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伟专栏 | 《伤寒论》讲稿1.2.4

 为什么73 2018-09-12

王伟专栏 | 《伤寒论》讲稿1.2.4

原创: 王伟 灵素真要 今天



灵素真要』第122


|||导读:病人所描述的任何一个症状,我们通过他的表达形成取象比类的思维



(摄影:老严)


所以我们说,那么我们就要形成取象比类思维的时候,来个病人,怎么不舒服?当他描述一种不舒服的时候,你形成那种取象比类的思维,你感觉,怎么不舒服?哎呀,我这个不大愿意吃饭。你看,他这一说你就是知道,哦,这是气在这里郁着,对吧?另一个病人来说,怎么不舒服?“哎呀,不愿意吃饭啊”,你看,这个不愿意吃饭肯定就不是我刚才说的少阳病那种不愿意吃饭,少阳病的不愿意吃饭一定是伴随着气郁到里头,怎么不舒服?“我不愿意吃饭,吃饭没胃口,看着鸡鸭鱼肉都没胃口,愁得慌,哎呀,这个世界怎么这样?”,这个就是少阳病,包括他说话语气。那么这个情况呢?包括很多很多,你比如太阴病不愿意吃饭,他的“腹满而吐,食不下”,他会不愿意吃饭,他是腹满而吐食不下,他是咽不下去,那么他这种状态是什么?是气收不回来这种,他会怎么说?他会表现各种,“怎么呢?”。“哎,吃上饭就难受,不愿意吃饭,见了饭吃上饭就难受,你看,他是不愿意把这个饭吃下去。因为他吃下去之后难受,


当然每一个症状,任何一个症状,你通过他的表达形成你的取象比类的思维,那么他不管描述什么症状。你都知道这个病人就是少阳病,这个病人就是太阳病,这个病人就是厥阴病,因为你形成一个思维,就是你形成这个思维之后,你感觉他气在哪郁着?是在这郁着,是在这郁着,是在这郁着?他总会有一个点郁着,他没有一个点郁着,他不可能得病,当你感觉到他在哪个点郁着之后,那你就确定哦,这个人就是什么病?然后你再,这样你感觉到了,你通过取象比类思维感觉到之后,你再通过一个摸脉来确定。


如果你总是取象比类的时候,有时候吧,人啊,容易哪天心不静啊,或者什么,我就说为什么脉诊是个巧?就即使你心不静,有一天你实在心烦的慌,或实在没有耐心听你在给我唠叨,或者实在是感觉不到你到底在刚才给我说个啥事?我也感觉不到你到底什么状态?那有没有个巧妙的方法,在你的觉知力不够那么强的时候,依然能够诊断出六经病来呢?


当然有了,就是脉诊,所以脉诊是个巧,而且脉诊也就相当于,我们反反复复说就相当于,古代人是知道什么时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他为了明确知道哪天是春天,他必须要运用一个历法,历法是非常公正的,他永远不会改,到哪天是冬至,冬至就冬至了,它不改,那么你必须得要熟知历法,然后你才能会天象,才能懂得很多,才能懂得很多知识,那么这个历法,就是有一个法则的历,那么我们在中医的诊断当中,就是脉诊,所以我们看整个张仲景的诊法,就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


他辨某某病,这病人一描述,就知道什么什么病,什么什么脉,什么什么证,我该怎么治疗,当你形成这种思维,你感觉,就是这样思考的,不需要别的思考,不需要绕个弯,千万不要绕弯来思考,一绕弯来思考,就离张仲景远了,千万不要说太阴病就等于脾虚病,脾虚病我该怎么治疗,然后我就用小建中汤,不是的,不要太阴病等于脾虚病,脾虚等于或者理中汤,而是,太阴病就是太阴病,他脾胃问题,我嘚换个脑子思考,我得模拟一下李东垣的思考才能知道他到底脾胃虚不虚?如果我用张仲景的思维来思考的话,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来思考的话,我体会不到他的,我就知道,我的概念里没有脾虚的概念,因为张仲景所有的名词当中,并没有脾虚这个名象,并没有这个概念,他只有脾约,没有脾虚,那么你确定他不是脾虚,不管是不是,这人就太阴病,太阴病我就给他开什么方?我就开理中汤,所以这就是张仲景的一种脉诊法,诊断方法。


我们张仲景这个脉诊还没讲完,张仲景脉诊还有一个关键点,我们也是未来要反反复复聊的,就是我们还要感受几个象,除了六经象之外,还需要感受风寒湿燥火,这五个象,我们不要感受多,我们需要感受两个象:风和寒,天地当中不外乎有风和寒。我们说什么叫风寒?就是我在这个地方,比如说我在少阳病我虽然郁着,但是呼呼呼,我总是往外呼这个气,总是往外呼。但在这个地方郁着,呼,那么就风代表着疏泄象,寒代表着拘紧象,就是世界万物,世界当中,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先把这个结论先给他说一下,什么张仲景的什么思维?张仲景就是看病怎么看?就是看你这个当下这个病人,得的病是春天的风特别大,刮风象?还是春天的受寒象,你看这个病人到底他郁到底下的是中风象还是中寒象?所以你看张仲景六经皆有中风伤寒,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都有,就说他是要看到是你到底是在这个季节的什么象?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我们说天地当中无数的变化的根源,一切变化的根源,不外乎四季加风寒湿燥火,再没有别的,就这些东西,那么我们说人之所以得病的变化,不外乎就是六经加上风寒,当然风寒基础上再加上,有没有湿?有没有水饮?有没有其他的病理产物?也就是这么些变化,也就是我们必须得要明确的,通过感受,感受到这个病的风寒,比如说什么叫风?什么叫寒?风就是一种疏泄象,是种开泄状态,是种气,大家知道刮风的风的感觉吗?就是呼呼的风,就是穿堂风啊。跑跑跑。那种风的象,什么是寒?寒是紧,是不通,这个气被束住了,气被拘紧得要死,所以就是寒。那么这就是风寒,


