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樊正伦:象数理论与中医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8-09-23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文化中所有的哲理都在生活中,不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所说的学问都是学以致用的学问。中医文化也同样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并指导生活。

时间与空间

  任何一个事物都离不开时空??时间和空间,包括人体。时空是事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坐标。西方文化更侧重于空间,东方文化更侧重于时间,这是两个不同的切入点。

      时间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不仅自然界在变化,我们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到走,也都是在时时刻刻的变化中,这种变化是每一刻都不能停止的。小孩长到成年人,从成年人到老年人,形体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空间的变化,而这个空间的变化又是同时在时间的变化中来完成的。无限个空间的组合构成了完整的时间。西方的还原论的文化,要求它去研究问题的时候它更注重空间,用分析方法来研究空间事物的变化。而要研究这么短暂的空间,就得把一个事物的昨天和明天先暂时切断,否则就没法研究。而我们东方文化从时间的变化切入,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沿着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去研究问题,这就形成了东方文化中特有的象数理论。

 

      象是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整个所表现出来的未被破坏的自然呈现的表现,简单地讲叫现象。现象实际上是从时间的角度去说明事物的不断变化。正因为象是永远不断变化的,所以这个过程是不能切断的,一旦切断,就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全部规律,就可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不能切断,又要研究这个事物,怎么办呢?就要在研究事物时必须把自身融入到这个事物的变化中。

 

     中国文化是一元的。什么叫一元呢?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合一的思想,实际上就体现了这么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即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变化的事物中去体会它、认识它,在这个过程中去把握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现代科学也讲现象,也讲抽象。那是“物”,这是“我”,我和物之间是二元的。我是认识的主体,物是认识的对象,从我主体的感官出发,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观察中去抽出它后面的共性的东西,即外面是现象,里面是本质;外面是现象,里边是抽象。所以它的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不管唯物还是唯心。唯物是说事物决定了我的认识,唯心是我决定了事物的存在。

 

      西方的哲学家可以独立存在,东方的哲人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讲的《论语》,都是学以致用的理论,是在长期观察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这种规律既是从事物中归纳出来的,又存在于事物之中。

 

象与数

 

     夏天,大家都想买一个好西瓜,这是主观愿望。想挑一个好西瓜,又不想让卖西瓜的用那个脏刀把它切开,怎么办?首先得问卖瓜的:“这瓜什么时候来的?来几天了?”还得看看这西瓜长的什么样,是光滑端正还是歪瓜裂枣。再精细点的人,不管会不会,把西瓜拿起来掂一掂,看它轻还是重。再聪明一点的,拿起来拍一拍,听听声音。这是干什么呢?望闻问切。也就是对西瓜进行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测定,类似于看病过程中的望闻问切。

 

     同样一个西瓜,如果一个很有经验的老瓜农坐在这儿,他不用拍,也不用听,他一看这西瓜,就能告诉你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瘘的,哪个是熟的。为什么?因为他长期观察西瓜在各种不同生态上的变化,从而通过它外在的表象就能推断西瓜的成熟程度。

 

     西瓜的外在表现就是我们说的象。什么是数呢?西瓜的成熟程度就是数。象的背后一定带有数。这个数是隐藏在象的背后的。老瓜农因为长期跟瓜接触,已经把自己的认知和瓜的成长过程融为一体了,所以能够“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就是在分析瓜、认识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象数的辩证关系。

 

 

    西方科学怎么办呢?甜与不甜怎么办?西方是讲严格科学技术的,如果不切开,还要保持瓜的完整性,那就得从根那儿抽一点水,中间再抽一点水,找几个不同的地方各抽一点水,送到实验室化验它的含糖量。如果想看它是沙瓤还是肉瓤,这就更复杂了,必须把瓜放到X光底下去透视一下,看它里边到底是沙瓤还是肉瓤。老瓜农不用这些方法,他只要了解了这个瓜的产地,是大兴的沙土地还是密云的黄土地,看一看瓜生长的过程中雨水大还是雨水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判断出瓜是沙瓤还是肉瓤。老瓜农的方法,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象数理论的方法,而把瓜拿来以后从根那儿抽水的办法,在X光下检查的办法,就是现代科学的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哪个科学呢?我看两个都很科学,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的。

 

    象数之学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有重要理论的思维方法,如果说西方的文化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话,象数这种思维方法叫做意象思维,就是用心去体会的意思。抽象思维和意象思维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从哲学层面上看最大的区别。

 

     中国先秦文化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意象思维的存在。比如《周易?系辞》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什么意思呢?他说伏羲氏之所以能统治天下,可以在天下称王,因为他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以及石头的形状,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这整个的过程就是我们说的象的过程。然后作八卦,就是数。

 

 象数理论其实一点都不神秘。

 

