测试用茶为普洱新生茶)37℃峰值平台图 :

2009:茶纲 <wbr>(十三)

测试环境为晴天、微风夜晚,关闭室内空调、风扇,静坐透风椅上,下午6:00晚

为清淡食物。测试时间:从12:00起始,室温:29.7℃,基础代谢体温:36.4℃,

体温值为腋下温度值,测量间隔:5 分钟,OMRON 腋下、口腔10秒快速电子体

温计(标称精度±0.1℃,标称标准室温23℃时恒温水槽中实测检温) ,室内相对

湿度:68%,气压:1008 hPa。

除普洱生茶外,所有茶与茶类,均有视觉、嗅觉、味觉的人的第一目的性,茶性是

的第二目的性。茶出品的时候就已经是合人两个目的性的人工物。一般性茶与茶

类出品就是最佳合人目的性的品茗状态,普洱熟茶有点例外,可以通过人工仓储过

程去除出品时的不良气息和杂味,获得相对醇和的品茗茶觉,但茶性没有改变。

只有普洱生茶例外,茶出品不光具有上述茶品的性质,而且具有茶觉中的体觉,为

持体觉的存在与发展,新生茶牺牲了味觉的品茗价值,无奈保留了新生茶的苦、

微苦与涩底,用人工仓储过程中茶性的改变去除新生茶味觉的无奈,并保持体觉的

维持与增强,达成新的品茗价值,这是普洱生茶能用几十年仓储时间代价获得的对

称性回报。也是唯一的对称性回报。如果未来在茶性改变后没有体觉的存在,那么

演变为只具有视觉、嗅觉、味觉与茶性改变结合的茶品,这与付出的时间代价而言

,相对失落。

因为体觉触动了生命的意义。

· 关于37℃峰值平台

37℃峰值平台是个形象化的说法,便于交流和记忆,它是在一般性自然天气状况而且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利用人体一段基础代谢体温下降(或者没有明显上升)时间段,测试静态人体摄入茶品后的代谢体温图,人与人的代谢规律有所不同,女性还

有特殊的生理周期,考虑这些不同点后,只要是明显高于摄入茶品前基础代谢体温

,并伴随体内温热感、明显的生津回甘,就可以作出这个图,你可能不是37℃为峰值平台底部温度,但是总存在一个底部,这个底部是体内温热感存在而热量处于无

感散发(辐射)的,它明显高于基础代谢的体温。整个过程都有明显的生津回甘。

茶魂的展现是完整的。

至于 H 1-、H 1 、H 1+类茶品,应该是内能在没有爬完37℃坡时,就已经消

耗得差不多了,余下的进入基础代谢。这类普洱生茶只能使用以前经验的数字化普

洱评价体系方式。

理论估计上,37℃峰值平台展开点为 H 2- 开始。

以前我们曾将 H 2 作为普洱生茶收藏价值的起点,现在看来是正确的。


(注:{2011}复杂性视野下进一步认识普洱生茶时,这个论点提高到 H 5 )

