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原指经验用方,今特指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此说乃相对于宋、元以后所出现的时方而言。类方,则是指在药物组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方剂集合,意在将用药相近的方剂同类相附,从而研究每类方剂的学术思想和用药变化。 桂枝汤为“群方之祖”,《伤寒论》398条条文,涉及到桂枝汤的竟有三十多条,仲景用桂枝汤加减化裁,衍生方剂多达三十多首,故而笔者将桂枝汤类方又分为五小类,分别论述。
本文为温通心阳类,本类方剂或重用桂枝、或减去芍药、或直接以桂枝甘草配伍为用,治疗心悸、奔豚、胸闷诸症,取桂枝温通心阳(胸阳)定悸,平冲降逆之功效。 桂枝加桂汤 | 脉证: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 病机: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 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5两 芍药3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八篇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 桂枝去芍药汤 | 脉证: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等。 病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方药:桂枝3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脉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或无汗,胸满,脉微。 病机:表邪不解,胸阳损伤。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3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附子1枚。 |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 桂枝甘草汤 | 脉证:心悸,欲得按。 病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4两 甘草2两。 |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脉证: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方药:桂枝1两 甘草2两 龙骨2两 牡蛎2两(自拟方歌:桂草龙牡) |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 | 脉证: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病机: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方药:桂枝3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蜀漆3两 龙骨4两 牡蛎5两。 | 112、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 脉证:肺痿,吐涎沫。 病机:胸阳不振,气不布津。 治法:温肺散寒,润燥除痰。 方药:桂枝3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皂荚1枚。 |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 脉证:心下痞硬如杯如盘,浮肿,手足逆冷,身冷恶寒,骨节疼痛,四肢麻木不仁等症。 病机:脾肾阳虚,阴寒内聚,停于心下。 治法:温阳散寒,宣散水饮。 方药:桂枝3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麻黄2两 细辛2两 附子1枚。 | 十四篇3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
▽原创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