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高效课堂,那就是低效课堂。人们常常为低效课堂所贴的一个标签就是“满堂灌”,似乎“满堂灌”的课就不是好课,“满堂灌”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于是乎我在想,如果说“满堂灌”的课不是好课,那么,“满堂问”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练”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动”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学生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如果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课是好课,那么,一根粉笔上下来的课是不是好课?如果说学生热热闹闹的课充满了启发是好课?那么教师娓娓道来、绘声绘色的“一言堂”也给学生带动了启发又是不是好课?等等。 其实,教无定法。什么课堂是高效的课堂,这没有刻板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要求,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艺术是人的艺术,人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复杂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不确定性,因而课堂也充满着很多变数。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因校制宜,因班而异,因人而变,因情况而定,绝不能机械套用什么所谓的模式。 1、高效课堂一定是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师生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也决定着课堂是否高效。师生关系好,教育很可能是成功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师生关系糟糕,教育就一定是失败的,课堂必然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从根本上来说,师生目标一致,应该是很好的合作者,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关系,课堂氛围和谐,其乐融融。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师生彼此崇拜,培养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种关系所架构的课堂一定是高效课堂。 2、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学生喜欢的课堂一定是有用、有趣、有效的课堂。 有效,就是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学生们无论是在知识的,能力的,还是在情感的,思想的方面,都有收获。 如何才能达到“有用”?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良好的素质及人文情怀的培养。 如何才能达到“有趣”?语言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3、高效的课堂一定是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动”起来的课堂 眼、耳、脑联动,口、手、脚齐动。在“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在“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在“动”中,学生的好奇心,展示欲得到满足,自信心、自尊心得到尊重,责任心、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得到培养。 北京一名后进生转学到杜郎口后,曾这样描述:“你看我们上课多自在,走来走去,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可以倾听也可以分享,简单的问题自己就能学会,稍复杂的问题在小组内也能解决,剩下难的问题,听听同学来讲解,感觉特别受用,老师偶尔的插话,我们都特想听……” 4、高效课堂一定是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的课堂 在上世纪90年代,山东十几个校长跑到辽宁盘锦去听魏书生老师的课。校方很热情,把他们安排进教室,坐在后面,等着魏老师上课。校长们想,今天终于如愿了,看看魏书生的课有多厉害!上课铃响了,魏老师走进来,一句话没说,只是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瞧瞧这个,看看那个,时而嘀咕几声,时而交流几句。校长们沉不住气,跑到跟前去看学生在干什么。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讨论,写写画画,一会儿下课铃响了,魏书生悄悄地走出了教室,学生还是该干啥就干啥。 我以为,教师无为而为,不讲而讲,这才是好课的最高境界!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 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把自己当学生,把学生当自己,把学生当学生,把自己当自己。特别是具有学生立场、儿童立场。 5、高效课堂一定是充分开启学生动力的课堂 传统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从而导致人们在内心里总是不相信学生,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本应由学生本人完成的学习任务。 有一个寓言故事可以来类比我们当前的教学:有人送了一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4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动带动汽车的运动。 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的学习不能自己进行,非得要老师去代劳不可,这就恰如那个把汽车绑在马后面的印第安老人一样,他不知道汽车是有动力的,是可以自己运动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拥有的学习发动机,自我发动,主动奔驰,而不是靠马拉着汽车跑。 6、高效课堂一定是为学生未来人生负责的课堂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我想套用龙应台的话说:“教育并非仅是知识教学,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分数的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低分感到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教育就在日常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 高效课堂不是只传授知识、只迎合考试要求的课堂。高效课堂也不是指单位时间完成了多少学习任务的课堂,而是要看教师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关注了学生的生活,要看教师今天的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未来幸福人生做了多少准备,奠定了多少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课堂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理想课堂上的教师表现出的不是“蜡烛燃烧”、“春蚕吐丝”的凄苦和无奈,他们会因为创造性设计而对未来教学充满渴望,会因为教学中的创造和超越充满欣喜,会因为在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收获和进步而欣慰。在这样的课堂上,看到的不仅是教师的智慧和激情,而且是教师生命成长的滋滋拔节,教师个性的充分张扬和释放。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8、高效课堂一定是开放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大多是封闭的课堂,封闭的课堂是控制之下的秩序井然,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森严的等级划分。教师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师道尊严。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课堂精确得像仪表,封闭得像潜水艇,这样的课堂无视生命的丰富多姿,只不过是工厂车间在校园里的一种复制罢了。 “以生命成长为中心”的课堂是开放的,这种开放一方面体现在教育价值的开放,它追求课前预设目标与价值的实现,但同样重视课堂上随时生成的其他价值;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学习者。他们不仅表现出对学习知识的热情,更表现了在学习过程中被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开放的课堂不仅是对教育教学价值多样性的追求,更意味着课堂向所有人打开。就如同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所例举的那样,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热心人士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一起进入课堂,共同合作探讨。(汤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