· 关于测试茶品

37℃峰值平台的测定需要人体摄入茶品后产生的体内温热感与生津回甘相互配合,这才是茶魂的完整展现,一般散放与干燥气候下的室内散片茶品,已经失去茶品的

仓储状态,茶魂展现不会完备。这在去年底我们就已经知道了,需要通过回仓的人

工手段,恢复茶品状态再进行测试。

· 关于冲泡测试规范

测试用冲泡规范是千锤百炼而成,它不是用茶汤高浓度的刺激性去评价茶品,而是

徐溶解的、不会产生封闭口腔感受器官的茶汤浓度,去感受生津回甘。如果茶品

本身,特别是某些普洱新生茶天然具有高度的强苦、强涩底,那么就采用吸管或其

他辅助的灌入方式,避免茶汤与口腔味觉感受器的接触,如果苦、涩底并不封闭口

腔味觉,那么直接大口喝入即可。一般采用的是测试规范规定的约450cc茶汤。

· 关于测试用水

天然水含丰富的金属离子,金属离子的作用,在群子理论中已经充分说明,这也是

何自然状态的水泡茶好过人工处理过的水,我为寻找适合泡茶的自然水,经历了

一年半的时间,并非易得,自然水是及其重要的辅助环节,人工商品水会抹杀茶性

的展现。

· 关于煮水器

在测试冲泡规范下保持高温的器具,一般使用陶壶,高海拔地区不容易获得高温水

影响测试冲泡规范下茶汤的浓度。我们知道加浓测试中,规定总量内茶汤内含物

浓度不同,影响37℃峰值平台的数据。不建议使用铁壶,铁壶出的水会影响茶性。

· 关于盛茶器

瓷盖碗,没有其他选择。130cc瓷盖碗,投茶量10.5克。

·   关于茶·人·人研究

体觉的获得,一是和茶品有关,不是含高度有序物质的茶品,是无法获得明显、长

体觉的。二是需要人本身长期品茗这类茶品获得一定的敏感性,我曾经观察过 H 3+ 茶品对各种人的反应,不论是少喝茶者还是有十几年喝茶经历者,他们的反应

都没有达到 H 3+ 的预期,这是因为一般性茶品在没有体觉状态下,经络没有得到高效的冲刷、贯通,就我的身体状态和愚笨来说,回想起来,大概是一个一年期的

无意训练,才获得一定的体觉敏感性。不然,到现在也不会发现37℃峰值平台。

由于茶性与归经现象的存在,普洱陈茶的“气”容易被体验到,而普洱新生茶的“气”
需要长期训练(经络的疏通)才具有敏感性。


茶纲到此要告一段落了,现在把散落在各个环节的要点浓缩在这里。


·    极限和局限。我们不能使自然知识尽善尽美。在这个领域,我们别无选择,只

我们能够做得最好的事情--“我们全力以赴”--完全实现,即在一个高度复杂

的世界里,我们的最佳成就或许并不是足够好的。


·    问题增殖。在整个科学中,问题的各种答案总是展开新的问题。


·    理性的困境。在不完美基础上提出的解题方案总是有缺点的;它们本身很可能

不完善的。这就意味着,在我们复杂世界里,人类理性是不能承担任何担保的。


·    全运动是不能作为某种坚固的、可触知的、对感官(或仪器)而言是稳定的东

被把握的。每个特定的理论或对一组具体现象的解释,只是在有限的领域内成立

并且只在限定的范围内和限定的条件下才适用。



·    任何一种给定的事物在原则上是可知的。但是不管在一段多么悠长的时期内全

人类

所取得的进步是多么巨大,也仍然不能达到甚至不能接近关于作为一个整体的

、实

在的、完全的、完善的和无条件的知识。



·    每一个理论都是变化过程中同一物质总体的某种抽象。


·    科学之所以被推崇,是在对现象与规律的描述、解释、预言三个方面所达到的

规范

形态,以在可感知性(经验)、可操作性(实证)上为特征,并从规律的预言(自

然的秩序)、演绎性(数学关系表示的过程可推导与演算)上追求精确性。但

是科

学追求的均一性,一种可以用简单定律演绎出宇宙万物秩序的大统一思想是不

确的。



·    科学的标志不在于它的可证实性,而在于它的可证伪性。这正是科学在理论方

面与

实践方面向前发展的正常景象,将理论不断运用于新问题和新条件之中,在这

些新

应用中发现问题,从而又不断订正和改进理论,甚至带来观念的革新建立一个

全新

的理论。



·    对科学,我们选择它的严谨态度,但是摒弃决定论和还原论,这是生物学和生

命科

学所必须具备的前提。


                                    

  茶纲

·  茶叶是合人目的性的人工物。

·  茶的基本普遍的意义在于让人多喝了水。

·  人类茶觉具有视觉、嗅觉、味觉与体觉,除普洱生茶外,其他茶与茶类合人类
视觉、嗅觉、味觉
的目的性,唯普洱生茶除了相应的视觉、嗅觉、味觉外,以体觉的
存在与发展(并必然伴随茶性
的改变)为目的性。

·  茶的目的性有两个,第一是品茗目的性,第二是茶性目的性,除普洱生茶外,
他茶与茶类均满
足寒、凉或温、热的茶性目的性,只有普洱生茶可以通过人工仓储
达到茶性从寒、凉到温、热的
转换目的性而又不失茶本身的品茗目的性。  

·    生命体系内部的化学反应产生高于环境温度的能级耗散梯度,从环境摄取物

(自由能)通过化学反应

来实现自组织和耗散过程,生命形态的熵流耗散包含了对

物质(自由能)的摄取。


·   在生命形态的发生、维持及演化过程中,能量的耗散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维持一定的温度,使生命在分子和聚合物层次上保持在聚散近平衡的区域。


