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颅内狭窄导致的闭塞,取栓后同期支架危险吗?

 仙贝70 2018-09-08

研究背景


与欧美人群血管闭塞病因不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亚洲人群急性大血管闭塞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的ICAS导致的大血管闭塞,仅通过常规的支架取栓,短时间内易发生再次闭塞,通常需额外的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血流重建效果。目前对于取栓后ICAS的血管内治疗策略主要有同期血管成形/支架术(图1)以及动脉应用替罗非班(IIb/IIIa受体拮抗剂)(图2)。目前尚无结论究竟哪种治疗策略更好。为此,来自韩国庆北大学的Dong-Hun Kang等人比较了ICAS导致的大血管闭塞患者取栓后同期直接球囊扩张/支架术与单纯动脉内替罗非班两种策略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发表于2018年6月的《Journal of Neurosurgery》杂志。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A、B两个不同中心经血管内治疗的140例ICAS导致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ICAS定义为WASID标准测量程度≥70%的位置固定的狭窄,排除血管痉挛及血管夹层。所有患者均先行支架取栓或抽吸治疗,而后A中心采用急诊同期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治疗,如术中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再次闭塞,通过微导管注射4–10万单位尿激酶。术后立即鼻饲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而B中心采用替罗非班作为取栓后ICAS首选治疗方式,将微导管置于狭窄近端,0.5mg替罗非班溶于8ml生理盐水,通过微导管以1ml/min的速度注入。替罗非班应用总量一般为0.5-1mg,全部注射完成等待10min后造影,如果狭窄血管的管径或远端血流没有改善,则采用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作为补救措施。该研究比较了两个中心症状性颅内出血(24h后普通CT)、血流再灌注情况(mTICI)、术后24h以及术后3个月(mRS)的神经功能情况。


图1:A,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B,支架取栓一次后闭塞处的严重偏心性狭窄;C,2.75mm球囊扩张后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区域完全恢复灌注,仅残留轻微狭窄。


图2:A,造影显示颈内动脉末段闭塞;B,Penumbra导管抽吸一次后闭塞处的严重狭窄;C,动脉内注射0.5mg替罗非班后等待10min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区域完全恢复灌注,残留重度狭窄。


研究结果


A中心纳入72例患者,B中心68例。140例患者中,大脑中动脉ICAS 87例,基底动脉29例,颈内动脉颅内段24例。两中心总体的血管成功再通率为95%(133/140),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mRS 0–2) 60%,死亡率为7.9%。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为2.9%,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为5.7%,症状性出血仅发生1例。

A中心46例患者采用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26例采用单纯球囊扩张;B中心68例患者中有6例(8.8%)单纯替罗非班治疗效果不佳继而采用了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作为补救措施。与B中心结果相比,A中心患者更倾向于发生蛛网膜下腔型出血(9.7% vs 1.5%, P= 0.063),而两中心的脑实质型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3个月预后及血管成功再通率没有明显差别。A中心4例发生支架后再闭塞,经尿激酶治疗后成功再通;B中心6例经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补救治疗患者中,4例最终成功再通。此外,该研究发现既往卒中或TIA病史是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


此项研究提示ICAS导致的大血管闭塞,取栓后同期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置入)与替罗非班治疗(治疗无效时再采取补救性球扩/支架)两种治疗策略均安全、有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组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广编译,上海长海医院张永巍副教授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