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作业治疗是应用有目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躯体和心理功能障碍者,以及不同程度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病、伤、残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以增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恢复或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学习和劳动能力,达到最大的生活自理,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康复治疗方法。作业治疗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作业活动,包括生活、工作或生产劳动、休闲游戏、社会交往等活动形式。 2.活动特点 (1)针对性:作业治疗是根据病、伤、残者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和职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选择有自的的活动进行治疗和训练,如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认知、感知功能训练、上肢功能训练等,来改善患者身体上、心理上的功能障碍。因此,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在患者身体功能不能完全代偿的情况下,作业治疗可以借助于各种辅助器械、工具来补偿功能不足或利用新的方式完成日常生活和劳动,如自助器的选择和应用、环境的改造等。 (2)科学性:选择的作业活动性质及其作用是以科学知识作为依据,在活动分析和功能评定的基础上制订,能增进患者的功能和能力。不是盲目的、机械的、不合理的。 (3)趣味性:活动内容与患者日常生活或工作学习有关,符合患者兴趣和需求,能被患者接受,活动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由患者自己选择;治疗环境的设施与气氛接近于家庭、工作和社会环境,具有现实性与生活气息,因此,不但能提高患者的兴趣,也能提高治疗的效果;而功能的改善,劳作的成果,又进一步激励患者训练的信心与热情。 (4)主动性:作业治疗中所采用的作业活动需要患者的主动参与才能完成其治疗效果与患者主动参与的程度成正比。患者的主动参加调动机体的积极性,并可从作业结果中得到一定满足。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及家属在作业治疗中只是起着监督的作用,将帮助降低到最低限度。 (5)调节性:活动量可调节,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功能情况,从活动时间、活动强度、间歇次数和时间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增减活动量。 1.治疗作用 (1)改善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通过功能性作业训练,可以改善肢体(尤其是上肢)的活动能力,如增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和协调性等,改善手的精细动作,改善协调性和平衡功能。躯体运动可促进全身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增强体力与耐力,促进感觉的恢复. (2)改善认知和感知功能:通过认知、感知训练,提高病、伤残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及感觉、知觉能力。增强定时及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表达力理解力、判断力、计算力等。 (3)改善心理状态:作业活动可分散转移注意力,提高生活兴趣使精神松弛。作业的成品可增强自主感、自我价值感、生活信心和愉快。某些作业活动可宣泄过激情绪或减轻罪责感恢复正常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通过各种作业活动,调节病、伤、残者情绪和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集体活动可克服孤独感,恢复社会交往,培养重返社会的意识. (4)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和使用自助具,提高病、伤残者穿衣、进食、翻身、起坐、行走、如厕等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处理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自度,提高职业技能达到自力自立,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造有利于恢复正常生活和作自. 2.与物理治疗的区别 :作业治疗和物理治疗同属于康复治疗学,遵循相同的生物力学和液经生理学原理,但治疗目标、范围、手段、重点、介人时机和患者参与等都有所区别(表3-2-1).康复治疗过程中作业治疗和物理治疗所承担的任务比重,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变化。伤病早期者尚无自主活动能力时,即可开始物理治疗,此时物理治疗的工作量大。当患者基本功能逐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开始作业治疗,但工作量较小。随着患者活动能力的改善,物理治疗的工作量逐渐减少,而作业治疗的工作量逐渐增大,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另外设计某项作业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以及为适应家庭或新的环境创造条件。从这点看,作业疗不仅仅是功能锻炼的继续,而且是获得新的生活能力的过程。所以人们习惯地把作业治疗看成是“桥梁”,将患者个人和他的家庭、社会连接起来。 ◆ 3.治疗原则 在制订作业治疗方案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确立作业治疗目标,同时还要结合患者身体基本状态、本人的愿望和所处环境等诸多因素,选择其能力范围内可以完成的作业治疗方法。