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识以腰胯领动四肢练拳

 文苑书店66 2018-09-17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陈雄老师聊太极113


一、以腰胯领动四肢的话题引子

1、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捆绑其手脚后抛向江中,船上许多人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从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还是有一番收益的启迪。

2、大家知道,生活中的多数小孩都怕打针,我在医院看见过不想打针的孩子在病床上手脚身动的叫喊“不要打针”,爸爸、妈妈两个大人都控制不住,后来还是护士俩有经验,一个护士把小孩的腰制住动不了,另一个护士抓住时机就给小孩打针,这样就解决了。


二、先贤强调以腰领动四肢

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文中说:“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做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要想车轴转,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用意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杨澄甫宗师常说,“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还说,“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处必于腰腿求之。”本人多年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也深有体会,四肢皆由腰脊带动。有些前辈把以腰脊带动四肢亦称为“以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手脚为从动的行拳练法。我师爷雅轩公在《太极拳练习谈之一》文中说:“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这段话中“以腰脊率领”的“腰脊”,是指腰椎骨,共五节。上与胸椎、下与骶椎连接,是人体俯仰、屈伸的主要关节。

我师爷雅轩公在《太极拳练习谈之一》文中说:“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

雅轩公在《太极拳练习谈之二》文中说:“(8)在练功上,如果将全身上下内外放松,周身作到一致了,而后以心神气意去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臂腿,作出如江河之水势整个的动荡的样子。要丝毫的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妄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这段话中“以心神气意去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的“心神”,字义指人的心的中心、人意识的中心、人思维的中心;“气意”的字义指气概,意志;“脊梁”是指脊背,其骨为全身骨骼的主干所在。“以心神气意去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是强调太极拳的意识引导动作,所有动作都要注意用意识去支配,所以要用意识引导“腰身脊梁”来带动四肢。

雅轩公在《太极拳练习谈之二》文中说:“(9)太极拳的动作,是要以心意为主,以思想来命令腰脊,由腰脊来领动四肢,这样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动作,而不是上也动,下也动,左也动,右也动,前也动,后也动,各方面部位一齐动,就算一动无不动了。因为这种动虽是各部位一齐动,却没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上的完整,而是零断自动。”这段话中“以思想来命令腰脊”的“思想”,字义是指想法,心里的打算。“思想”与“心神”是同义的,也是要用意识引导“腰脊”来领动四肢。同时指明:“没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上的完整”的“一动无不动”,是“零断自动”的拳病。

雅轩公在《太极拳练习谈之三》文中说:“(9)每练功务要以腰脊为轴,带领着四肢而动,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沈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的踏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10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以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的,是柔劲,还要有弹力。”这段话中“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之“源动力”的意思是是指动力的源泉,不要把“源动力”理解“原动力”。因为“源动力”与“原动力”不是一个相同意思,“源动力”是说提供动能支持的,作为来源的来源动力;“原动力”则指原来的、先前的动力,是动力的根本;“源动力”强调的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原动力”则强调第一原始的动力。

太极拳名家牛春明说:“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以腰带动手脚,一般手脚不妄动或少动,主要靠腰带动。比如云手,是典型的腰带手运转的拳式。腰带脚也一样,虚步的前脚掌一般没有独立的动作,靠腰去带转。腰一动则全身皆动,腰一转全身皆转,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个别动作腰带主手转动,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转动,但这种情况不多。”牛春明还说:“为了防止后背外凸,腰部又要求直,腰直就表明这一转动的中轴不弯、不摇晃,中轴不弯、不摇晃地转动,才能使内劲达到支撑八面的灵活功用,而不至于偏向一面。”

值得注意的实际问题是:1、腰直不完全等于脊直。“脊”指人的脊椎和脊柱,从第一颈椎到尾椎被称为是整个脊柱,其中含有腰椎。2、太极拳有阴有阳,有开有合,有躯干笔挺有上身前俯,那是自然之道。欲要追求走架打手的自然之道,就没有必要在打拳与推手过程中始终挺直端正着身体。立身中正的关键在于尾闾中正,不在于挺直腰杆的外形姿势。

