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55期【专家视点】汲安庆┃“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 ——李密《陈情表》一文形式秘妙探究

 山湖微波 2018-09-19


01

评价李密的《陈情表》,人们多着眼于“情”。

宋代赵与时《宾退录》卷九引时人安子顺语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是言慈孝之情的感染力。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其选编的《古文观止》中评道:“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这是言意切情真的魅力。

 

《陈情表》的确内蕴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开首是自叙身世的悲苦之情,继而是因奉诏奔驰与服侍祖母发生冲突而引发的窘迫之情,还有掩藏在对孝治天下国策的赞美之情、对朝廷宠命优渥的感激之情背后的不想废远的区区“私情”……不过,这些“情”都是为“意”(愿乞终养)服务的,抒情是手段,言意才是目的。换言之,抒情只是过程,言意才是结果;抒情只是前奏,言意才是高潮;抒情只是表象,言意才是本质。

 

这便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表意结构:钻木取火式。所抒之情在与接受主体晋武帝的隔空交流、磨合中,变得越来越融,越来越热,就像钻木取火一般,内心深藏的“志”/“意”终于被越来越高温的情感所点燃。这种结构的抒情写意力量如此强大,以致晋武帝读了李密的表后,竟情不自禁地赞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还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

 

清华大学张海民教授也看到了《陈情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从开篇讲述自己幼年时的不幸,到中间详陈自己的两难处境和难以奉诏的理由,乃至结尾剖白心迹,起承转合,环环相扣而过渡极其自然。作者将自己的经历、处境、心情娓娓道来,既动之以情,又喻之以理,看似信手写来,实际上却颇具匠心。”[ 张海民.李密《陈情表》别解[J].求是学刊,2009,365.]外在结构上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正是因为有了先情后志,烘情托志的钻木取火式内在结构的规范和导引。

 

不过,“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的评价尚无法揭示《陈情表》形式秘妙的独特。你可以说“幼年不幸——两难处境——剖白心迹”的叙述顺序具有这种特点,但是李密如果采取“剖白心迹——幼年不幸——两难处境”的叙述顺序一样具备!只不过,他“愿乞终养”的目的能否实现,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语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发生变异,在不同的结构中亦然。因此,传递、沟通的效果随之出现差别就成了必然。

 

“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的概括也没有错。可是,《出师表》》《祭十二郎文》等文章一样具有这种特色。“起承转合”也值得商榷。诉说幼年不幸是“起”,详陈两难处境是“承”,可是“转”在哪里?“合”是最后的剖白心迹吗?与开首的诉说不幸到底在哪方面合?意的方面,情的方面,还是“题”(点题或结题)的方面?况且,“起承转合”乃后世学者对诗文创作规律的总结,最早见于元代托名杨载的《诗法家数》和傅若金的《诗法正论》,明清以降才开始在诗论中盛行,八股文写作则将之推向了极致。可是,用鲁迅称之为“蠢笨产物”(《伪自由书·透底》)的八股文写作技巧,来赞誉“沛然从肺腑中流出”的《陈情表》是否合适?李密写作真的有如此自觉的追求?即使无意识暗合,恐怕也只是道出了共性特征而非个性特征。

 

不过,“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动之以情,喻之以理”这些特色,如果放置在钻木取火式的表意结构中加以体认,倒是说得通的。不仅说得通,而且会显得更加奇警、独特,熠熠生辉。说表意结构而非抒情结构,或叙事结构、说理结构,只因表意是本,其余均是末。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讲,陈情表也是旨在表意。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请”一作“情”,但更侧重在请求、请示。《文体明辨序说》中云:“表者,标也,明也,标着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陈懋仁《文章缘起》解释道:“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标著事略的目的正是为了向君王剖白心迹,述说请求,抒情仅是辅助罢了。


02


毋庸置疑,钻木取火式结构在其他优秀的文本中也大量存在。

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岸信念,正是在寥落、自嘲、抱怨、失望、孤独、伤感、惶恐的情感烈焰焚冶中脱颖而出的;《公输》中墨子指出楚王攻宋的不宜,正是通过对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粱肉而窃糠糟的铺陈,以及与楚王拥有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楚国,却想攻占地少物乏的宋国类比而点明的。

 

但是,与之相异的是,如果说文天祥的“意”是一片烈焰,墨子的“意”是一团火苗的话,而李密《陈情表》中所表达的“意”充其量只是一点儿小火星罢了。何以如此?因为“愿乞终养”之意是借着乌鸦反哺的旗帜,含蓄地亮出来的,且立刻被辛苦之情、惧怖之情,还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所覆盖。这种表达又颇像一条小鱼,稍稍将嘴伸出水面吐了个泡,马上就又缩回去了。如此一来,李密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中的极力渲染与小心克制便形成了一种含蓄吞吐的风格。

 