      咱们去饭馆吃饭,来一个服务员,你一看她,肯定说她十七八岁,不会说她七八十岁。看到一个老太太,你会说她六七十岁、五六十岁。你没有问她们,但是她们外在的象已经表现了背后的数,就是生长的规律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象数理论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有一句俗话,其实就是对这种思维的一种总结,叫做“观其象,知其数”。象就是外在的表象,数就是里面存在的规律。这个数不仅仅是数字的数,它实际上表现了象内里存在的发展规律。象数理论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我们不用把那些东西都放到实验室里逐一分析和研究,只要对这个事物有了认真的观察和体会,就可以从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中捕捉到内在运动变化的规律。

中医经常讲,人不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因为指标是在生命过程的瞬间得出的反映和变化,这个变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时某刻的变化。但是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不断变化中,此一刻和彼一刻绝对不一样,所以如果完全按照指标活着,常常就被它吓死了。我们经常听说有人检查出来癌症后自杀了,或者很快就去世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太看重瞬间的变化。佛家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就是暂时的存在,无限个暂时的存在构建了一个空,空是变化。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从时间的变化中去探索它固有的规律,这种理念我觉得应该是东方文明最重要的东西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夏秋冬这种亘古不变的、人们完全可以体会到的这种现象,就叫自然。什么叫法自然?就是在研究春夏秋冬的时候,不是研究春夏秋冬各有多少天,而是通过这种时序的变化总结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物候变化,以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实质上就说明了在春夏秋冬的象中包含了寒与热、生长化收藏的必然规律,是在自然状态下事物运动变化中所呈现的规律,应该是最本质的规律。

 

象数理论的特点

 

象数理论的第一个特点,一定是物我合一。

 

      老瓜农之所以能把那西瓜一看就看明白了,因为他长期在观察西瓜生长的过程中,已经物我合一了,他已经完全了解了这个西瓜在不同生长阶段中所呈现出来的象以及这种象内在的规律。自然的象就是自然的象,但是要变成象数理论和思维的时候,还包括了研究者,就是老瓜农对瓜的体认。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上观天象下观地理近观于人远取于物,却只有伏羲才能做出八卦呢?这就是感知者、观察者本身的知识领域、知识结构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体认,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样都在望闻问切,怎么这个大夫就把这病看好了那个大夫就没看好?这里不仅仅是病人的问题,还有这个大夫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深与浅,他能不能通过这个象去认识到那个数。如果他揭示的数是正确的数,那他开的方就把病给治好了;如果他认识的数跟那现实之间差距太大,甚至完全不能表示出象的规律的时候,这个数就不成立。

 

     物我合一,一定是你和他共同完成。齐白石画虾、画螃蟹特别好,鱼也画得特别好,为什么画那么好?他是通过对鱼、对虾、对螃蟹的长期观察,把它最有规律的东西抽出来了,表现在纸上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意象思维的结果了。我们东方的艺术都是如此。你看那国画,一笔勾出了一条鱼,既看不见眼睛也看不见鱼翅,但一看就是一条活着的游动的鱼。所有的空间,留白的那些部分,实际上是流动的空间,他所描绘出来的痕迹是在无限空间中运动着活着的高度的意象。我们的京剧,没有道具,两手一拍,门开了;脚步一迈,出门了。这些其实是要表现一种活的、变化的东西,是东方文化中意象思维的体现。,只有对这个物质有了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以后,这种意象思维才能升华出来。

 

     第二个特点,象数理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仅要观察到事物的主体,同时要看到事物的属性以及与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西瓜的关联是什么?今年的雨水大还是雨水小,这瓜是长在沙地里还是长在土地里,等等,都是跟这个瓜相关的联系,只有把这些联系综合起来,最后得出的象数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

 

    我们中医讲五行,木火土金水,在自然界中都是人们可以看到的形象的实体,但是我们中医在谈到五行的时候,常常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的性质,比如木性曲直、火性炎上、金性从革、水性潜下等,就是说在观这个象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它的自然存在,而且要看到它的自然属性,还要看到这些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五种属性中你向上他向下你向左他向右的相互制约又相反相成的关系。这也是象数理论中我们必须注意的。

 

第三,象数理论是建立在对时间的研究上,所以研究的时候就要研究它的时序,就是时间的顺序。

 

《黄帝内经》讲四气调神,其实就是四时调神,就是应该怎样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来调整身心,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西方医学就很难理解,春天你的肝心脾肺肾是这点东西,秋天还是这点东西,只要结构存在,功能就存在,只要你活着,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没有根本区别,不会说今天多个肝,明天多个肺,后天多个心。而中医学不同,中医认为春夏秋冬四季中,尽管物质基础还是肝心脾肺肾,但是各个脏腑的功能会随着不同的时令出现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运动变化。依据春气与肝气相通、夏季与心气相通、秋季与肺气相通、冬季与肾气相通的相关性,得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