我们今天还要在继续开始学习《伤寒论》正式条文之前,我们还要把张仲景的脉法做一个比较重要的梳理,张仲景的脉法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说一个是六经脉法,人迎气口脉法,刚才还要知道一个到底是不是中风?中寒?就是六经当中是中风了?还是中寒?是有没有风寒湿燥火?有没有这些东西?我们说张仲景的脉法,大家翻到这个《平脉法》,我不确定是《平脉法》还是《辩脉法》,我翻到这页再告诉大家,《平脉法第二》,第八页,这个脉法,还有几分钟我看这脉法能讲完吗?这个脉法得讲到下一节课,咱们先介绍一下这个脉法,这个平脉法,很多人说这个平脉法,大家看了这个平脉法,我给大家念:“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这个字应该是盲,要是发明的话就不押韵了。“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这个东西,这条文在哪呢?很多人说这段到底是不是张仲景说的呢?


我现在我几乎可以百分之百肯定,这个段不管是不是张仲景写的,但一定是张仲景的脉法。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段在哪有?在《脉经》当中,大家知道王叔和吧?王叔和和张仲景。他两年代差的不远,最多差五十年,也就五十年左右吧,也不一定能不能多出五十年。反正可以肯定的一点,卫讯是张仲景的徒弟,和王叔和是好朋友,也就是说王叔和对张仲景是非常了解的,很多人甚至说王叔和是张仲景的徒弟,这都有很多说法,我们看王叔和的《脉经》,《脉经》是什么呢?《脉经》整一本书收入了上至黄帝,下至最后一个医生是谁?华佗,就从黄帝到华佗这段时间所有的脉书,王叔和不管认为是对和错都把他引用过来,当然有的脉书很细有的脉书很粗,反正他认为的脉书都引用了,为什么?因为他认为,王叔和贡献最大就在这,他认为理论和临床的关键的搭接点就在脉上,然后现在的就是王叔和所在的年代,,有理论的经典,就《黄帝内经》之类的传下来了,有很多的时方,因为那个时候方很多啊,大家知道,方永远比理论多,因为方谁都能创,你也能创,我也能创,大家都能创,方是多得很,那么在理论和方之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能够让你有效的指导方,那就是脉,而且在王叔和看来,在他那个年代时候脉诊已经出现了混乱,王叔和在梳理的序言里就说,“谓伏为沉”,埋伏的伏为沉,就是实际上脉诊里伏脉和沉脉是两个脉,他俩没有任何关联性,埋伏的伏,咱们现在就是“谓伏为沉“,就是我们现在认为更伏是沉,更伏就是更埋伏下来是沉,实际上伏不等于沉,所以王叔和认为当时的脉学已经出现了混乱,所以他要把这个脉学重新进行一个梳理,所以说作为一个太医,王叔和是个太医,他的关注点是非常高的,他的眼光是非常高的,所以他的《脉经》当中收录了很多很多的脉书,上至黄帝,很多很多,他里头有一卷,就写的仲景脉书,仲景脉,他注释是仲景脉,而仲景的脉法,就是我们这段平脉法,“问曰,脉有三部阴阳”,跟这个一模一样,可以说这两个之间一定是有一个是抄的。也就是说王叔和里头有扁鹊脉法,你看王叔和说扁鹊脉法是什么呢?这一点我们要反过来验证我们刚才说的事,王叔和说扁鹊脉法,六经脉就是我们说的那个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他把尺寸俱浮太阳受病就归到扁鹊脉法,他一般都写扁鹊脉法,华佗仿此,就是华佗也是跟他一样的脉法,跟扁鹊是一个脉法,但是你看,到张仲景,他就说:右灵枢素问张仲景,就是《灵枢》《素问》张仲景,他认为是一个脉法,所以在他这里头仲景脉法,跟华佗脉法,扁鹊脉法是分开章节的。华佗脉法和扁鹊脉法,他认为扁鹊脉法是一系列的,那些脉法我很多都看不懂,非常多名象我都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意思?这个脉法这样死,那个脉法那样死,只能感觉“这个不懂,这个说的啥事?”,而且如果说我们在用那个扁鹊脉法来看的话,扁鹊淳于意都是采用共同的脉法,而张仲景,仲景脉法,就在后边单独提了一条,就是我们说这个脉,我们先知道这个是仲景脉法,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仲景脉法和麻黄汤。还有一分钟讲不完了


(特别感谢  黎木养 编辑整理)

欢迎转载,敬请标明出处及作者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