三、从用手脚打拳到以腰脊来领动四肢

学拳的初级阶段,是用手脚各自打拳,手归手的动作,脚归脚的动作,或手或脚都与腰胯没什么关联,使用的是局部的力和拙劲。进阶的行拳走架是以腰胯领动四肢,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腰与胯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使用的是整体劲。


四、以腰胯领动四肢是练返先天用本能

太极拳练的是返先天用本能,人在婴儿时期还都是用腰胯的,观察婴儿在床上爬来爬去都是像蛇一样匍匐的,一旦站起来会走了慢慢就忘记了腰。成年人就只知道用胳臂腿,腰的本能已经遗忘。欲要练习返先天用本能的以腰胯领动四肢,就得找到腰胯,返回腰胯,使用腰胯

找腰胯,首先认识肢体的生理部位。1、“腰”是指人体胯上肋下的部分,分布在脊柱的两侧,介于髋骨和假肋之间。太极拳对腰部的技术要求是松、直、沉2、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就是顺沿腹股沟往下往后摸到骶椎的部位。太极拳对胯部的技术要求是既松活又松沉,与劲相通传递。

欲以腰胯领动四肢,先练出松腰松胯与腰胯虚实转换的功夫。否则就是找到了腰胯,“返回腰胯,使用腰胯”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在行拳走架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不是纸上谈兵,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练腰胯有两个重点。一是松腰沉提,用于腰胯的虚实转换,其中腰胯的松沉是重要基础。二是“劲上脊背”(语出形意拳的说法),太极拳的“牵动往来气贴背”、含胸拔背就是其中练法之一。杨澄甫宗师说:“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矣”。虎豹的脊柱方向和四肢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来自腰胯的力量可以很顺畅地传递到四肢,但是人的肩臂和脊柱是十字交叉的,按道理从腰胯上来的力量到这就中断了,所以普通人只会用两臂的力量,而不懂得用腰胯整体,那么我们练拳者有没有办法做到如猫科犬科那样的力量传导?有个开明的太极拳前辈说:作为内家拳,形意拳的“熊膀”练法对于太极拳有可学吸收之处,就是学“熊膀”打开肩背一带的筋骨结构。干嘛要和熊学?因为熊膀是指熊在发力时把两个肩胛骨横向打开贯通肩膀,把腰胯之力顺着脊柱传导到两臂的功能。熊直立起来的时候力量吓得惊人,从上往下用两掌扑击,足以打断很多动物的脊梁骨,说明把腰胯之力顺着脊柱传导到两臂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熊是怎么做到力量传导的?就是肩背这一块要打开,也就是两块肩胛骨在发力时横着往两边走,从而把脊柱与两臂实现连通。内家拳名家孙存周曾经对此指明:“脊柱中两臂交叉的中心点是发力的中枢”。

腰的劲力通过脊柱传导到四肢,有个较为重要的前提,就是松肩松胯要到位。对于上肢而言,要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对于下肢而言,就是塌腰沉胯、圆裆挺膝(膝为大股与小腿之中间枢纽,挺膝的“挺”是挺拔有力的意思)。倘若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腰沉胯、圆裆挺膝不到位,那么,以腰胯带动四肢就要大打折扣了。

五、领动四肢的腰和胯是整体一家

理论上可将腰胯分开表述,比方说腰: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一是上下拉伸,既使拳势动作上下相随又能调直脊柱曲线而做到立身中正。二是左右转动,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三是前后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比方说胯: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

腰胯分开说归分开说,但转动时腰胯是一个整体,是不宜分家的。倘若“腰转胯不转、腰先转胯后转”,那是拳病了。腰和胯的动作是密切相关联的,换句话说,带动四肢的腰和胯是整体一家。如腰一动,势必带动胯也动,尤为在前进、后腿转换运动中,以及左顾右盼过程中。拳架“起势”手上的一起一落,其实就是要练腰胯,有不少初学者练到胳臂上去了。要体验出腰胯的源动力,突出腰胯的驱动,逐渐把后天胳臂腿发力的习惯改过来。具体怎样以腰胯带动四肢打拳呢?在此以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为例说明,如下所述:

