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界视窗】课堂:有待开垦的育美沃土

 天下知仓 2018-09-17

导读: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优化美育课程资源配置”“开齐开足美育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结合”“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等来全面加强美育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基础十分薄弱,具体表现在:相对重视音乐、美术等美育骨干课程的实施,而忽视其他重要渠道育美,窄化了育美渠道,严重影响了美育效果。特别是普通中学,由于升学压力大,全面推进美育工作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下,推进美育工作只能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鉴于此,除继续加强音乐、美术骨干学科课程等外,将所有学科课堂作为育美的主渠道无疑是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务实选择。 

课堂审美、美感、育美资源

课堂既是育美的主阵地,又是有待开垦的育美沃土。课堂蕴含着丰富的育美资源有待大力开发。

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至今没有权威公认的“定义”。《意见》中把美育界定为审美教育。因此,本文只讨论课堂教学中审美、与审美密切相关的美感、育美资源三个问题。

审美即对美的判断和欣赏。课堂上的审美可理解为:师生在课堂上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和欣赏。这种判断和欣赏会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并温润他们的心灵等。

美感是人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课堂上的美感则可理解为:课堂上师生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师生的一种感动,是一种此时师生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

资源是指某一领域中拥有的素材及开发素材所拥有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等各种要素的总和。本文中的育美资源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自己创生和开发教材中育美素材所形成的使学生能够进行审美活动的资源。

 

教师课堂教学中育美资源的创生

在课堂教学中,除其他方面外,教师也应创造课堂美。教师应创造出课堂中美的事物、氛围,并引导学生欣赏美,引发学生的审美活动,以引起学生的美感,最终达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一)教态美

课堂上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教师的教态。教态是教师创生课堂美不可忽视的要素。

首先是服饰美。教师洁净、整齐、淡雅、合体的服饰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明快感。具体体现为几类和谐:职业与服装的款式和谐、体型与服装的样式和谐、肤色与服装的颜色和谐、所教学科与服装的样式和谐、教学内容与服装的选择和谐、时令变化与服装的更换和谐等。这样,学生往往会被教师这一身与体形、身份、教学环境和谐,庄重而不华贵的服饰所感染。

其次是动作表情美。课堂上,当教师娓娓讲授,或与学生和蔼对话,或娴熟操作实验时,语言动作从容不迫、沉稳协调、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并不时向学生传递友好的肢体语言,会给学生一种和谐、安稳、柔媚或秀雅之美感。当触及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等激动人心的内容时,教师容光焕发、情绪激越,动作有力相伴,表现出粗犷、刚健的特征,会给学生一种崇高壮美之感。这些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语言美

毋庸置疑,即便在现代教育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仍靠语言。

首先是语言的节奏美。节奏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力度强弱有规律的变化。在自然和生活中都存在着节奏。如,昼夜交替、音乐舞蹈之中都存在着节奏。“而节奏主要见于声音……”教学语言节奏尤为重要。当教师语言节奏与学生思维、情绪变化的节奏一致时,就能使教师和学生的身心一起律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学生徜徉沉醉于课堂学习中。反之,教师毫无文采的平铺直叙就可能催眠学生,使其昏昏欲睡。

课堂教学语言的节奏主要有三种变化:一是先抑后扬,由低沉逐渐转入高昂,主要用于对感情由低潮逐渐发展到高潮的叙事或解析等;二是先扬后抑,主要用于对低沉、悲伤、凄凉事件的描述和解析;三是抑扬顿挫交替,这类变化应用最为广泛。在这三种节奏变化中,往往低沉时语速变慢,高昂时语速加快。语速疾速变化产生的新异刺激,能引起学生情感起伏的丰富变化,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其次是语言的幽默美。列宁曾对高尔基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这里所说的幽默是指教师应用诙谐、机智的语言或动作来表达某一事物,而引起学生会心微笑的行为。教师的幽默能起到化别扭、对立、尴尬为融洽、和谐、友好的作用,能寓善意的批评于会心一笑之中,能使学生产生轻松、快乐感,从而使其心情愉悦,进而为课堂带来美感。

最后是语言的诗意美。本文把语言的诗意理解为语言雅致,有韵味,有寓意,耐人回味。教师语言富于诗意,能使课堂显得清新高雅,能给学生带来愉悦感,能熏陶学生雅致的情趣和气质等。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讲世界观时,信手拈来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既使学生从情境化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了世界观的含义,又让学生享受了诗中的美景,收到了诗意熏陶的效果。又如,初中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这几种物质时,引用明朝于谦的《咏石灰》诗,不仅增强了学习知识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人品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三)结构美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所谓结构美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搭配和排列合理或处于最佳状态。课堂教学的各组成部分搭配和排列如果达到最佳状态,一定能够呈现课堂结构美。

首先是不同教学形式变化美。课堂教学中,教师间隔一定时间变换教学方式,能给学生以新异的信号刺激,使学生不陷于枯燥,不分散精力。如,讲授、设问、练习、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适时变换,交替进行,学生就容易保持兴趣,体现了教学形式变化之美。尤其是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中创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新情境,更能给学生带来愉悦,是教学形式美更深刻的体现。

其次是留白美。国画艺术讲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讲究计白当黑。中国古诗词讲究空灵。这些对课堂结构设计应虚实结合很有启示作用。课堂应有实有虚,方能空灵。“实”主要是指以教师讲解或引导为主的活动,“虚”主要是指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特别是独立思考为主的活动。如两者兼有且时间比例分配恰到好处,则既能呈现学生独立深思的神奇功效,又能体现教师点拨的精彩,使学生处于悱愤状态,体验收获的兴奋和愉悦。