极力渲染,文中有多处表现:状悲苦之情,不惜从“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弱”(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孤”(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三个方面加以铺排;写祖母虚弱,本可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一句作结,却刹不住笔,再补一句“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赞美朝廷的圣明,如数家珍地枚举如何受到太守、刺史、皇帝的擢拔,特别是“察”“举”“拜”“除”这一组近义词的连环使用,将清明之世和感恩之情渲染得无以复加……

 

但有些地方,李密的笔墨又是非常俭省的。比如,说到“诏书切峻”“愿乞终养”,都是一笔带过。这种大起大落,极不对称的笔墨调配背后,作者那诚惶诚恐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甚至连一些大肆渲染的地方,也能见出他内心的竭力克制,如谈到自己身份时那句自辱性的话语——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说“贱”“微”“陋”不行,还要连用两个“至”字,这对号称孔明在世的他来说,实属不易。渲染中的克制,克制中的渲染,含蓄吞吐,沉郁顿挫之风呼之欲出。

 

这种内隐的表达方式,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唐人朱庆余的《宫词》:“寂寞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无一句说到宫中的压抑、恐怖气氛,可是因为有了宫女们在鹦鹉面前不敢言宫中事的意象,又字字在写宫中的阴森与窒息。如果说李密表中的“狼狈”“辛苦”“惧怖”等词是明写自我选择的艰难和无奈的话,其采用的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以及渲染与克制的笔墨布置则暗写了他由切峻诏书所引起的真实的不安、忧虑,甚至是恐慌。表里合一,浑然天成,也难怪人们说《陈情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真德秀《文章正宗》)了。


03


当然,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渲染与克制所形成的含蓄吞吐的风格并非空穴来风,更非率意而成,而是出于极其严密的考量与安排,甚至可以说是彼时社会风貌,乃至李密人格世界的一种投影。


结合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李密此前还写过一篇“陈情表”,可招来的却是急切、严厉的指责——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显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辞不赴命,已引起了皇帝的警觉和震怒。是人,都会有这种反应,给你脸你不要脸,到底想干什么?难道想效法几年前拒不合作的嵇康不成?——有学者考证出,李密写作《陈情表》当在泰始六年,距嵇康被害、阮籍故世不过六七年时间[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14.]

 

那么,上一篇“陈情表”到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会招致这样一个后果?这从李密此次陈情表的表意结构,以及笔墨的渲染与克制处,还是能一窥消息的——


本次竭力夸赞晋朝圣明,说明上次没有,或夸得不够;本次不断点染晋朝“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以之作为服侍祖母,不能废远的大前提,说明上次或许没有作此打通和拔高;本次不断地抒写感激之情,称“非陨首所能上报”,说明上次很有可能大大咧咧,忘记了感恩;本次竭力表白自己是亡国贱俘,不会有所希冀,说明上次极有可能遗漏了这方面的辩解……一言以蔽之:表意结构的选择和吞吐风格的形成,基于了上次失败的教训。

 

有没有犹疑、观望的人格心态的影响呢?应该有。

晋魏易代伴随了极其残酷的杀戮: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曹爽、何晏、邓飚 、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人惨遭杀害,“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之适人者,皆杀之”(《晋书·宣帝记》)。嘉平六年,司马师杀李丰、张缉、夏侯玄,夷三族。即使在司马家族掌控了天下之后,杀戮仍在进行。阮籍的诗句“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便映射了这一可怕的现实。李密因为以孝谨闻名于世,与晋武帝孝治天下的理念十分合拍,不仅无杀头之虞,还颇受待见,但这依然不能排除他没有静观一段时间,再作打算的心理。毕竟,历史上很多政权的更迭也仅是在一夜之间,甚至是刹那之间。更何况,从旧朝入新朝履职,池子里的水到底有多深,他并无多少把握。

 

如果联系下述事实,更会觉着上述推测不虚:李密此时要求专职照顾气息奄奄的祖母,效力于蜀汉政权时为什么不?祖母现在96岁了,气息奄奄,那么在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也就是被晋武帝征召的前7年,89岁的祖母就没有气息奄奄?李密表中都承认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相对盛年的时光,生命就出现衰微的气象,更何况进入了耄耋之年!显然,晋武帝也嗅到了这种心理,诏书中指责李密“逋慢”,猜测李密“有所希冀”即是明证。正是在这种先被优待,再遭怀疑的情况下,李密的第二次陈情表才会苦心孤诣地谋求打通彼此心路,以避免灾难性后果的发生。从这个角度说,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以及含蓄吞吐的风格,便成了他竭力辩解、掩藏、沟通的必然选择,也是一种很焦虑、不安的内心写照。


