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孔子》:孔子生平[004]

 江山携手 2018-09-20

                  孔子生平[004]

 

到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死了。这里还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提一提,孔子的父亲去世时,孔子才三岁,当然什么也不知道。但他父亲葬在什么地方,孔子长大以后一直觉得是一个疑问。但是孔子的母亲就是不告诉他。这个事情也很有意思,你想,一个母亲不告诉儿子,他的父亲葬在哪里,这个对儿子也不公正,对丈夫也不能说是公正的。这点也可以说明,夫妻两人的关系,感情,可能真的是不好,而且可能是很不好。叔梁纥让自己年轻的妻子,在生完孩子的第二年就离开自己,这确实可能严重地伤害了颜征在的感情。

 

到了孔子17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想把母亲和父亲合葬,但是他还是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于是他就临时把母亲很简单地先安葬在一个地方,然后就开始去打听父亲到底葬在什么地方。他找了很多人,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专门给别人送葬的人,他告诉孔子父亲的葬身之处。孔子才把他的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我们来看看,孔子作为一个17岁的少年,显得多么成熟,事情做得多么周到。17岁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应该说对孔子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这个时候鲁国的执政是季氏。季氏发了一个通告,要大宴宾客:邀请所有的鲁国的士,来家里吃饭。

 

我们知道孔子父亲的身份是士,他当然身份也应该是士了。因为这是鲁国执政邀请鲁国所有的士,所以这不光是吃顿饭的问题,那是一个政治地位,是一次从政的机会。17岁的孔子听到这样的消息,兴冲冲地穿着丧服就赶去赴宴了。在门口,孔子碰到一个人——阳货。我们下面还会经常提到这个人。这个人跟孔子一生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孔子吃了他很多苦头。

 

阳货挡在门口,跟孔子说,我们家主人请的是士,没有说要请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孔子的家族到孔子这一代,真的是已经衰落到不能再衰落了。从王室到诸侯,从诸侯到公卿,从公卿到士,到了孔子,连士这个身份,人们都不愿意承认了。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后一个等级,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再往下就是老百姓了,就是被统治阶级了。现在连士的身份阳货都不承认,这使得孔子受了很大的打击。一个17岁的少年,父亲没了,谁给他出头?母亲不在了,谁给他擦一把辛酸的眼泪?他一个人默默地退下来,回家。

 

所以,孔子后来讲到,一个人要有成功,要有所成就,不能靠家族的声望,不靠家族的势力,一定要靠自己。这是他17岁得到的经验。你自己如果不受人尊重,家族的声望再显赫也没有人会承认的。

 

孔子从15岁开始,就“志于学”,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论语·为政》)到17岁时他已经很有知识了。到20岁,孔子到了宋国去,和宋国亓官氏的一个女子结婚了。第二年,生了个儿子。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改变了鲁国人对他的看法。

 

鲁昭公听说了孔子生孩子的消息后,派人给孔子送了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刚才说过,在孔子17岁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家臣阳货都看不起他,大宴天下之士这个饭桌上多一双筷子都不给他,现在20岁,也就三年以后,鲁国的国君都会因为他生儿子而送鱼送礼来祝贺他。这说明什么?表明孔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

 

孔子自身也很高兴,他想起他17岁受辱的场景,看看今天鲁昭公送来的这个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当即决定,我的儿子名字就叫鲤,字就叫鱼。我将永远记住这个的光荣的时刻,也永远记住鲁昭公对我的这一番恩德。

 

在鲁昭公25年,孔子35岁的时候,鲁昭公被迫从鲁国出走。在外面流浪7年,死在齐国。鲁昭公出走后,孔子也不愿意在鲁国待了。他觉得这个季氏,太不像话了,为了把国家的大权揽在自己手里,竟然把国君都赶走了,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呆头呢?他也到了齐国。从35岁到37岁,孔子在齐国。在这个时期里,孔子主要和齐景公和晏子打交道。

 

齐景公曾经问他,什么样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孔子告诉他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做国君的要像国君的样子,做大臣要像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慈,做子女的要有子女的孝。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角色演好。

 

孔子一直认为在上者应该先尽义务,所以他把君放在前,臣放在后,把父放前,子放后。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国君必须先做得像国君的样子,然后你才能要求你的臣子尊敬你,忠于你。你父亲首先必须尽到你父亲的责任,然后你才能要求子女孝敬你。这是非常好的说法。孔子和孟子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要求弱者的道德,他们总要求强者的道德,执政者先做到,才能要求人民做到;在上面的人做到了,才能要求下面的人做到。

 

齐景公一听这个话很高兴,但是他是从对他有利的一方面去理解的,他不看君君,就看臣臣;不看父父,只看子子。他说,你讲的太好了,如果这些做臣子的不像臣子,那我们齐国哪怕有再多的好吃的,我也吃不到嘴里去呀!但自己做国君做得像不像,他不管了。所以这个齐景公实际上不可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可能在他那个地方找到用武之地。

 

因此,到孔子37岁的时候,他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从37岁回到鲁国,一直到51岁,这中间有15年的时间,孔子就干一件事情,教学生。实际上孔子在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创办私学带学生了,但这段时间是他私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一大批杰出的学生都围绕在他的周围。孔

 

子和学生天天在一起,讨论“道”,讨论“仁”,讨论“德”,讨论这些修齐治平的大问题,他就这么坐而论道。这个时候的孔子,不是不愿意从政,他是在等待机会。

 

孔子51岁时,鲁国发生了阳货之乱。阳货最终被打败,逃到了齐国。这时鲁国政府开始考虑重用孔子。先是任命他为中都宰,在中都这个小邑做了个地方官。做了一年,政绩斐然,连其他的诸侯国都到这儿来考察,来取经。鲁定公觉得他做得不错,第二年提拔他做了小司空,小司空又做得很不错,不久提升他做大司寇,也就是鲁国最高的司法长官。

 

孔子大司寇也做得很成功,而且在任大司寇期间,还陪着鲁定公,和齐景公在齐国一个叫夹谷的地方相会。两君相会的时候,鲁国弱小,齐国强大。孔子凭着他个人的智慧、勇敢,在这一次会谈中,挫败了齐国的阴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权利。鲁定公非常欣赏孔子,回来以后再提拔一等,以大司寇的身份,摄行相事,就是代理丞相职务。当时丞相是季桓子,所以孔子摄行相事就实际上就是做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顶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