   (2)远离热力学平衡态,为自组织--有目的地完成生命物质组分的选择聚集

供建立和改变分子间化

学键所必需的自由能。



·     生命形态的产生和维持除了需要保持体系内部的非平衡态之外,它还需要同时

保持体系远离与环境热力学平衡,这一过程通常是通过化学反应抵消体系内部的输

运过程所导致的熵产生并保持与环境的耗散梯度来实现的。


· 经络是水通道

·经络的功能


1.运行气血;


2.濡养组织;


3.平衡阴阳,调整虚实;


4.充皮肤、肥腠理、温分肉、利关节;


5.沟通表里,联络脏腑;


6.传递病邪;


7.决死生,处百病。


·   茶性判据与阴阳分类判据已经获得,归经判据也已经获得。群子理论开辟了一新的研究方向,阴阳五行不再是思辨的产物。


·   “茶气”:定义为茶叶内能,为茶叶中高度有序的物质体。体内温热感为其表象。


     甘是一种综合性的味觉。其物质体我们称为甘序。


     生津:长久的超出一般刺激所产生的大量唾液生成。


     回甘:由生津带出的体内甘序。并由口腔味蕾感受到。


·   “生津回甘”:由喝茶引起的身体反应,大量唾液的生成与循环带出体内甘序并

被口腔感受器感受的过

程。



·   普洱生茶新生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征,就是存在自然

赋予的强大内能

 ,而且在制程、选料前提下,

通过适当人工仓储过程,达成茶性转变,以此作为数十年仓储时间代价的对称回报。(转载时这里做了

修正)



·   仓储时间代价对称回报是人工物--普洱生茶可以让我们去接受并花费长达数十年仓储时间代价的唯一理由。

这个理由可以让我们对普洱新生茶的不良口感弃之不顾,通过人工仓储过程中茶性

的改变达到品

茗价值的提高,而且茶叶内能能得到保持。(这里转载时做了修正)



·   对冲  普洱生茶的鉴别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它的“气”与“津”,也就是“茶魂”,都是过程的展现,如果对冲,无疑会混淆,因此,绝对不能对冲鉴茶。


·   拼配  商业化手段,基于成本也好,基于出品的面相也好,基于出品的目的:满足人的嗅觉、味觉也好,都不是我们关注点。因为不具备我们的目的:“茶魂”