守节与归顺的内心纠结有没有呢?应该也有。

虽然李密在表中“坦承”——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但必须注意:这是在皇帝怀疑、震怒情况下所作的一种紧急解释,或者说是“被表白”,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值得存疑。因为古往今来,心口不一、言行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有时,说得越凶,越貌似真诚,与真实的情状越是相去甚远。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不就是吗?对外、对己都这样宣示,可是一旦有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这种宣示马上被抛到九霄云外。对李密的表白,亦可作如是观。既然他明确提到名节,饱读诗书、洞晓历史的他就不可能不知道这对一个士人的分量。史载:李密到洛阳任职后,司空张华见之,问安乐公(刘禅)何如,李密答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语含敬意,并未因为仕晋而随意诋毁,可见其内心深处依然保持了对蜀汉政权的尊重与依恋。

 

也有学者通过下述事实,认定李密当时已不怎么在乎名节:①李密所敬重的老师谯周促成了后主刘禅降魏;②李密服丧完毕,立刻就职;③《晋书·李密传》载:“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都渴望仕进了,还有何名节可言呢?再说,按照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逻辑,李密仕晋也不存在名节问题。连嵇康之子在父亲被诛后不久都能出任秘书丞,更何况李密?

 

这样说不无道理,却无法完全立足:①敬重的老师赞成降魏,不代表李密就一定认可降魏。难不成老师所爱,学生必须整齐划一地都爱?更何况在吾爱吾师,我更爱名节的传统文化观问题上。②入新朝就职也罢,渴望升官也罢,这些都是写陈情表之后的事情,并非写时的心理。将仕晋前后的心理等同,无异于在说人的思想、心理永恒不变,这显然是荒谬的论断。③将现代人或嵇康之子的价值观硬套在李密头上是否妥帖,一样需要审慎。

 

相对而言,张海明教授《李密<>>别解》中的解释更为客观、辨正:“李密生当魏末晋初,尚未完全丧失传统士人操守,但已表现出某种弱化趋势。他既不像嵇康那样与时抗争而保有高洁人格,也不像阮籍那样玩世不恭而内心常怀苦闷,更不像西晋后期名士那样趋时逐利,全无道义观念。似乎可以说,李密是由正始名士到西晋名士的一个过渡性人物,其人格的变异正反映出魏晋间士风的变化,而不同文本中李密人格上的反差也可以由此得到解释。”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体味李密写陈情表时在守节问题上的纠结了。有挣扎,但并不严重。反映到陈情表的写作中,便是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中渲染与克制,颂扬与自辱,自傲与谦卑、试谈与谨慎等多重矛盾的交织与统一。

 

丹纳(H·A·Taine)认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形成的精神气候,对读者的文化视野和审美需求,对艺术家的发展道路和作品的价值取向起着“选择”“淘汰”的定向作用[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4-35.]。鲁迅也说:“有精力弥满的作家和观者,才会生出‘力’的艺术来。‘放笔直干’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的。”(《集外集·近代木刻选集·小引》)《陈情表》中钻木取火式的表意结构,欲显又藏、含蓄吞吐的表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说是作者持守、挣扎、调适的结果,也是社会“精神气候”熏染的结果。


04


诚然,《陈情表》堪称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典范之作。

但不可否认,这种成功极大地受惠于钻木取火式的表意结构。是这种独特的结构,才更好地规范、甚至催生真诚、恳切的心灵互动,自然而巧妙地唤醒了晋武帝的道德良知,或者说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进而推翻了先前拒不合作,阻碍自己宽宏大度形象的建立,干扰笼络人心、安定社会策略实施的心理猜忌。同时,真情之美、人性之美(比如“舅夺母志”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尊重,“九岁不行”还道出了祖母的艰辛和慈爱)也在这种结构中像荷花一样悄然绽放,清芬四逸。

 

那么,这种结构何以会产生如此的神奇?

兴许是暗合了道家入势而化的智慧吧!先通过情感慢热的方式,打消对方的敌意,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入我情感之势、思想之势,直到最终被我俘获、感化,从而实现在恭敬、顺从的旗帜下拒绝的目的。

 

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指出:“宣示义和语言符号是一种对应关系,一是一,二是二,明白确定;启示义是潜在的、运动的。它随着语境、情感氛围和文化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9.]《陈情表》中钻木取火式表意结构兼具了宣示义的明白晓畅,启示义的内蕴丰饶,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这在实用文体的写作中,的确是一种神奇。(注:本文发表于《语文建设》2016年第7期。)

汲安庆,江苏洪泽人,文学博士,大理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点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中学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考官,云南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专家评委,《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审稿专家,《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中学语文》《福建教育》等刊物专栏作者。著有《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论》《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享受教育——那些美丽的瞬间》《怀抱生命的教育》等8部。在《教育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教育发展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500余篇。在全国各地讲学数十场,担任教师教学、论文写作比赛评委多次。

编委会

主任:李仁甫

副主任:卓立子 李欣荣 周友喜 莫羽 

主编:丁学松

副主编:陈玉蓉 刘苏梅 杨丽丽 潘彤彤 邱利群 吉红艳 李少卿 陈海峰 马洪根 张建东 

本期制作:邱利群

联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