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子太容易 ——最简对偶法则 〔按:本文是《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一文的简化版,只讲法度,不讨论原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相互参阅。本文纯属一家之言,是专给不愿受语法分析束缚且审美取向和我相似的朋友写的,不同观点的朋友不理会就是。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本文法则,跟贴分析一些对联,咱们讨论研究,以检验本法则的实用价值。 工宽与失对的判断,均以本文的法则为准。朋友们有其它标准,我当然不反对。欢迎提出不同意见,我愿意接受的,我必定吸收;不能接受的,我不评论是非。 本文处于草创阶段,不足和失误难免。也恳请朋友们不留情面地炮轰,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参照历代对联作品,揣摩古人对对子的过程,会发现对对子是很容易的。
古人对对子必然是模模糊糊仿照上句的样式写出下联来,其然后观察相应的词语的意义有没有相类似的意义,看其对稳了没有,不稳的就作修改。
有个大致相似的结构,就为大部分字词相对奠定了基础,直接观察字义又容易,大部分字词的对仗就解决了。剩下的小部分,添加简简单单的五个类别〔虚实死活助〕作补充,个别地方还不明晰,凭审美直觉判断就是,不就达到目的了吗?哪需要那么高深的系统的语法知识呢?
对偶是需要的是对称美,单纯的对称却不等于美。用李政道博士的话讲,就是“对称与不对称巧妙的结合”,用我们的行话讲,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妙在工与不工之间,妙在对与不对之间。妙达此旨,始可言联。这一原则,是本文法则的指导思想。
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对偶的法度:
第一步,模仿上联的句法结构模模糊糊写出下联,可以全同,更提倡巧妙的似是而非。
第二步,逐字检查字词的具体意义、字面意义、潜伏意义里有无相类似的意义,有就对稳了。范畴大的是稳对,范畴小的是工对,其工稳程度凭审美直觉判断。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字词的对称问题。〔注1〕
第三步,剩下的部分,检查是不是实对实、活对活、死对死、助对助,符合者为宽对。〔注2〕
第四步,再剩下的部分,充当主语宾语和名词性谓语的是实字,谓语的是活字,修饰语是死字。符合者,是更宽之对。〔注3〕
上述方法,先看一字,一字不行,看两字,三字,甚至四字。以不超过句长一半为度。单字对者偏工,字数越多越宽。
不符合上述条件者即为局部失对。有可能个别字词模棱两可,甚至与审美直觉的判断相反,应以审美直觉为主,不过于纠缠,即使失误也无关宏旨,因其不影响整体对称美的判断。
第四步,作整体对称美的判断,在大部分工稳陪衬下的个别字词的失对,是整体对称美的有机组成部分。到底是有利的破缺还是疵瑕,以审美直觉为准。〔注4〕
补充法则:凡属虚实死活或结构似此似彼者,证明它与两边都相似,则作两种解释俱可,需要那种解释就按那种解释处理,不必深究。〔注5〕
〔注1〕字面意义即借对和字面对。
潜伏意义:潜藏在词语后面,平时不被注意,因联想而凸显出来的意义。例如:
△难*得*低头惟读史;平*生*袖手为观棋。
“难得”和“平生”似乎不对,揣摩联意自然联想到“难得”强调的是“时间少”,而“平生”强调的是“时间多”,故为两字宽对。“时间多、少”原本是潜伏在词义后面的。
△山不断*,水无涯*。
“不”与“无”都表否定,好理解。而“断”与“涯”如何能对?“涯”为边际尽头;“断”了之后自然到了尽头。“尽头”是潜伏联想义。这是工对范例《声律启蒙》里的例子,可见如果联想义清晰,是可以作工对的依据的。
又如“三界”对“时空”、“万丈”对“无边”都因潜伏联想义而成对。
〔注2〕
实字:有实指对象的字词是实字。含具象实字,抽象实字〔如:精、气、神〕、指代字、方位字。
无实指对象的是虚字。虚字包括活字、死字、助字
活字:动态虚字。
死字:有实在意义的静态虚字。
助字:无实在意义的静态虚字。〔按:只包含不能作句子成分的助字,能作句子成分的不属助字。指代字兼属实字和助字。
叠字、联绵字、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不论虚实死活,一律可以互对,叠字和联绵字可相对,同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可相对。
〔注3〕虚实死活的变化
充当主语、宾语和名词性谓语的全为实字。
充当谓语的全是活字〔名词性谓语除外〕。
充当修饰语〔含定语、状语、补语〕的全是死字。
与常态虚实死活不同者,都是发生了变化的字类,按照上述原则对号入座即可。词组也照此处理。
〔注4〕举例说明:
无穷生面青山在; 不尽心机活水来。〔清联:闵鉴《瀛山书院》〕
无、不表否定,工对;穷、尽都指尽头,工对。山、水为自然景观,工对。在、来表动作,稳对〔按:稳对介乎工对与宽对之间〕。
余下的具体类义不明,换用虚实分析法:面和机是实字。宽对。
其余的虚实死活发生了变化:生、心、青、活为修饰语,均为死字。宽对。
总体来说,此联工宽得宜,语言流畅活波,形式与内容有机融合一体。
〔注5〕在“水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里,“山色”为偏正结构,“水流”亦视为偏正结构,解作“水的流脉〔或流波〕”。在“水流*天地外,山似*有无中”里,“山似”为主谓结构,“水流”亦视为主谓结构,解作“水〔在〕流动”。余可类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