。产业的最大陷阱就在这里。



·    指称  千年古茶园、古树、大树、野生、野放、山头等,凡不具备“茶魂”者

不合我们的目的性,没有意义。 


·   重手泡  重手泡的目的是泡出浓度极高的茶汤,封闭口腔味蕾的功能,愚弄味觉,但在“茶魂”面前,不堪一击。


·   在对称性回报原则下,凡是满足视觉、嗅觉、味觉目的,而不具备体觉的目的性

,都不是普洱生茶的目的性,不论是普洱新生茶还是普洱陈茶。


·    甘序无毛。


      所谓回甘部位鉴别茶产地说辞均为臆想。


·在普洱生茶中,用茶滋鉴别茶质不可靠,仅仅指向现在,没有任何未来的展望。


·苦和回甘没有关系。


·涩和生津关联不大。


·苦涩不是普洱生茶陈化的基础。


·    H 等价性原理: “气”、“津”等价。


·    37℃峰值平台是体觉的重要表象。


·   H 图表解决了茶魂的明证性,甘序无毛破除了许多的谎言,37℃峰值平台解决

普洱新生茶的茶质鉴别、收藏价值,以及普洱陈茶的品茗价值。


·   37℃峰值平台给产地发展普洱生茶产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暗示。


·   对新生茶收藏价值,一切口腔鉴别、山头指称、地域指称、拼配、品牌、包装宣传,统统作古。


·   对普洱陈茶品茗价值,一切品牌、包装、年份、号级指称也好、印级指称也好,也统统作古。


·   关于普洱茶的定义


    无论新生茶与陈茶的茶性如何改变,只要是合人目的性的人工物,而又不失普洱生茶的品茗价值,那么都是普洱茶。


·   关于普洱生茶的越陈越香


    普洱生茶是唯一一个具备茶性从寒、凉转化为温、热的茶类而又不失品茗价值,且体觉的维持与发展是区别其他茶与茶类的重大标志。


    狭义的越陈越香指视觉、嗅觉、味觉在仓储人工工程中演化为新的视觉、嗅觉、味觉,也就是新生茶到陈


    茶:视觉上的汤色转化:金黄透亮到酒红透亮、叶底墨绿到褐黄、铁锈色,嗅觉上的地域香转化为陈香、


    药香,味觉由苦或微苦或不苦、涩、微涩转化为醇和。


    广义的越陈越香则除了上述视觉、嗅觉、味觉的共同转化特性外,体觉的维持与发展为最高阶形式,也是


    普洱生茶新生茶与陈茶品茗价值判断的依据。也是回报对称性的唯一原则。


·   关于普洱熟茶与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不具备茶性从寒、凉转化为温、热这种普洱生茶的特性,不是能在一

个层次上讨论的问题,普洱熟茶虽然前缀冠以普洱之名,和普洱生茶是两类性质完

全不同的茶类,我们不能从普洱熟茶去理解普洱生茶,它们是完全不同性质的茶类


·   关于道普同源


     普洱生茶新生茶与陈茶深刻地与老、黄、易哲学思想维系着。


·    统治上千年的茶觉被扩展


     今天,体觉的物理图景已经由茶纲中 H 等效性原理和37℃峰值平台给出明证性。


·    关于37℃峰值平台


     37℃峰值平台介于人体热量有感散发(发汗)与热量无感散发(辐射)的矩形

区域。茶魂的展现是完整

的。至于 H 1-、H 1 、H 1+类茶品,应该是内能在没有爬完37℃坡时,就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余下

的进入基础代谢。这类普洱生茶只能使用以前经验的数字化普洱评价体系方式。

理论估计上,37℃峰值平台展开点为 H 2- 开始。以前我们曾将 H 2 作为普洱生茶收藏价值的起点,


     现在看来是正确的。(注:{2011}视野下修正为 H 5 )


     加浓测试在37℃峰值平台上的表现,令我吃惊,冲泡规范与加浓规范差的仅仅

起来不起眼的浓度增加,所以对所测数据慎重地反复进行,结果表现的规律是一

样的。


今晚,是在网络上演绎茶纲第50天,也是最后的一天,凌晨12:00开始,我用

静坐四个半小时的时间,静静回忆这网络上50天的日日夜夜,同时再次获取加浓测试数据,茶品和上面那泡测试规范下展示出 H 3+的茶品是同一款茶品。测试环境

基本相同。


2009:茶纲 <wbr>(十三)


这就是多次测试让我吃惊的图表,加浓测试取茶汤前三泡前三杯的三分之二,全取

第四、五、六、七泡

至450cc茶汤量为止。测试规范展现出来的 H 3+评价,加

浓规范展现出 H 4+评价,惊叹优质云南普洱生茶

的强大自然内能。这是目前云南普洱生茶新生茶能百公斤量产的标准茶品 H 图。


我以此图,展示普洱生茶的巨大特殊性及其与其他茶类的重大区别,同时结束茶纲

演绎。


在此向汤甦野、张维波、金日光、牟雪雁四位科学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普洱领域

一线的杨小军、车智屏表示衷心感谢,与你们的交流推动了新思想的产生。



                                丁乔松                 茶纲网络版完成于2009年9月5日。





后记:

我们越过了一座山峰,风景无限美好,遥望远方,还有一座山峰等待我们去奋力攀登,那就是未来的普洱生茶
论。

没有现成的攀登路线,也不知道何时能征服这座山峰,它看起来也像茶纲那样,好
是三条语言就可以描述,

但是,背后的机理也许和茶纲的演绎一样,需要三个八天的理论演绎,无论如何,
它都是我们的一个希望获取
的梦想。

当这一天到来之时,我们可以骄傲地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倾听中国普洱生茶的
声音。

普洱生茶是如此的美好,深深触动了生命的意义。


霸 与 柔

2009:茶纲 <wbr>(十三)


强 与 弱

2009:茶纲 <wbr>(十三)



指称 与 茶质


2009:茶纲 <wbr>(十三)



勐海 与 易武

2009:茶纲 <wbr>(十三)



在经验的数字化评价体系中,图示上的易武茶,从评价断点的选取上,要早于勐海茶,而 H 图,揭示了经验判断的不公正性,源于易武茶的柔美,使得断点提前,

或早截取。(注:截取后来取消了,无需截取,而是看完整的H图)


此图为易武茶正名,柔美的表象下,依然有强大的有序茶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