(四)融合美

“融合是指若干种不同的事物互相渗透,合为一体。”融合美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把有关不同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和跨界的综合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际生活中有些结构完整的知识或事物,由于受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的限制,或为了学生学习的方便,或从学科需要的角度等考虑,被肢解或分散在不同学科教材中。其中有很多知识内容,彼此之间如不进行有机整合或融合,则他们就是彼此孤立而缺乏应用价值的,或是枯燥乏味而令学生学而生厌的。如果融合,就能显现神奇,就能令学生耳目一新、怦然心动,学生遇见通过融合创设的美妙情境,就感到赏心悦目,并乐于探究。

(五)机智美

机智主要指人的脑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教师的机智美是指教师面对课堂突发事件迅速而机智地予以解决时表现出的一种思维灵动美。教师的机智美是其重要的思维品质之一,是提升课堂美感的必要要素。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审美情操在此过程中必将得到很好的熏陶。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日益便捷,课堂上教师遭遇学生提出预料之外的问题的概率就越来越大,这就更加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如果缺乏教学机智,可能常处于尴尬之中,长此以往必将有损教师的美好形象。反之,如果教师面对这样的危机能迅速恰当地处理,则会令学生叹服。

(六)创造美

“创造指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新方法、新理论、新事物。”[8]创造美是指创造出的成果引起人喜悦的情感。

由于劳动者进行自由创造,“……并且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所以,“美就存在于人的劳动产品中”。这些美的劳动产品,能普遍地引起人喜悦的情感。

这里的创造美是指教师把自由创造所形成的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喜悦的情感。课堂教学的诸多方面,教师都可以进行自由创造。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氛围等,无不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的创造。当教师把创造的成果用于课堂,才能给学生带来清新、惊叹、喜悦,使学生精神振奋,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材中育美资源的发掘

课堂上的育美资源,除由教师创生外,各学科教材中也大量存在着。

(一)对称均衡美

对称均衡美是指由于对称均衡的事物给人带来安静、稳定感,或事物上下左右呼应,灵动变化中保持稳定的特征给人带来的愉悦。

对称均衡美在各科教材中都有不少典型素材和例子。几何中的对称图形,物理学中的车、船、建筑物等对称结构,水中倒影;化学中某些物质的对称映像结构,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的均匀分布,合金中各种成分的均匀分布;生物学中的很多动植物的对称结构;通用技术中很多对称均衡作品的设计与加工;语文格律诗中的七律、五律的结构;体育中的篮球、排球等比赛规则等均可视为对称均衡。音乐、美术、历史、政治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中也不乏其例。

(二)单纯整齐美

由单一要素组成的事物给人带来的简洁明快的愉悦,可理解为单纯整齐美。其特征为整齐,有的还呈现反复循环出现的特征。如,蔚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皑皑的白雪等。这些都是中学学科涉及单纯整齐美的内容,但以往课堂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些美的现象,忽视了这些美的事物的审美价值。当学生接触到这些资源时,从审美角度对其点化,教其欣赏、引其体悟,则能引起学生的美感,收到怡情养性的效果。

(三)节奏韵律美

前已述及,节奏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力度强弱有规律的变化。韵律则是指将节奏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使枯燥的节奏变为有感情色彩的节奏。如,一年四季变化的节奏,歌舞中的节奏,大海潮涨潮落的节奏,格律诗词中平仄变化及押韵变化的节奏,运动场上运动员入场式时的步伐节奏等,都使这些情景化的节奏变成了有感情的节奏。由此,就能调动人的情绪,令人或喜或悲或叹或赞。郭沫若先生曾说:“本来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而节奏都是情境化的。毋庸置疑,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内容中都存在节奏韵律的大量素材和典型例子。有机化学组成高分子化合物链节的重复;数学中的正弦函数波形变化的重复、雪花曲线结构的变化;物理学中的无线电波的传递;生物学中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复,都是节奏韵律美的典型例子。因此,不能把引导学生认识感知节奏韵律美限制在语文、音乐、体育、美术等少数学科之中。

(四)科学成果美

“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秘密,发现新现象,揭示和认识新规律,积累新知识。”通过科学探究,能获得科学成果。很多科学成果也是美育素材,蕴含审美价值。中学生学习内容特别是中学教材中有很多科学成果美的例子,需要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开发应用,对学生予以引导,让学生不仅感受科学创造的魅力,还能感受科学成果美的巨大魅力。茫茫宇宙万物,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但无一物不是由元素组成。而组成万物的这些元素却只有一百多种,且呈现非常有规律的排列,竟然可以统一为一张简单的元素周期表,这一科学研究成果,充分呈现出科学成果的简洁、有序、统一、和谐之美。奇妙的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索揭开了生命之谜,这一生命曲线轻柔、优美地飘逸在生命长河的上空,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美好的想象。互联网的发明使人类的许多神奇想象变为了现实,充分展现了人类以智慧跨越浩瀚之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掘丰富的育美资源而且还要求审美对象具有必需的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坚持引导学生树立发现美的意识,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学生学会审美。对前述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和发掘的各种育美资源,教师要以暗示、点拨等方式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感知和体验。要让学生在具体审美情景中强化审美意识,学习审美方法,使学生朦胧、浅表的愉悦感受逐步升华为审美情趣,使之能逐渐自觉审美并产生审美意识和能力迁移。

(《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6期 李常明 文)


文章来源:《教育文摘周报》2018年第3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