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复梦断云阳网友留言/作者 魏坤梁

 天地虚怀xia 2018-09-09

回复梦断云阳网友留言

回复梦断云阳网友留言

 

作者 魏坤梁

 

       梦断云阳网友于2011423 日在本博客留言如下:

魏老师;我是练陈氏的,我知道陈氏是早期通过猛打,猛甩,猛起,猛落,练的周身节节松开。不知杨氏是通过什么达到的。

回复于下:

梦断云阳网友:

您好!欢迎探讨。对于“杨氏是通过什么达到放松的”这一问题,现在太极拳界许多人都很崇尚形式上的“正脉承传”,因此必须声明我只是太极拳的爱好、研究与习练者,我从来也没有投帖拜过哪位杨氏有血缘嫡系第几代“正脉承传”的弟子为师过,因此我不是杨氏传统太极拳“正脉承传”的第几代弟子,仅仅我爱好、研究与习练的是杨氏太极拳与我得到指导过的老师与杨氏太极拳有关而已。我的几位主要老师中七十年代的第二位汪闻标先生是30年代浙江国术馆的学生。当时国术馆并不是专门传授太极拳,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南拳北腿、内家外家都学练的。杨澄甫先生与他的弟子也没有在国术馆收过弟子,汪老师在国术馆主要也不是学练太极拳,他的太极拳主要是跟杨澄甫先生的弟子与学生学的,因此不属于杨氏弟子,只是杨氏太极拳的一般社会学生而已,主要无非是集体学了一个套路与一些“大路货”的太极拳要领,不可能知道正宗杨氏弟子究竟是怎么练松的,只知道松是缓慢练拳而得到的。七十年代当时百姓的政治意识“投帖拜师”是封建尾巴,当然我与汪老师也只是师生关系,不是投帖的师徒关系。之后我偶尔去杭州有幸能够得到牛春明先生的再传弟子、曾常年在杭州六公园推手的洪雪珍老师的指导;2004年开始偶尔去上海又有幸能够得到叶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老师、再传弟子何基洪老师的指导;2002年又跟本市胡兴龙师傅学练了叶大密先生的弟子曹树伟老师的杨、叶混合改编拳。据有关报导,洪雪珍老师是牛春明先生的主要弟子陈松海先生弟子中的佼佼者;而金、曹两老师的老师叶大密先生是田兆麟先生军队中的同事和早期弟子、杨澄甫先生的挚友和学生,又与孙存周先生义结金兰,得到了杨、孙两氏的很多真传。这些老师与杨氏都没有血缘关系,是否可算“正脉承传”,我也搞不清楚;我也没有向这些老师中哪一位投帖拜师过,当然也不属于这些老师的弟子,仅仅是学生。因此,如果按照“正脉承传”,对于“杨氏是通过什么达到的松”的,我是没有发言权的。不过我认为现在杨氏“正脉承传”的第五、六、七代弟子也未必个个能够准确具体地知道杨氏第一、二、三、四代是怎么练松的。不过从这些老师的言谈中,我的领悟,松也是由缓慢练拳之中得到的。我的体会,处于静态的肢体容易放松,我在本地有一友,他两手掌心朝上向前平伸,手掌翻下腕部可以形成90度,他说这是由静态放松练成的。当然,动态中的肢体也是可以练松的。我在本地另有一友是练通背与赵堡的,是上海通背与赵堡拳家杨邦泰先生的弟子与义子,后来由于我搭线,又成为赵堡王海洲先生的弟子。他向我介绍练通背功夫的一个体会,就是基本功中手臂的无数次猛起、猛甩、猛打、猛落,开始练的时候很有力,手臂的肌肉紧张,练到筋疲力尽时,就会本能地开始“偷懒”,依赖由脚而起的力量来猛起、猛甩、猛打、猛落了,结果手臂的力由背而出,手臂的肌肉和关节反而放松了,还练出了由脚而起的整体劲;而且由于惯性,肩臂的关节都得到了拉伸拔抻。赵堡王海洲先生也是主张放松应该先练抻筋拔骨。他曾明确地对此友和我说:必须是筋骨拉开了再练放松。我只知道其一个训练方法就是静态地练偏马步与劈叉与由偏马步变成劈叉,再由劈叉变成偏马步,反复练习。我觉得这种锻炼对于肌腱、韧带的拉伸确有好处。不过我认为静态、持续的放松所起到的抻筋拔骨的效果似乎比动态还要好,缓慢动作的放松比快速动作的放松还要好,而且不会造成损伤。而猛起、猛甩、猛打、猛落这种剧烈运动在疲劳时可能会造成损伤这在理论上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任何拳术的传承都是带有个人特点的,也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现在的陈氏拳主要是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先生与陈长兴的玄孙陈照丕先生传授的。根据《太极》上有关文章等资料反映陈长兴的儿子陈耕耘在陈长兴逝世后就跟同族的陈有本学拳了。陈有本的拳术由于其堂孙陈鑫(品三)先生撰写了《太极拳图画讲义》而得以以图文的文献形式流传下来,就是现在陈式太极拳的原型。据陈鑫先生在该书中介绍当时的陈有本是族中拳术水平与声望最高的,故而陈鑫先生没有跟自己的嫡亲祖父陈有恒学拳,而是跟自己的堂叔祖父陈有本学拳。个人水平觉得在拳理、拳法、要领方面,陈鑫先生介绍的太极拳与杨氏所传的陈长兴所传授的太极拳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如都重视“柔”,因此,陈有本所传的拳是不属于刚猛暴烈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尤其有一些基本原理如“五阴五阳”、“不可稍让”等与王宗岳的拳术思想、杨氏老谱的拳术思想是相冲突的。陈照丕先生在他的《陈氏太极拳汇宗》中说明他学拳是“从祖品三公”。然而,陈发科与陈照丕先生都是陈长兴的嫡亲后裔,他们的拳术中应该有其嫡亲先祖的遗传。陈照丕先生的《陈氏太极拳汇宗》应该是反映了陈氏太极拳当时如何练拳的情况。洪均生先生于1930年拜陈发科先生为师,于1989年出版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李经梧先生于四十年代初拜陈发科先生为师,梅墨生先生的《大道显隐》反映了李经梧先生很多拳术思想,也反映了顾留馨、沈家桢先生的《陈式太极拳》,其实李经梧先生也是该书的作者之一。同拜陈发科先生为师的李经梧先生的师弟冯志强先生也出版有《陈式太极拳入门》。应该认为洪均生、李经梧与冯志强先生的这些著作都是力求阐述清楚陈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要领的,反映了三、四十年代陈氏太极拳正宗的练法。可是我没有在这些著作中发现学练太极拳的早期有猛打,猛甩,猛起,猛落这种练周身节节松开法的。我通过对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杨氏老谱、近代杨澄甫先生与其弟子们著作的学习,对上海、杭州等地老师教导的领悟,教拳的第一天就要求学生务必“放松、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力求达到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说的“动犹静”,而且以后每天、每一个拳式和每一个具体动作都这样反复强调,对于喜好武术的学生则同时教推手,当然这种推手是郑曼青先生所说的由“学吃亏”而渐渐能够“得便宜”的推手。由这样的练法使得学生松下来,因为太极拳不仅仅是抻筋拔骨的松,而是能够使得别人“终不得力、处处落空”的松。事实是这样教学对于真切地体会到松的好处和重要能够事半功倍,是提高太极拳水平的捷径,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太极拳理法的。当然,我的太极拳水平仅仅是小儿科而已,以上漫谈仅仅是个人的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参考价值,不当之处还望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