 

?一元论

 

把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放入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中,这就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把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看成一个自然的流程,所以讲万物的时候我们说四时,讲自然界生物的时候说生长化收藏,讲人的时候说生长壮老已,这都是时间的过程。

 

《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叫做《生气通天论》。他说,女同志以七为数,7岁的小女孩,齿更发长;14岁,天癸至;21岁智齿生;28岁身体长极;35岁阳明脉衰;42岁,三阳脉衰于上;49岁,地道不通,揭示了女同志的生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医大夫,一位患者说她35岁了, 35岁阳明脉衰,脾胃运化功能弱了,皱纹应该出来了,42岁应该出白发了。但她35岁时白发就出来了,那说明她肯定早衰了,否则不会“三阳脉衰于上”,不会出现42岁的状态。男同志以八为数,他说24岁,我知道他一定是在21至24岁中正在成长的阶段里面,首先得从这个时序中去找他的问题。那个同志告诉我,他已经48岁了,我肯定到42至49岁的那一个变化过程中去寻找。个体和大家的变化之间距离越大,疾病越重,距离越小,疾病就越轻。这就是中医在看病中象数理论的具体应用。一个小女孩14岁了,月经还没来,就应该考虑“二七天癸至”,那它为什么不来?应该来而不来,或者是来了以后还再过,这都显示了一种太过与不及。夏天该热你不热,冬天该冷你不冷;夏天该热,你热得太过,冬天该冷,你冷得太过,都是太过或不及的反应。在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五运六气的所有理论里面,都体现了这么一种象数理论的思维。所以中医学在判断问题的时候,象数理论是完全应用到临床中的。西医大夫不管,他问您多大岁数了,只是一个数字,在他的脑子里没有我们刚才的象数的概念。

 

象数理论的基础是中医说的“?”。其中的“无”不是不存在,而是看不见;下面四个点儿,在古代代表火。“?”的意思就是有一团看不见的存在在不断运动。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

 

所谓的象,是“?”在时空中表现的一种特定形式。自然界所有形成的东西都是?的不同组合。万物的化生一定是?运动的结果,这种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无限地往前走,它在空间中展现了无限性,在时间中展现了永恒性。

 

所以我们要了解象数理论的核心,一定要从“?一元论”的理论上去理解,这样你才能知道象不是虚无缥渺的,有它存在的依据。北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张载,他说“凡物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意思是说我们所有看到的东西,都可以说出它的形状,写出它的存在,我们都可以叫它“有”。只要是存在的东西,一定会存在一种表现,这种表现有两个方面:空间,时间。

 

按照东方文化,刚才你进来的你,跟现在坐着的你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你现在的样子看上去没有变化,但是显著变化一定是在无限的细微变化中完成的。所以“凡有”,只要是存在的东西,一定有象的表现。你今天表现得很美丽,明天稍微老一点,皱纹出来了,后天再老一点,头发白了……这一切都是在“象”的不断变化中。“象”的背后是“气”,“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象数理论,就是通过对外在的象的研究,去看它里面“气”的多和少,从而得出“气”运行规律的结论??数。这就是象数理论最核心的理念。

 

看病的时候,看的是什么?“观其象,知其数;望而知之谓之神”,就是你能把握变化过程中的规律,那你就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如果你把握不住这个规律,这个病人摆在你面前了,什么都告诉你了,你也看不好。

 

静观与顺应

 

研究象数理论,有两点是最重要的。第一个是静观,就是必须把自己的心去除杂念,冷静地去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切切不可先入为主,否则就不可能从象中去找那个数了,而是从自己的数中找那个象,这就完了。所以我们讲“大医治病,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其实就是要求医生完全静下来,观察变化的规律。

 

第二个就是顺应。因为事物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应这种变化,那就显然不是抽象的了,不是破坏性的了。西医的很多检查不是顺应,而是截断。把某一段取出来,然后就拿这一段来说事儿。中医学经常讲悟性,这个悟是什么?就是必须完完全全地去体会,而不是把它看成对象去分析它。比如我们经常说经络之气,如果不去认认真真体会体内气的运行,你根本不可能进入恬淡虚无的状态,那你这中医总是隔靴搔痒。我自己在练的过程中,就深切地体会到气血运行。任督二脉打通以后,我真正体会到了佛家说的醍醐灌顶,就觉得一股气从巅顶下来,通过鼻梁一直到口腔,当它到口腔的时候,满嘴全是津液,就像一股清泉直到丹田。

 

中医学的好多东西是需要你去悟、去感觉的,如果你每天心里很浮躁,像研究动物似的去研究中医,很多东西是绝对感觉不到的,尤其是气的存在,那你就更觉得虚无缥缈。只有安静的时候,才能够静观其变。

