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创新”的核心价值应是什么?
原创 2017-05-16 中国教育学会
李烈,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回答“管理创新”的核心价值之前,需要先厘清楚“管理”的核心要素。
管理,包含有主体五要素:人、财、物、信息、时空;还包含过程六环节:管理规则的确定、管理资源的配置、目标的设立与分解、组织与实施、过程控制、效果评价。
这些都是“管理”的基本构成。在这众多复杂的构成中,什么才是“管理”的核心要素?
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核心要素主要体现为一个字:“人”。人的能动性,人的创造性,使“人”成为决定管理成败的核心要素。正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我十分赞同“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的核心应从学科教学转向育人能力”的观点。
人,是万物之灵,也是万物之长。抓住了人心所向(解决了动力问题),抓好了人的基本素质(解决了能力问题),就是管理之大成。从这个角度讲,作为管理者,无论你是一校之长,还是一位中层管理干部,还是一位普通老师——仅仅是被称为“孩子王”的管理者,只要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推进工作,那么脑子中一定要有“人”这个概念。
尤其,在决策时,一定要把“人”放在最中央:要关注 “人”的需求(即起点)、“人”的感受(即过程)和“人”的走向(即目标与终点)。“人”的需求即管理的起点,“人”的感受与管理的过程息息相关,“人”的走向即管理的目标和终点。
很多研究发现,很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者,都无法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因为“领袖”不仅要能“懂真理”“尊重规律”,“领袖”必须要拥有“能与人亲近”的能力和特质。包括对“人”的觉察力,对各种各样“人”的包容、接纳等重要的亲和特质。
这就提示我们,管理不应只是冷冰冰的科学、规律、制度,优秀的管理需要温暖和关怀,受欢迎的管理者应会微笑、会倾听、会共情,也会问候、会协商、会变通,甚至会玩闹和会幽默,而不仅仅是威严、不仅仅是不折不扣的公正。
哪怕我们先天的性格特质并不倾向于“感性”,但要想做好管理工作,需要学习去接受、包容甚至欣赏“人”的“感性”。
与此相关联,“管理创新的核心价值”就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发展”!
学生管理创新,就要服务于学生发展;教师管理创新,就要服务于教师发展;课程管理创新,就要服务于学生发展;文化管理创新,就要服务于师生发展等等,以此类推。教师发展的一个根本目的也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归根结底,所有管理创新的核心价值应体现在: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这是在我们满满地头脑风暴后,需要坐下来静静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出现一个又一个创新的点子、创新的念头、创新的举措和创新的实践的时候,这个“创新”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深入下去,其衡量的核心指标就是: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如果很小,甚至几乎没有,只是用了一些新名词,只是调整了所谓的结构,只是换了一些新的素材,那么这个“创新”不如不做。如果某些创新,轰轰烈烈、眼花缭乱,但细推敲之下,不但看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还因此增加了学生、家长的负担,甚至制造了混乱,使学校和教育变得更加无序,或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那么这些“创新”应被坚决地摈弃!只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管理创新,才有意义和价值。
这与“教育管理,服务于教育目标”之说是相呼应的,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使效能最大化。教育的效能集中体现为教育目标。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主要体现为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大特征。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不仅体现在学科素养或者学科思维、学科方法论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做人的基础素养方面。所以小学阶段,育人是最重要,育“人”的思维品质和德行品质,而不是知识。
小学教育的综合性,主要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以及社会问题解决需求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多一些学科融合,多一些指向问题解决的综合课程设置与训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良好适应未来社会,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小学教育的选择性,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选择的能力和智慧,以适应未来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对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与自主精神——这些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品质。
所以,“管理创新的核心价值”,在小学阶段,还可以更具体、细化地被追问为“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基础素养、综合素养和选择素养的发展?”这也应成为我们后续开展管理创新实践时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