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孔子私学怎么教? 怎么教?简单地说,因材施教。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在对孔子的教学经验做概括的时候,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教育学生,各自根据他不同的材质给他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给他不同的教法,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孔子是这么做的,朱熹把它总结出来。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他确实是给予不同的说法,在《论语》里,有很多人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有很多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回答也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问孔子,什么叫君子?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问孔子,怎么样从事政治?回答也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孔子这个人没有固定的观点,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是根据不同的人的特点给予不一样的回答。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子路和冉求,两个人的个性不一样。子路很勇敢,但做事很莽撞,想起来就做,风风火火,不计后果。他性急,他答应你的事情,“子路无宿诺”,我今天答应你,我今天就要做好,今天不做好,我晚上睡不着觉。他判案也是这样的,他听一面之词马上就判案了,他来不及听第二个,他听原告讲的好,我就判了,他不听被告的。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 可是冉求是什么性格呢?小心谨慎、察言观色、非常拘谨、做什么事情考虑得翻来覆去的。孔子实际上不喜欢三思而后行的。有人问孔子,三思而后行可以吗?孔子说不行的,再思可矣,想两遍就行了,想三遍干什么。 “三思而后行”这个成语来自于《论语》,但不是孔子的话。一个人碰到一件事情以后,第一反映往往是真诚的,你翻来覆去的想,可能想到最后就是虚伪的。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多思转多私”,所以孔子不赞成。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子路这样莽撞、性急的人和冉求这样拘谨、小心的人,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看看孔子怎么回答的。先是子路来问:老师,我如果听到了一件正确的事,我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去做?孔子说,那怎么可以,你有父亲、有兄长在,你至少要问问你他们,你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子路走了。冉求又来了,问了同样的问题:老师,如果我看到一件正确的事情,我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啊?孔子说,是啊,你既然觉得是正确的,你就应该马上做,你还犹豫什么。 同样的问题回答不一样。一个年龄很小的学生公西华,在旁边听了,就问孔子:老师啊,刚才子路大师兄来问,你告诉他说不行的,要听听父兄的意见。可是冉求师兄来问,你说就这样做,不要犹豫。我糊涂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孔子告诉他说,冉求这个人比较谦虚,比较退让,比较胆小,所以我要鼓励他。而子路这个人恰恰相反,他太莽撞,太冲动,所以我要抑制他一下。你看,不同的人确实要这样才行啊。同样的话对不同的人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是讲具体的个人,实际上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也有不同的教法,比如说孔子讲过这样一些话,他说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你看,年龄不一样,教法也不一样。一个少年,血气还未定,心智和生理都不成熟,这个时候孔子告诉他,戒之在色,要洁身自好,不要太贪迷于女色。到了壮年了,有什么毛病呢?血气方刚,人生的事业也展开了,容易和别人发生竞争,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有冲突肯定就有争斗,所以孔子告戒说不要斗,不要激化矛盾,要和谐。老年人血气都衰了,斗志也没有了,这个时候不要太贪心,应该享受自己的余生。孔子确实是深察人性的弱点,并且了解这些弱点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表现。他深知生命脆弱,易受伤害;道德无暇,易受污染,所以,要我们一戒二戒三戒,善待生命,勿过分耗损生命,更警惕无端浪掷生命。同时,要我们保持晚节。这就是他对不同的年龄的不同的教法。 不同的群体也有不同的教法。比如《论语·雍也》中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人的材质有区别,基础有好差之分,悟性也有高浅之别。基础好一点的人,可以多讲一点,基础差一点的,可能就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悟性高的人,可以讲深一点,悟性浅的,可能要从小事情上着手。孔子对教育的规律把握得非常准确。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年龄段的教法,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有不同知识层次的教法,悟性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教法。因材施教,这是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非常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 除此之外,他还有启发式教育,“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论语·述而》),启是打开,发是激发。打开你的心胸,激发出你自己的悟性。很多知识不一定从外界告诉学生,可以通过提醒,让他自己把这个知识想出来,把这个道理领悟出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这个说法跟古希腊的柏拉图的想法是差不多的,柏拉图把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比喻成产妇和催生婆。知识在受教育者自己的内心里面,就相当于孩子在产妇的肚子里面,催生婆要想办法帮助她把孩子生下来,而不是给她一个孩子。柏拉图这个比喻也很生动。但是既然是启发式,就需要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现在很多学生学习正好相反,考试的时候,要求老师把大纲给他,把题型给他,把题目也给他,最好答案还要给他。然后他就背,背完了就考。这样的一种教学,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都是失败的。 孔子对于受教育者要求很高,“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论语·述而》),我给你讲一个道理,如果你不能从这个道理里面推导出另外的一些道理来,我就不会再跟你交谈了。我只要告诉你一个道理,你要有所表现,你要推导出相应的知识来,然后我再接着教你。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针对值得他去“诲”的学生的。对于机械地、被动地学习的学生,孔子没这个耐心的,他对学生有时候是很严厉的,苦口婆心的老师不一定是很好的老师。孔子到楚国去,楚昭王准备重用他,楚国的宰相子西就跟楚昭王讲了,孔子是不能用的,他手下的人才太厉害了。他举了孔子手下最厉害的几个人里面,其中有一个就是宰予。就这么一个很有才华的宰予,这么厉害的人,白天睡了一个觉,孔子就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而且孔子骂完还不解恨,他还说,我以前看人的时候,听其言而信其行,我听他说什么我就相信什么,现在我改了,我听其言要观其行,光听你说,我不一定相信你,我看你到底怎么做的。我为什么有这个变化呢?因为宰予给了我一个教训,他说的好,做的不好。(《论语·公冶长》)这太严厉了,如果一个老师这样骂我,我真的是无地自容啊。所以孔子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很高,就是说,你受教育者本人必须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否则孔子是不教的。孔子曾经讲: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论语·卫灵公》) 他说有几种人,一种是生而知之,这种人没见过。第二种人是通过学习知道了,第三种人是在生活、工作中碰到困难了,不得不回头来学习,这也不错。虽然绕了一点弯子,但是最终通过学习让自己有知识了。最糟糕的一种人,万劫不复的下等贱人,就是孔子说的“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你已经知道你知识不够,无法应付你的人生,却还不学习,孔子对这样的人非常严厉,“斯为下”,让你永远做你的下等的贱人去吧。孔子不从血缘、血统、出身上给人划分等级,而是从一个人自己求不求上进上来划分。一个人真到这一步,你只能怪自己,不能怪别人了。(鲍鹏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