 

四季脉象

 

“春弦、夏洪、秋毛、冬实”,这是我们状态下四种在不同季节中的脉象。西医从来不看什么脉象,就数脉搏跳多少下,是快了还是慢了。中医认为,春天的脉象应该带有弦象,夏天的脉象带有洪象,秋天的脉象带有毛象,冬天的脉象带有实象。“弦”就是按脉时有按在琴弦上的感觉。“洪”就是脉有非常洪大的感觉,波峰非常高。秋天的时候,这个“毛”其实就是“浮”的感觉,轻轻按上就能感觉到,再往下就空了,没了,这叫浮脉。冬天的脉这个“实”,其实就是沉而有力。

脉反映了气血运行的变化。

 

春天的时候,树的营养是从根部向外走,芽是尖的,有一个很尖锐的波峰;人也如此,这个波峰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弦。弦是按在绷紧的琴弦一样,气血往外走,外面又不能展开的一种感觉。这与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但外面的毛孔还处在相对闭合的状态是密切相关的。象是弦象,数说明气血开始从里面向外走。

 

到夏天的时候,树木枝繁叶茂,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人也一样,夏天人体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所以脉象出现了洪大的感觉,就跟树叶全长在外面一样。

 

到了秋天,因为是从夏天走过来,外面那种洪大的形象还有,但是里面的气血开始往里收了,所以就会出现“举之有余”,就是轻按时有,而且很大,重按却没了。而洪大是举按都很大。

 

到冬天的时候,所有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候脉象正处在一种沉而有力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四季脉象基本都是这样,那就说明身体状态和四季是吻合的,即使有病也不是大病,因为“顺时者昌,逆时者亡”。反之,夏天的脉应该是洪大的,可是你的脉怎么摸也摸不到,很沉,甚至已经到了筋骨才能摸到,说明阳气已经很弱了。夏天自然界的阳气非常旺盛,万物都在生发,你都鼓动不起来,都不能生发,到了冬天你离死就不远了。冬天的时候脉应该是很沉的,就是气血都能够收藏起来,而你的脉非常浮大,重按却无力,说明阴气已经不能储藏了,这样的脉象都是非常危险的。

 

再举一个例子,滑脉。什么是滑脉?就是按在脉上,感觉像一个珠子在滚动。《濒湖脉学》中说:“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第一句的意思是出现滑脉的时候,说明气血运行已经不正常了,正气已经不足了。第二句是说吃进去的东西不能转化为气血的时候,会出现滑脉,滑象是一种痰瘀的迹象。我们本来正常吃进去的东西应该转化成气血,当你转化不成气血的时候,就形成了痰,由于痰气的阻滞,使得你的脉象出现了滑脉。另一个就是食物不消化,在里面瘀滞着,也会出现滑脉。第三句是说滑脉出现在上部(寸脉)的时候,有痰和食积,你会觉得恶心;如果在尺部出现滑脉,那就是瘀血。“蓄血”其实就是瘀血。最后一句是说女同志怀孕的时候会出现滑脉,因为这时候她的气血聚集在那儿去养胎去了,跟“蓄血”一致。

 

滑脉就是一种现象,背后隐含的数是什么?可能是痰积、可能是食积、可能是怀孕,可能是蓄血。所以我们看病的时候,女同志我得问问她月经什么时候来,如果她的月经过了很长时间了,那就得考虑她是不是怀孕了。

 

观其症,知其情,查其机

 

中医非常强调“观其症,知其情,查其机”,这是中医在看病过程中非常注意的三点。

 

“观其症”,也就是说患者哪儿不舒服,“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症状,病人主诉吃不下饭,这都是症状。这就是我们观象的第一个方面:表象。

 

第二方面是相互关联,“知其情”。出现了这样的象,和他周围的关联情况是什么,是跟她先生打架了?是昨晚饭没吃好?还是酒喝多了?这一切都是“情”,虽然和表象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有相关性。她跟她先生昨天吵完架,今天来看病,口苦咽干。口苦咽干是“症”,跟她先生吵架是“情”。

 

第三个“查其机”,“机”就是数了,就是规律,就是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查其机”,就是找到产生这些病症的最根本的关键。中医查机,不是说疾病怎么产生的,而是它关键的地方。机在中国古代就是机关的意思。打枪最关键的就是扳机,不在于这枪有多长,在于扳机,扳机一动,子弹就打出去了。如果见其症,治其症,不知其机,那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所以中医把象叫做“藏象”,脏腑的内在表象;号脉叫脉象;看舌叫舌象。所以象数理论是整个贯穿于中医学的全部。

《黄帝内经》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不断地分下去,就像一根棍可以一段一段的折下去一样。“然其要一也”。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从象到数,把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2012.7.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