1、“揽雀尾”的捋势,是通过松腰扣胯的带动两手由前往后捋过来。

2、“白鹤亮翅”的两臂右上左下亮开之势,左臂下亮开是松腰椎往下松带动的;右臂上亮开是胸椎往上松带动的,亦有老练家说右臂上亮开是松腰往上挑带动的,其实胸椎往上松和松腰往上挑是一个意思。

3、“提手上势”的定式动作,川字步的形成是通过虚领顶劲、松腰塌胯、气沉丹田的坐实左腿脚,右脚跟虚虚点地;同时松腰带动了含胸拔背、松肩坠肘使两手提合于胸前;腰松多少,胯塌多少,左腿脚就坐实多少,两手亦往内相向提合多少,这就是腰胯带动四肢的过程。

4、“进步搬拦捶”的右拳变正拳平胸部往前正东方弓步伸出之势,是通体松腰松胯的边沉边转带动的。左半马步的左手拦势边沉边转成左弓步,同时带动右拳松肩坠肘的往前松出去;沉多少,转多少,右拳就往前松多少,下肢的沉转动作和上肢的往前松出去动作是受腰胯指挥的,有些老练家称为被动性练法,手脚不要腰胯指挥的称为主动性练法。右腿松开由实变虚自然伸直脚底入地,右胯骨微向前挺出恰到好处,左腿由虚变实内收胯根沉下;同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5、“左打虎势”的置于头之前上方的左拳和位于左腹股沟前面的右拳,也是通过左弓步松腰、松胯的沉转势带动的。

6、“双峰贯耳”的两手变阴拳经后绕上往前环抱之势,是通过右弓步的松腰沉胯带动的,松沉往下多少,两拳就环状相合多少,松沉到脚底时,两拳的环状相合就停动作了;一句话,是松腰胯的沉势带动了两拳环状相合击打对方耳部。

六、“下面指挥上面”与“以腰胯领动四肢”是一回事

有些弟子问我:“究竟是按‘以腰胯领动四肢’来练还是按‘下面指挥上面’来练?”“下面指挥上面”语出郑子太极拳的“下面指挥上面,里边指挥外边”这句话。内家拳有句谚语:“手听脚的”,意思与“下面指挥上面”相同。指手上的动作听从脚下的指挥。脚怎么动,手就顺着变化,脚指挥手,才能整体变化,人就变成动态一体,有些老练家俗称“脚手贯通”、“脚手与地通根”。手听脚的,也是移动杠杆的事儿,这叫随机扎根,这样有利于借地力,也有助于借人力。为啥有些太极拳爱好者的劲路不贯通?原因那是手脚没形成动作关系,脚是脚,手是手,连不成一起。老练家说:“全凭脚底听消息”,初级阶段的推手,是训练以手听劲;进阶的推手,就应训练用脚听劲,与对方一搭手,劲顺着脊柱,就到了脚底,很快的使脚底就有消息了,怎样应对,全凭脚底运化。

“下面指挥上面”是“以腰胯领动四肢”中的一种手段练法,不是“手听脚的”归“手听脚的”的练,也不是“以腰胯领动四肢”的归以腰胯领动四肢的练,而是“下面指挥上面”与“以腰胯领动四肢”乃为一回事,拳经“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主宰于腰”已清楚指明了。不少初学者打拳习惯都是手先动,应该是以脚根先动来带动手上的动作,就是说为根的脚先动,要养成“下面指挥上面”的打拳习惯。只有这样,以腰胯领动四肢才有实际意义;下面能指挥上面了,以腰胯领动四肢才能练到位。倘若脚手不贯通和脚手与地通不了,那么,以腰胯领动四肢还有太极拳的功用吗?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先由脚下的阴阳变化,及腰与胯的虚实变化,通过脊柱及四肢的节节贯串,才能引起肢体的形状变化.而节节贯串,必须是全身松净的前提下才能完成。以腰胯带动四肢是练拳的方法手段,而练拳之目的是使腰、胯、膝、踝、足、肩、肘、腕、手等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依次贯串如九曲珠,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如果没有腰胯引领四肢而动的节节贯串,何来周身协调一致的整体性好东西?

 

2018916



提供部分优秀书目供大家参考购买。点击下方进入当当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