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启功)(2),启功书法教程,启功论书法,启功讲书法(二)

 cocosyl 2018-09-19
    (三)

谈到碑帖,碑、帖同是石刻,而有区别。分别并不在石头的横竖形式,而在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刻碑(包括墓志等〉的目的主要是为把文词内容告诉观者,比如名人的事迹、名胜的沿革,以及政令、禁约等等。这上边书法的讲求,是为起美化、装饰甚至引人阅读、保存作用的。帖则是把著名的书迹摹刻流传的一种复制品。凡碑帖石刻里当然并不完全是够好的字,从前"金石家"收藏多是讲求资料鉴赏家"收載多是讲求字迹、拓工。我们现在则应该兼容并包,一齐重视。

先从书法看,古碑中象唐宋以来著名的刻本,多半是名手所写,而唐以前的则署名的较少,但字法的精美多彩,却是"各有千秋"。帖更是为书法而刻的,所以碑帖的价值,字迹的美好,先占一个重要地位。
其次刻法、拓法的精工,也值得注意,看从汉碑到唐碑原石的刀口,是那么精确,看唐拓"温泉铭"几乎可以使人错认为白粉所写的真迹。古代一般的碑志还是直接写在石上,至于把纸上的宇移刻到石上去就更难了,从油纸双钩起到拓出、装裱止,要经过至少七道手续,但我们拿唐代僧怀仁集王羲之字的《圣教序》、宋代的《大观帖》、明代的《真赏斋帖》、《快雪堂粘》等等来和某些见到墨迹的字来比较,都是非常忠实,有的甚至除了墨色浓淡无法传出外,其余几乎没有两样。这是我们文化史、雕刻史、工艺史上成就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应该忽视的。

碑帖的文献性(或说资料性)是更大的,用《石经》校经,用碑志证史、补史,以及校文、补文的,前代早已有人注意作过,但所作的还远远不够。何况后来继续发现的愈来愈多丨例如t唐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酸泉铭》的"高阁周建,长廊四起"的"四"字,所传的古拓本都残损了下半,上边还有一个泐痕,很象"穴字头",(翻造伪本,虽有全字,而不被人相信。)于是有人怀疑也许是"突起"吧?我也觉得有些道理。最近张明善先生捐献国家一册最早拓本,那"四"字完整无缺,回想起来,所猜十分可笑长廊"焉能"突起"呢?这和唐摹兰亊的"每"字正有同类的价值(而这本笔划精神的丰满更是说不尽的),古拓本是如何的可贵!

其次象唐李邕写的《岳麓山寺碑》到了清代,虽然有剥落,而存字并不太少。清修《全唐文》把它收入,但字数竞自漏了若干。所以一本普通常见的碑,也有校订的用处。又如其他许多文学家象庾信、贺知章、樊宗师等所撰的墓志铭,也都有发现,有的和集本有异文,有的便是集外文,如果把无论名家或非名家的文章一同抄录起来,那么"全各代文"不知要多出多少丨还有名家所写的,也有新发现,在书法方面,即非名家所写,也常多有可观的。即是不够好的,也何尝不可作研究书法字体沿革的资料呢!

至于从碑志中参究史事的记录,更是非常重要,也多到不胜列举,姑且提一两欧阳修作《五代史》不敢给他立传的"韩瞠眼(通>,到了元代修《宋史》才被表彰,列入《周三臣传》,而他们夫妇

的墓志近年出土,还完好无缺。这位并不知名的撰文人,真使欧阳公向他负愧。又如"旗亭画壁"的诗人王之涣,到今天诗止剩了六首,事迹也茫无可考,已经不幸了。而旗亭这一次吐气的事,又还被明胡应鱗加以否定,现在从他的墓志里得到有关诗人当日诗名和遭遇的丰富材料。

至于帖类里,更是收罗了无数名家、多种风格的字迹。从书法方面看,自是丰富多彩。尤其许多书迹的原本已经不存,只靠帖来留下个影子。再从它的文献性(或说资料性)方面,也是足以惊人的。宋代的《钟鼎款识》帖,刻了许多古金文,《甲秀堂帖》缩棊了"石鼓文",保存了古代的金石文字资料。又如宋《淳熙秘阁续帖〉〉所刻的李白自写的诗,龙蛇飞舞,使我们更得印证了诗人的性格。白居易给刘禹锡的长信,也是集外的重要文章。《凤墅帖》里刻有岳飞的信札,是可信的真笔,其他名人的集外诗文,或不同性质的社会史、艺术史的资料更是丰富,只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利用罢了。我常想:假如把历代的墨迹和石刻的书札合拢起来,还不用看书法,即仅仅抄文,加以研究,已经不知有多少珍奇宝贵的矿藏了。

从墨迹上可以看到书写的时代特征,碑帖上的字迹自然也不例外,同时刻法上也有各时代的风气。两方面结合起来看,条件更加充足,这在对文物的时代鉴定上是极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比_试拿敦煌写本看,各朝代都有其特点,即仅以唐代一朝,初、盛、中、晚也不难分别。现在常听到从画风上研究敦煌画的各个时代,这自然重要,其实如果把画上题字的书法特点来结合印证,结论的椿确性自必更会增强的。再缩小到每个人的笔迹,如果认清他的个性,不管什么字、什么体,也能辨别。要不,为什么签字在法律上会能够生效呢?

(四)

总起来说,书法的技艺、法书墨迹、碑帖的原石和拓本这一大宗遗产,是非常丰富而重要,研究整理的工作在我们的文化事业中关系也是很大。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以为这方面大家应作、可作而且待作的,至少有三点:

(一) 书法的考査,分析它的发展源流,影印重要墨迹、碑帖,以供参考。

(二) 文字变迁的研究。整理记录各代、各体以至各个字的发展变迁。编成专书。

(三) 文献资料的整理。将所有的法书墨迹(包括出土的古文件)、碑帖(包括甲骨、金文)逐步的从编目、录文,达到摄影、出版。

当然这绝非一朝一夕和一人所能作到的事,但是问題不在能不能,而在作不作。现在对于书法有研究的人,是减多增少,而碑帖拓本逃出"花炮作坊"渐向不同的各地图书文物的库房集中,这是非常可喜的。但跟着发生的便是利用上如何方便的问题,当然今天在人民的库房中根本上绝不会"岁久化为尘",只是能使得向科学进军的小卒们不致于望着有用的资料发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感觉,那就更好了!

(《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七年第一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