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4.小儿低热

 昼三夜二205 2018-09-14

324.小儿低热

[概念]

小儿低热,是指小儿体温波动在三十七点五至三十八度之间而言。常伴有纳呆、乏力、神疲等症状。

本症,在《诸病源候论》中称'温壮',《证治准绳幼科》解释谓:'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古代医籍很少把小儿低热列为专条论述的,但近年来小儿低热并不乏见,为便于临证鉴别,故作专文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邪留肺卫低热:长期低热,温温然其势不盛,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干咳少痰,舌红,苔薄白,脉数或浮,指纹浮红。

温热蕴结低热:低热缠绵,虽得汗暂解但继而复热,且午后明显,兼见纳呆呕恶,便溏尿少,渴不欲饮,舌红,苔腻,脉濡数,指纹隐隐内伏。

食滞脾胃低热:身热不扬,午后较着,脘腹胀满,嗳腐,不思饮食,恶心欲呕,大便溏薄臭秽或秘结,舌苔垢腻,脉滑实,指纹紫滞。

疳积低热:低热不退,体质羸瘦,毛发枯槁,目无光彩,喜睡懒言,口馋善饥或不食呕恶,大便或秘或溏,腹胀可触及痞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浮露,淡细滞。

气虚低热:低热多汗,活动加甚,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胖嫩,边有齿痕,少苔,脉弱或浮大,指纹淡红而浮。

阴虚低热:午后身热,或骨蒸渐热,颧赤盗汗,口燥咽干,口渴饮水不多,大便偏干,轻者只感面部烘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鉴别分析

邪留肺卫低热与湿热蕴结低热:均与外感邪气有关,但邪留部位不同,所以表现亦异。前者多由外感风邪失治,以致余邪留滞肺卫,郁而作热;后者多因感受暑湿之气,蕴结三焦,熏蒸而作热。前者多见于冬春季节,后者好发于夏秋之时。其辨证关键为:邪留肺卫低热,温温然其势不盛,微恶风寒,兼有鼻塞流涕,干咳少痰,指纹浮而红等;湿热蕴结低热,缠绵日久,出汗暂缓但继而复热,伴有纳呆呕恶,便溏尿少,指纹隐伏等。前者治宜疏风解表,可选用银翘散;后者治宜清化湿热,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食滞脾胃低热与疳积低热:二证皆属虚实夹杂证候。但前者为实中夹虚,后者为虚中夹实。食滞脾冑低热,常因乳食不节,或多食生冷肥甘,致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食滞不化,郁而作热;疳积低热,则系喂养不当,断乳过早,偏食异嗜,过食肥甘,或素禀脾胃虚弱,健运失职,乳食内积,久之成疳,耗伤气阴而发热。临证鉴别,前者身热不扬,午后较甚,并有腹胀,嗳腐、大便臭秽、苔垢腻等食滞症状;后者低热不退,兼有发枯、羸瘦、无神、腹有痞块等疳积症状。在治疗上,前者宜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后者宜消疳健脾,养胃和中,方选消疳理脾汤加减。

气虚低热与阴虚低热:均属虚热范畴。但阴阳性质不同。气虚低热,多系素体虚弱,后天失养,元气未壮,或它病之后,伤及中气,阴火浮越而发热;阴虚发热,多因热病伤阴,消耗津液,阴不敛阳而发热。或素体阴虚,每遇外因扰动而生内热。气虚之热,倦怠懒言,动则全身发热,并有气虚之脉证;阴虚之热,午后明显,颧赤盗汗,口咽干燥,脉细数。前者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后者治宜养阴清热,常用方为秦艽鳖甲汤,或清骨散等。

[文献别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上》:'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

《幼科证治准绳发热》:'温壮与壮热相类而有小异。一向热不止是壮热也,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

《蒲辅周医疗经验》:'外感发热病,治疗失当,将息失宜,或体质素虚,往往导致低烧。''久患内伤低烧有气虚、血虚之分,属气分者多,而属血分者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