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龟息功

 熙肇书院 2018-09-22


龟息养生功隶属于仿生气功,是以行气导引为主的吐纳功法。它的特点是在三调(调身、调息、调心)的基础上,侧重于调息,使气行周身并分别从手指、足趾气行出入(即体呼吸)。
本功法可整套进行练习,也可分节进行锻炼,可按次数练习,可不限次数反复锻炼,方便灵活,练习者可以自行掌握,练功应掌握一定的度,应以自身能承受为宜。

一、操作技术
龟息养生功有四节正功,其中每一节动作操作一次,完整练习一遍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
  第一节 俯仰食气
1.调身
①盘坐于床或地毯,上身直立,两手分开自然按于两膝,掌心向下,两目注视前方。(图1)
②含胸拔背,下颏回收,颈项后突,上拔。(图2)
③上体前俯,头部平于两膝,而后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颈前伸,上体徐徐抬起。(图3)
④恢复盘坐姿势。(图1)
2.调息
动作①时吸气。
动作②-③时屏息。
动作④时呼气。
3.调心
动作①消除杂念,入静,犹如龟鳖在海洋中憩息。
动作②-③专注于动作和姿势,意念要淡,想象清气随着脊柱的运动,通畅经脉气血,循环不息。
4.操作提示
练习时动作宜缓慢,并反复俯伸,循序渐进,调息时适度而止,不可硬憋,练习结束后,散步片刻。
  第二节 神龟出水
1.调身:俯卧位,面枕床或地毯上。
①头微低,目视前方,下颌置于枕上,两手自然放置于头部两侧前方,掌心向下,两腿自然伸直,间距与肩同宽。(图4)
②两手轻按于两肩前,徐徐抬头,凝视前方。(图5)
③两臂撑起,以腰背发力,上身向后舒展,引颈前伸,上体也逐渐随之抬起,腹部紧贴床或地毯,双目极力向上远眺。(图6)
④待不能支撑时,恢复动作①姿势。
图4(正位) 图4(侧位)
图5(正位) 图5(侧位)
图6(正位) 图6(侧位)
2.调息
动作①时吸气。
动作②-③时屏息。
动作④时呼气。
3.调心
动作①时入静,意守虚空。
动作②-③时神意专注于动作,神韵如龟,形松意充。
4.操作提示
练习时动作缓慢,注意力集中,调息时适度而止,不可硬憋。
 第三节 侧俯卧息
1.调身:侧俯卧位,面枕床或地毯上。
①右侧俯卧位,左髋微曲,目视前方,两上肢胸前交叉,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两腿自然屈曲。(图7)
②右侧俯卧位,右肘屈曲,掌心向上置于耳前,中指至玉枕穴,左臂自然置于身侧,掌心朝下,置于髋部,右腿微屈,左腿屈曲与躯干成直角(90度),目视左膝。(图8)
③仰卧位,目视上方,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上,右腿向上弯曲,左腿盘坐屈曲,右脚背钩贴于左腿委中或承山穴上,以自我舒适为度。(图9)
④左侧俯卧位,左肘屈曲,掌心向上置于耳前,中指至玉枕穴,右臂自然置于身侧,掌心朝下,置于髋部,右腿微屈,右腿屈曲与躯干成直角(90度),目视右膝。(图10)
⑤仰卧位,目视上方,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上,左腿向上弯曲,右腿盘坐屈曲,左脚背钩贴于右腿委中或承山穴上,以自我舒适为度。(图11)
⑥恢复动作①姿势。(图7)2.调息
动作①时自然呼吸。
动作②-⑤时屏息,但每转换下个动作时均自然呼吸。
动作⑥时自然呼吸。

3.调心
动作①时入静,意守虚空。
动作②-⑥时以意念引清气入经脉,布膻中入中丹田,散络心包,灌注气海入下丹田,并遍属三焦,使浊气从两手十指、手掌心、两足十趾及足掌心排出。
4.操作提示
练习时需循序渐进,调息时适度而止,不可硬憋。
  第四节 俯息蛰藏
1.调身:俯卧位,面枕床或地毯。
①头微低,目视前方,下颌置于枕上,两手自然放置于头部两侧前方,掌心向下,两腿自然伸直,间距与肩同宽。(图12)
②全身放松,右面部贴于枕上,左髋微屈,左腿屈曲与躯干成钝角(120度左右)。(图13)
③全身放松,左面部贴于枕上,右髋微屈,右腿屈曲与躯干成钝角(120度左右)。(图14)
④恢复动作①姿势。(图12)
2. 调息
动作①时吸气。
动作②-③时屏息。
动作④时呼气。
3.调心
动作①-④时心静意定,专心听息,渐达闻似不闻,恍恍惚惚,自然形合于气,气合于神,神融且和,达到形气神三位一体,进入龟之蛰藏伏气状态。
4.操作提示
操作此式时注意力集中于听息,调息时适度而止,不可硬憋。
 二、辨证施功
龟息养生功用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可按照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辨证施功,练习全部功法或重点练习其中一两节,每日可练2~5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3个月为一个疗程。
1.俯仰食气

具有温中健脾,温补肾阳的作用,可用于脾阳虚之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也可用于肾阳虚之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五更泻泄、浮肿、心悸、咳喘。
慢性肾炎、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凡见上述症状者可参照使用。
2.神龟出水
具有养阴润肺,滋补肾阴的作用,可用于肺阴虚之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也可用于肾阴虚之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溲黄便干。
肺癌术后及放化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凡见上述症状者可参照使用。
3.侧俯卧息
具有疏肝理气、活血通脉的作用。可用于肝郁气滞之两胁胀痛、胸闷、纳差、时欲太息、急躁易怒;也可用于心脉痹阻之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肝硬化、冠心病等疾病,凡见上述症状者可参照使用
4.俯息蛰藏
具有益肺健脾补肾的作用。可用于肺气虚之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也可用于脾气虚之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还可用于肾气虚之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慢性肾炎等疾病,凡见上述症状者可参照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