治疗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作业治疗的内容和方法需与治疗目标相一致 1)复实用功能:选择合适的作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已丧失或部分丧失的功能,达到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能力的完全自理或基本自理,因此强调患侧肢体的恢复训练,设计各种作业活动提高患肢功能,指导患者独立完成各项作业内容。 2)恢复辅助功能:如果患者功能障碍不能完全恢复,作业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利用患者残存的功能或借助辅助用具或适当进行环境改造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达到日常生活能力部分自理,选择相应的工种实现就业。例如偏瘫造成一侧手精细功能完全丧失,但患者患侧上肢仍有支撑功能,作业治疗中应训练患者借助患侧支撑能力完成穿衣、转移、进食等日常活动完全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可以选择手工作业的工种解决就业问题。 3)获得功能目标:对于一些残疾儿童,在还不具有某些功能时就已残疾。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这些患几获得功能。注意根据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和生活技能获得的正常程序,选择作业治疗内容,儿童生活技能的正常程序是进食、修饰、大小便控制、转移、卸装、着装、沐浴。因此康复训练应按此顺序进行。 4)发挥代偿功能目标:对于那些严重残疾最终无法恢复功能的患者,作业治疗方法可以选择代偿或补偿训练使患者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如双下肢完全瘫痪可以借助轮椅训练实现轮椅代步。双上肢截肢可以安装假肢后完成进食等一般日常活动,也可以用足代手进食、写字等。 (2)根据患者的愿望和兴趣选择作业活动;治疗中不仅考虑治疗目的及患者的能力,患者的愿望和要求是治疗师选择治疗方法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治疗师应根据患者的身份、地位现念、潜力以及文化与社会背景综合判断患者的愿望和要求,决定治疗目标和方法,要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注重心理治疗在作业治疗中的作用,取得患者在治疗中的最大配合,如果让患者完成一件令其感兴趣的陶艺、烹饪、绘画作业,就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机体内在潜能,这对患者的功能改善非常有益。 (3)选择患者能完成80%以上的作业活动:每个患者损伤程度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制订作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患者能够完成80%以上的作业活动,随着患者作业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作业难点和强度。此外,要注意分析患者不能完成作业是对患者的能力要求过高,还是主观上努力不够,针对问题采取对策。 (4)注意对全身功能的影响:作业治疗既要考虑治疗的局部效果,也要重视治疗的整体作用。以木工作业活动为例,当以增大肘关节活动度为目的时,可在规定时间内选择拉锯、挥动锤子及用创刮木板等作业,改善肘关节活动范围和提高肘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如果要通过局部作业活动达到改善全身状态的治疗效果,可以设计让患者在上述活动中完成制作板凳的成品作业,可以把这种治疗看成是一种整体作业活动,患者在治疗中除了提高上肢力量和关节活动外,还提高了身体耐力和高级脑功能等全身综合能力。因此,在注意作业治疗的局部作用时还要注重作业治疗的全身作用。 (5)作业治疗的选择需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条件相结合:根据患者的残疾和环境评定,采取相应的作业治疗,训练患者适应所处的生活环境,同时进行适当的环境改建,方便患者的生活自立。例如,对于截瘫患者,要训练其能够从床上转移至椅或轮椅或坐便器上,学会控制轮椅上坡、进门、过坎、转弯等,同时对住宅和相应设施也要进行必要改建,如将床、椅高度降低,做内无障碍,门口加宽,卫生间加扶手等。 1.概念 作业活动分析是对一项活动的基本组成成分以及患者能够完成该活动所应具备的功能水平的认识过程。将活动分解成步骤、动作直至运动类型以确定其基本成分,提取治疗的要素。在选择一项活动时,患者的能力要与该项活动所要求的水平相符合。所谓符合包含两层意义:其一是指所选择的活动应向患者当前水平提出挑战;其二是指在目前的水平上确保成功。作业分析能揭示患者复杂的功能问题,检查患者的学习技巧、概念形成、神经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感觉、关节的稳定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以及选择性接受信息的能力 2.分类①边能性作业治疗,②心理性作业治疗。④日常生活动能力作业治疗。④自助具、矫形器的制作与作用。⑤职业前的作业治疗。 1.适应证 (1)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颅脑损伤、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脊髓炎、中枢神经退行性变、周围神经伤病、老年性认知功能减退等。 (2)骨关节疾病:骨折、断肢断指再植术后、截肢后、烧伤、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性关节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手部损伤、脊髓损伤等。 (3)内科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 (4)儿科疾病:脑瘫、肌营养不良、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等。(5)精神疾病: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焦虑症、抑郁症、情绪障碍等。 2.禁忌证 意识不清、严重认知障碍不能合作者,危重症、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等需绝对休息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